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迷路入路论文-赵应群,赵鹏来,罗正祥,苗伟,张岩松

经迷路入路论文-赵应群,赵鹏来,罗正祥,苗伟,张岩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迷路入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斜区,乙状窦前迷路内侧入路,斜坡中心凹陷

经迷路入路论文文献综述

赵应群,赵鹏来,罗正祥,苗伟,张岩松[1](2011)在《改良乙状窦前经迷路内侧入路的显微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乙状窦前经迷路内侧入路的手术方法。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20具尸头标本,记录岩斜区重要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该入路能够提供岩斜区和海绵窦后部宽大的操作空间,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同侧第Ⅲ~Ⅹ和对侧第Ⅵ脑神经、叁叉神经腔、海绵窦后部等均显露良好。结论改良乙状窦前经迷路内侧入路能够保留面、听神经功能,获得岩斜区深面和海绵窦后部良好暴露,具有暴露范围大、观察角度多、能够在手术早期阻断肿瘤的血供等方面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1年22期)

黄安炀,徐振球,钟刚毅,陈凌[2](2011)在《改良扩大经迷路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附7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听神经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底肿瘤,好发于30~50岁的成年人。听神经瘤绝大多数起源于前庭神经的鞘膜,因此又称为前庭神经鞘瘤。外科切除听神经瘤有2种基本术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经迷路入路。因为听神经瘤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一部分属于神经外科范畴,另一部分属于耳鼻咽喉科(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1年17期)

伊海金,刘丕楠,郭泓,王春红,倪富强[3](2010)在《经迷路入路修补Mondini畸形合并脑脊液耳漏附2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经迷路入路治疗Mondini畸形合并脑脊液耳漏的外科方法。方法对2例Mondini畸形合并脑脊液耳漏患者均采用经迷路入路治疗,修补脑脊液耳漏。结果 2例患者均一次修补成功,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结论反复发作脑膜炎并合并耳聋患者要高度警惕Mondini畸形合并脑脊液耳漏,影像学检查和神经耳科检查可明确诊断;经迷路入路可有效治疗Mondini畸形合并脑脊液耳漏。(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吴臣义,兰青[4](2007)在《乙状窦前经迷路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微创锁孔理念融入乙状窦前入路,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乙状窦前经迷路锁孔入路,观察入路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经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采用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7 cm"C"形切口,分层向前翻开皮瓣和肌筋膜瓣,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做耳后约3.5 cm×3.0 cm骨窗,导航下轮廓化乙状窦、骨迷路、面神经管,依次模拟迷路后、经部分迷路及岩尖、经全迷路锁孔入路,观察各步骤显露的结构,测量重要结构长度和术野角度。结果(1)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减少盲目磨除造成的重要结构的误伤。(2)同迷路后锁孔入路比较,经部分迷路及岩尖锁孔入路和经全迷路锁孔入路的术野角度、显露的斜坡长度、面神经颅内段长度均有显着增加,但后两种入路的测量值无明显差异。(3)迷路后锁孔入路可保留听力和面神经功能,但对岩斜区的显露有限;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后可广泛显露岩斜区、桥脑小脑角、桥脑前区和海绵窦后部,多角度显露Ⅲ~Ⅺ对脑神经之间的重要结构,且面、听神经功能保有率极高;全迷路磨除后观察角度更多,但进一步增加的显露有限,且需牺牲听力。结论乙状窦前经迷路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可良好显露岩斜区等。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完成入路相关的骨质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或全迷路磨除均可显着增加术野角度和斜坡等重要结构的显露长度,经部分迷路及岩尖锁孔入路可望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赵志勇[5](2007)在《经迷路后入路和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显露程度和损伤程度的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经迷路后入路和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和损伤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熟悉该区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显微镜下对5例(10侧)国人成人头颅灌注湿性标本进行模拟经迷路后入路和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观察区域解剖结构、按Ammirat标准进行评价两种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测量并用Horgan法计算出显露面积,并按损伤程度的评分评价两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损伤程度。结果经迷路后入路到达内听道上嵴的距离为19.06±3.19mm;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评分为1分,显露面积为229.01±42mm~2,损伤程度的评分为3分;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途径到达内听道的距离为34.64±4.58mm,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评分为3分,显露面积为386.90±44mm~2,损伤程度的评分为1分。与后者相比,前者到桥小脑角区操作距离明显缩短,但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的评分和显露面积明显减少,而损伤程度的评分明显增大。各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迷路后入路手术操作复杂,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范围有限,损伤程度大;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大,损伤程度小,易于在临床推广,是桥小脑角区病变的首选入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3-01)

高进喜,王如密,王守森[6](2004)在《经枕下入路和经迷路入路开颅术后横窦血栓和假性脑瘤(附4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硬膜窦栓塞是一种罕见而且有严重危险性的疾病,它的病理基础与许多临床因素有关,包括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血液系统功能紊乱、恶性肿瘤播散、肿瘤压迫、脱水、创伤、使用避孕药、动静脉畸形、分流术和开颅术等。静脉回流受阻引发的静脉高压是假性脑瘤的病因。一般认(本文来源于《福州总医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张岩松[7](2003)在《改良乙状窦前经迷路内侧入路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与经岩骨手术入路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充分了解与经岩骨手术入路密切相关的颅底后外侧解剖结构,探明颅骨表面标志与其下方重要结构的对应关系,为安全、合理地运用颅底侧后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20例颅骨标本和17例尸头标本,按照手术入路将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切除,暴露横窦、乙状窦、岩上窦、窦硬膜角等结构,测量结构间的距离和角度,找出它们与颅底表面骨性标志的对应关系。结果:右侧横窦中段和外侧段的平均宽度大于左侧。乙状窦下曲的表面骨质厚度明显大于上曲与垂直段。横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左侧平均为102±17.3度,右侧平均为100±15.5度。乳突导静脉孔至乙状窦后壁距离左侧12.0±2.2mm,右侧12.3±2.5mm。结论:从右侧开颅时必须考虑到左右横窦宽度的差异。可采用新的乙状窦前入路钻孔定位方法:孔1位于颞鳞/顶乳缝交点前上方;孔2位于颞鳞/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下方,前缘在乳突体后界;孔3、4位于星点内侧2~3cm,颞鳞/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两侧;孔5位于颧弓中点的上方。乙状窦后入路应暴露横窦和乙状窦连接处,骨窗置于颞鳞/顶乳缝交点的后下方。(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3-04-01)

王保平,张翼,胡乐农,叶锦平,何士科[8](2001)在《经迷路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附5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听神经瘤听力往往已经丧失,所以其手术重点主要在于面神经的功能保留,因而近年经迷路入路及中颅凹入路又多被神经外科医师所重视。作者1999年采用经迷路入路切除了5例大型听神经瘤,作初步尝试,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年龄28~(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梁树立,漆松涛,彭林,冯文峰,张嘉林[9](2001)在《经迷路后入路岩骨磨除范围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经迷路后入路中岩骨磨除范围的一种方便、实用、安全的方法。方法观察20侧后半规管的位置,并测量其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和外环道后上棘的两两间距离,制出这些结构间的位置关系简图,并经过数学计算找到岩骨表面可以磨除的最前点。结果内耳门后下缘、后半规管中点和外耳道后上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半规管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到内耳门后下缘、乙状窦前线到外耳道后上棘、骨耳孔后下缘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 8 .67mm、.15. 64mm、 3 .47mm、22 .07mm、 12. 42mm、 25. 37mm。结论内耳门下后缘水平内耳门下后缘后12 .5mm或乙状窦前缘前 10mm处和外耳道后上棘的连线可用来确定岩骨后部的磨除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01年01期)

杨朋范[10](1998)在《经迷路后扩展入路切除听神经瘤》一文中研究指出1 概述 目前,听神经瘤和其它桥小脑角肿瘤手术切除主要有3种基本入路。 枕下入路方便快捷,但需将病人置于侧卧位、坐位或半坐位,需不同程度牵拉小脑(肿瘤较大时对小脑的损伤更为明显),尚有空气栓塞风险和术后颈痛、顽固性头痛的可能。尽管如此,多数术者仍偏爱此入路,因为各种类型桥小脑角肿瘤,不论大小,经此入路手术均有利于保留听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1998年04期)

经迷路入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听神经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底肿瘤,好发于30~50岁的成年人。听神经瘤绝大多数起源于前庭神经的鞘膜,因此又称为前庭神经鞘瘤。外科切除听神经瘤有2种基本术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经迷路入路。因为听神经瘤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一部分属于神经外科范畴,另一部分属于耳鼻咽喉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迷路入路论文参考文献

[1].赵应群,赵鹏来,罗正祥,苗伟,张岩松.改良乙状窦前经迷路内侧入路的显微解剖[J].江苏医药.2011

[2].黄安炀,徐振球,钟刚毅,陈凌.改良扩大经迷路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附7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

[3].伊海金,刘丕楠,郭泓,王春红,倪富强.经迷路入路修补Mondini畸形合并脑脊液耳漏附2例报告[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0

[4].吴臣义,兰青.乙状窦前经迷路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

[5].赵志勇.经迷路后入路和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显露程度和损伤程度的综合评价[D].兰州大学.2007

[6].高进喜,王如密,王守森.经枕下入路和经迷路入路开颅术后横窦血栓和假性脑瘤(附4例报告)[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4

[7].张岩松.改良乙状窦前经迷路内侧入路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3

[8].王保平,张翼,胡乐农,叶锦平,何士科.经迷路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附5例报告)[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1

[9].梁树立,漆松涛,彭林,冯文峰,张嘉林.经迷路后入路岩骨磨除范围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1

[10].杨朋范.经迷路后扩展入路切除听神经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8

标签:;  ;  ;  

经迷路入路论文-赵应群,赵鹏来,罗正祥,苗伟,张岩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