论文摘要
夹皮沟金矿带位于中朝古板块北缘东段,辉发河深大断裂的南东侧。太古宙多期次岩浆上侵,导致古陆核不断增厚加大形成中朝板块。辉发河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向北延伸的一个分支,与夹皮沟断裂共同控制夹皮沟地区金矿的产出。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观测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借助年代学、蚀变地球化学、原生晕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方法,从而阐明该金矿带原生晕结构模型和矿床成因。本论文主要对夹皮沟金矿带的区域地质特征、区域构造背景、夹皮沟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夹皮沟原生叠加晕结构模型以及地球化学同位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夹皮沟金矿带蚀变类型较多,其中主要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绢英岩化和黄铁矿化,其中黄铁矿化与金矿成矿密切相关。通过统计研究蚀变模式为,随着远离角闪岩,蚀变依次为硅化霏细岩→钾化带→绢云岩→方解石碳酸盐,蚀变温度逐渐降低。H-O同位素研究表明,该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但后期受夹皮沟断裂带影响,有一定量的大气降水渗入共同参与成矿。通过C、S、Pb同位素分析,说明成矿流体幔源成因。我国金矿床原生晕综合轴向分带序列从上→下依次是:B-Bs-Hg-F-Sb-Ba→Pb-Ag-Au-Zn-Cu→W-Bi-Mo-Mn-Ni-Cd-Co-V-Ti。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研究将夹皮沟金矿带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即Ⅰ、黄铁矿-石英阶段;Ⅱ、金-石英-黄铁矿阶段;Ⅲ、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Ⅱ、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Ⅰ、Ⅳ阶段一般不形成工业矿体。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矿区进行原生叠加晕预测,并绘出不同矿区的原生晕模型图。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选题背景1.1.1 构造控矿1.1.2 脉岩与矿体的关系1.1.3 稳定同位素研究1.1.4 成矿年代1.1.5 矿床成因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1.3.1 论文结构1.3.2 主要工作量2 区域地质概况2.1 区域构造体系2.2 区域地层概况2.2.1 前震旦系2.2.2 泥盆系2.2.3 石炭-二叠系、二叠系2.2.4 下侏罗系2.2.5 第三系,第四系2.3 区域岩浆岩概况2.3.1 前寒武纪花岗岩类2.3.2 上古生代—三叠纪花岗岩类3 夹皮沟金矿带成矿地质特征3.1 成矿构造活动特征3.1.1 主干控矿断裂带3.1.2 次级控矿断裂带3.2 矿石、矿物特征3.2.1 矿石矿物组成与特征3.2.2 矿石结构构造3.2.3 矿石类型3.3 含金蚀变带地质特征3.4 成矿期次划分4 夹皮沟金矿床原生叠加晕结构模型4.1 金矿床原生叠加晕模型概述4.1.1 金矿床(体)原生叠加晕特征4.1.2 原生晕叠加晕的基本概念4.1.3 原生晕叠加特征4.2 原生叠加晕理想模型4.2.1 单一主成矿阶段或两个主成矿阶段矿体(晕)同位叠加4.2.2 串珠状矿体(晕)叠加4.2.3 两个主成矿阶段形成的矿体(晕)部分叠加理想模型(深部盲矿预测标志)4.2.4 金矿床(体)复杂叠加成矿成晕理想模型(矿体向下延深大小的预测标志)4.3 金矿叠加晕找矿的五条准则(李惠)4.4 夹皮沟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4.4.1 夹皮沟金矿地球化学背景4.4.2 夹皮沟矿床元素组合特征4.5 金矿床(体)原生叠加晕轴向分带序列4.5.1 轴向分带序列的计算方法4.5.2 原生叠加晕模型的建立5 同位素地球化学5.1 氢氧同位素5.1.1 实验过程和计算方法5.1.2 氢氧同位素特征和意义5.2 碳氧同位素5.3 硫同位素5.4 铅同位素6 矿床成因6.1 成矿物质来源6.2 成矿年代7 主要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个人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矿床成因论文; 稳定同位素论文; 原生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