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审美的心理距离

建筑审美的心理距离

论文摘要

本文从分析建筑审美密切结合功利态度的特殊性入手,指出人们对建筑审美的误解主要包括三点:一是认为建筑美是可有可无的依附,二是局限在视觉形象的理解范围之内,三是局限于仅仅获得美感。通过对建筑美学最基本的概念——“功能”和“形式”的科学语言分析,清晰描述了它们及其层次和关系。提出“建筑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建筑美学的元问题,关系论立场始终是作者建筑美学立论的总观点。心理距离学说因其简单、明晰且更重视功利与审美的关系适合拿来解决建筑美学的难题。作者以功利心理和审美心理之间的距离对依据划分出建筑审美模式:欣赏审美模式(远距)、象征审美模式(对个人远距对社会、国家或民族近距)、体验审美模式(中距)、使用审美模式(微距)和让渡审美模式(跨距),并指出任何建筑审美的理解和判断都站在特定的立场,仅仅只属于一个或几个审美模式,不可能有一个最佳的理解或最终判断,而这恰恰揭示了建筑审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意义。用被建筑学改造的心理距离学说来进一步解释、分析建筑现象和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问题:一、艺术与科学——关涉知识理性的心理距离。建筑的科技因素强化了审美—知识—功利三边心理距离关系。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主义的心理距离。建筑史的进程使审美心理距离缩短化、心理转换频繁化、心理关系立体化。图像化和地域化——复杂关系的心理距离。在当代社会中,建筑的文脉特征决定了其可复制图像的价值,但图像又远比文脉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在心理距离说对实践的启发和指导方面,作者认为建筑师应该是“审美心理之桥”的搭建者,通过巧妙处理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把主体带到审美的彼岸并在返回时实现物质功能往往不能实现的特定功利价值。此外,建筑师应该把心理距离作为手法,通过不同尺度心理距离的定位来创造不同的建筑艺术作品。从体验、使用和象征方面开放审美的解释权是建筑创作的重要策略,有利于完善地达到建筑功利和审美的双重目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图表目录
  • 引言
  • 研究源起
  • 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思路
  • 研究的可行性和方法
  • 研究范围
  • 研究框架
  • 1 建筑审美的特殊性和建筑美学元问题
  • 1.1 建筑审美的特殊性
  • 1.2 建筑美学的元问题
  • 1.3 从美学的角度解释建筑学的形式和功能
  • 1.4 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对比
  • 2 建筑美学的心理距离说解释
  • 2.1 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史背景和原理
  • 2.1.1 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史背景
  • 2.1.2 心理距离说的原理
  • 2.2 心理距离说具有建筑美学上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 2.3 心理距离说的建筑描述
  • 2.4 心理距离说的缺陷及其适应建筑美学的改造
  • 3 心理距离尺度决定的建筑审美模式
  • 3.1 欣赏审美模式
  • 3.1.1 形式遮蔽功能
  • 3.1.2 形式超越功能
  • 3.2 象征审美模式
  • 3.3 体验审美模式
  • 3.3.1 城市尺度的体验审美
  • 3.3.2 建筑尺度的体验审美
  • 3.4 使用审美模式
  • 3.5 让渡审美模式
  • 3.6 建筑审美模式的解析、比较和意义
  • 4 建筑活动和现象的心理距离解析
  • 4.1 艺术与科学——知识理性的心理距离
  • 4.1.1 艺术与科学发展图式
  • 4.1.2 建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同一
  • 4.1.3 建筑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背反
  • 4.2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主义的心理距离
  • 4.3 图像化和地域化——复杂关系的心理距离
  • 5 心理距离说对实践的启发和指导
  • 5.1 搭建审美心理之桥
  • 5.2 心理距离的位置尺度
  • 5.2.1 较大尺度的心理距离
  • 5.2.2 较小尺度的心理距离
  • 5.3 开放建筑审美的解释权
  • 5.3.1 开放体验和使用的解释权
  • 5.3.2 开放象征的解释权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建筑审美[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9)
    • [2].当前建筑审美需求评价标准及策略思考[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5(08)
    • [3].建筑审美叹[J]. 高中生 2017(10)
    • [4].提升美术学科素养,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以中华优秀建筑审美文化内涵的教学探析为例[J]. 江苏教育研究 2020(31)
    • [5].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潮汕侨乡建筑审美装饰比较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20(06)
    • [6].浅析藤本壮介的自然艺术之美[J]. 现代园艺 2020(03)
    • [7].青海夯土建筑审美价值考究[J]. 名作欣赏 2017(30)
    • [8].论建筑审美的文化机制[J]. 江西建材 2014(01)
    • [9].嫁接·移情·意境——建筑审美情态浅谈与实践[J]. 四川建筑 2014(03)
    • [10].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J]. 共产党员(河北) 2017(04)
    • [11].美善合一: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的伦理向度[J]. 华中建筑 2012(07)
    • [12].动漫时代,建筑审美教育遭遇的困境[J]. 华中建筑 2010(06)
    • [13].建筑审美的艺术维度[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36)
    • [14].建筑学相关专业教学中的建筑审美文化建设[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01)
    • [15].生态美学视阈下的绿色建筑审美研究[J]. 华中建筑 2010(03)
    • [16].“美观与工巧”和“真实与有德”——中西传统建筑审美与伦理思想浅析[J]. 建筑史 2011(00)
    • [17].基于建筑审美的结构设计——以拱结构在建筑理论中的应用为例[J]. 城市建筑 2019(29)
    • [18].如画美学观对建筑的影响和启示[J]. 世界建筑 2020(07)
    • [19].近年来闽南村庙建筑审美趣向探讨[J]. 大众文艺 2012(03)
    • [20].侗族建筑艺术的审美意蕴诠释[J]. 柳州师专学报 2013(05)
    • [21].建筑细部对创作形态和建筑审美的影响[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17)
    • [22].从布扎传统看中国当前的建筑审美教育[J]. 南方建筑 2012(02)
    • [23].浅谈建筑审美与情感教育[J]. 教师 2014(11)
    • [24].恩施土家吊脚楼建造和审美探析[J]. 西部皮革 2020(14)
    • [25].“何以载乡愁”——以地方建筑审美丰盈儿童家园记忆的实践探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24)
    • [26].论由刚渐柔建筑审美规律与时代运势间的关系——以西欧三个主要时期建筑风格为例[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8(03)
    • [27].建筑美学的伦理内涵[J]. 建筑与文化 2020(04)
    • [28].深度才是创作的关键——关于黑川雅之“我的四个作品及其背后的设计思想”讲座的一点思考[J]. 建筑师 2020(02)
    • [29].建筑审美的发展历程解析[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19)
    • [30].生态美学影响下的建筑审美思考[J]. 江西建材 2017(24)

    标签:;  ;  ;  ;  

    建筑审美的心理距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