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芦荟保健功效简介及饮品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冀冰聪,杜婷[1](2021)在《桑椹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及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桑椹花青素是从桑椹中提取的一种水溶性天然色素,属黄酮类化合物,对人体具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领域。该文对桑椹花青素的组成、生理作用、提取方法、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提高稳定性的方法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桑椹花青素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桑椹花青素及其他天然色素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为开发新型桑椹花青素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王雪儒[2](2020)在《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猴头菇是传统名贵食药真菌,在我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南瓜富含多糖和膳食纤维,两种食物均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但猴头菇和南瓜的精深加工产品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本文以猴头菇与南瓜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复合配比及最佳发酵条件的优化,酿制具有特殊风味的猴菇南瓜保健酒,并检测发酵过程中多糖、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成分。此外,通过在发酵过程中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探讨益生菌对发酵过程中多糖含量、黄酮含量、p H、酵母活菌数及抗氧化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复合比例、糖度、酵母接种量、发酵时间、p H、发酵温度为实验因素,采用正交分析法,明确猴菇南瓜保健酒的最佳发酵条件条件为猴头菇汁与南瓜汁复合比例为1:3,接种量为1.1%,糖度为28°Bx,p H为5,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 d,最终酒精含量可达12.6%,且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可知,发酵前、优化前及优化后三种工艺条件下的样品中氮氧化合物、有机硫化物、甲基类物质的区分都较为明显,而优化前与优化后的猴菇南瓜发酵液虽然发生少量重叠,但也可在气味上明显地区分三种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猴菇南瓜发酵液。2.猴菇南瓜保健酒在发酵过程中,p H值在发酵前3天呈现下降趋势,发酵后期基本保持不变;酒精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发酵时间为6天时,酒精含量达到最高;黄酮含量持续增加,最后维持在最高水平基本保持不变;多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维持在最低水平基本保持不变;活菌数变化规律符合细菌生长规律,经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等过程。猴菇南瓜酒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比发酵前提高44.19%,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发酵前提高17.5%,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发酵前提高40.05%。3.在发酵过程中接入与酵母菌同等比例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菌种,发酵液的酸度比对照下降9.88%;但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对酵母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酵母菌的对数生长期延后了1 d;发酵终止时,益生菌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比对照低52.04%,而黄酮含量则提高了24.13%;与对照相比,发酵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7.15%、24.65%和31.25%。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依次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且清除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猴菇南瓜保健酒生产中,适当加入益生菌有利于提高酒品的抗氧化能力。
吴国美[3](2020)在《三种小浆果复合饮料的研制及抗氧化性、花色苷提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树莓、蓝莓和蓝靛果是营养和保健价值极高的小浆果,因为果实采收后容易出现组织软化、腐败变质等问题,所以鲜食只占市场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加工成产品。本研究以树莓、蓝莓和蓝靛果为原料,采用酶解法提高小浆果的出汁率及增加活性物质的溶出,以三种小浆果原汁为原料研制复合饮料,研究饮料的加工工艺及贮藏期间的稳定性,延长三种小浆果的保质期。最后对浆果汁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并研究果浆的花色苷提取工艺,为开发健康营养的饮品奠定了基础,并为饮料的进一步功能性研究及花色苷有效提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三种小浆果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及贮藏期间稳定性的研究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复合饮料配方,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复合饮料酶解工艺和饮料的复合稳定剂组合;分别测定复合饮料在37℃贮藏30 d,20℃贮藏60 d和4℃贮藏90 d的情况下,花色苷、Vc、总酚、可溶性固形物、感官评分、菌落总数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在4℃、20℃和37℃贮藏15 d和30 d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1)树莓、蓝莓和蓝靛果复合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基本相同,果胶酶添加量为0.26~0.27%、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92%、酶解温度为47~48℃,酶解时间为1.5 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树莓的出汁率为(71.02±0.64)%、蓝莓的出汁率为(68.36±0.26)%、蓝靛果出汁率为(80.67±0.56)%。与对照组自然解冻出汁率相比,树莓出汁率提高了11.59%,蓝莓出汁率提高了10.64%、蓝靛果出汁率提高了14.52%。复合酶解对浆果汁中的Vc、蛋白质、花色苷和总黄酮都有积极的影响,对浆果汁中的总酚和总糖影响不明显。(2)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树莓原汁为20%,蓝莓原汁为5%,蓝靛果原汁为10%,白砂糖为10%。按照此配方调配复合饮料,感官评分为(98.13±1.50)分。(3)复合稳定剂的最佳组合为CMC为0.22%,结冷胶为0.11%,黄原胶为0.06%,此时复合饮料的稳定系数为(0.98±0.001)。(4)贮藏期间,复合饮料中的花色苷、Vc和总酚的保存率在4℃下最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在贮藏期间变化不明显,感官评分在4℃下最高。在不同温度下贮藏,复合饮料的菌落总数均符合食品微生物安全标准,都不超过100 CFU/m L。复合饮料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O2-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都呈下降的趋势。2、果汁的抗氧化能力测定及果浆中花色苷提取工艺的研究试验测定体外抗氧化的指标来评价树莓、蓝莓、蓝靛果和复合果汁的抗氧化能力;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三种果浆的花色苷提取工艺。结果表明:(1)四种浆果汁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2-自由基率、O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能力,且总还原力较强,抗氧化的能力随着浆果汁的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抗氧化能力与浆果汁中的花色苷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2)采用超声-微波辅助来提取果浆中的花色苷,树莓果浆花色苷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40 g/m L,乙醇体积分数90%,微波功率315 W,微波时间90 s,超声功率480 W,超声时间40 min,花色苷提取量为(0.33±0.02)mg/g。蓝莓果浆花色苷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40 g/m L,乙醇体积分数90%,微波功率301 W,微波时间90 s,超声功率396 W,超声时间20 min,花色苷提取量为(0.77±0.03)mg/g。蓝靛果果浆花色苷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40 g/m L,乙醇体积分数90%,微波功率315 W,微波时间90 s,超声功率432 W,超声时间30 min,花色苷提取量为(5.00±0.21)mg/g。在溶剂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按照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将提取后的树莓、蓝莓和蓝靛果果浆按照4:1:2调配得到复合提取量,得到的复合花色苷提取量为(1.73±0.03)mg/g。四种花色苷的色差相差不大,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确认化学组成为花色苷类物质。
刘华政[4](2020)在《欧洲越橘果渣酵素的制备及在面膜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欧洲越橘营养丰富,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五大保健食品之一,具有丰富的花青素、多酚类物质、类黄酮物质和维生素等活性物质,对人体心血管疾病和炎症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抑制作用。欧洲越橘不论食用还是药用,都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但由于欧洲越橘生长条件严苛、产量稀少、储运困难等原因,导致其价格十分昂贵。欧洲越橘的花青素含量十分丰富,所以经常被用作提取花青素,而在对欧洲越橘进行花青素提取后通常会产生大量欧洲越橘果渣,这些果渣常被当做废弃物遗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欧洲越橘果渣之中仍然残留着许多营养物质,例如花色苷、维生素E等,如果能将其充分利用,不仅充分利用了欧洲越橘这一珍贵的资源,而且减轻了环境压力,响应了当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本论文以欧洲越橘花青素提取线上的副产物越橘果渣为主要原料,制得生物酵素,并以生物酵素为主要原料制备成高附加值活性面膜。为此,首先对欧洲越橘果渣进行酶解和发酵工艺优化,对发酵后的酵素进行检测分析,并以此酵素为主要原料添加到面膜之中,最后对面膜进行综合评测。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了对欧洲越橘果渣进行充分发酵,在发酵前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果渣进行酶解。以酶解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适酶解温度、最适酶解时间、最适酶添加量、最适pH。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进行正交试验,并利用方差分析、极差分析、LSD法等方式分析试验结果。正交试验优化后最终确定的复合酶酶解工艺为: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210min、复合酶添加量为1.0%、pH为5.0,在此条件下,能够较好的对果渣进行酶解,酶解率为42.05±2.89%。(2)在对果渣进行酶解处理后,添加少量越橘鲜果和柠檬,混合后制备成发酵底物,以植物乳杆菌为发酵菌进行发酵。并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酶活力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植物乳杆菌的最佳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接种量。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在确定植物乳杆菌的最优发酵工艺后,首先在发酵底物中,接入0.2%活化后的酵母菌,在28℃条件下发酵1d,然后接入3.8%的植物乳杆菌,在39℃的条件下发酵3d。发酵结束后进行过滤,所得滤液即为欧洲越橘酵素,并对酵素中的原花青素、总黄酮、总多酚和总糖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的最适发酵时间为3d、发酵温度39℃、发酵菌接种量3.8%,在此条件下SOD酶活力可达到78.017 u/mL。对酵素中的成分进行检测,酵素中总多酚的含量为0.48 mg/mL,总黄酮的含量为0.52 mg/mL,原花青素的含量为0.14 mg/mL,总糖含量为2.29%。(3)对酵素的酪氨酸抑制率进行测试,然后向酵素中添加褐藻提取物等物质制备成面膜液,将面膜液添加到面膜纸上,封口杀菌后制备成面膜成品。对成品面膜进行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评测,包括面膜的外观性状、pH值、耐热性测试、耐寒性测试等。并通过体外模拟人体皮肤,对面膜的保湿性能进行了测试。选取50名受试人员对面膜进行感官评价和皮肤测试,评分指标包括面膜的气味、粘度、色泽、舒适度体验,并最终给予总分。同时,通过皮肤测定仪,在受试人使用面膜前后,对皮肤状态进行测定。评测结果表明:越橘酵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8.2%。面膜产品呈白色,质地柔软,表面稍粘稠,有淡淡芳香气味,pH为4.82。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在进行25min保湿性试验后,面膜保湿率为75.1%。受试人员对面膜评价总分为8.9分,对应等级为很好,各指标的评分中,面膜的颜色得分最高,面膜的气味得分相对最低。在皮肤测试中,使用面膜后受试者皮肤的弹力系数和水分系数有明显的提高,皮肤油分系数明显下降。
周民生,王晨雨[5](2019)在《芦荟苦瓜复合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用优质芦荟和苦瓜为主要原料,白砂糖和柠檬酸为辅料,研制出一种芦荟苦瓜新型复合保健饮料。探究分析了芦荟汁添加量、苦瓜汁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和柠檬酸添加量对饮品感官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制取该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影响成品品质的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芦荟原汁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苦瓜原汁添加量;最优配方为芦荟原汁添加量24%、苦瓜原汁添加量10%、白砂糖添加量7%、柠檬酸添加量0.09%,制得的饮料色泽清亮、酸甜爽口、风味较佳,且理化、卫生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杜国丰,朱宝伟,吴美毅,闵庄[6](2015)在《芦荟苹果保健醋饮料的研制》文中认为[目的]开发研制芦荟苹果醋保健饮料。[方法]以库索拉芦荟和新鲜苹果为原料,选用果酒专用酵母菌、高效果醋菌作为发酵菌种,以摇瓶发酵法制备苹果醋,将其与新鲜脱苦脱涩芦荟汁调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醋酸发酵和芦荟苹果保健醋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试验确定醋酸发酵的最佳条件为:酒精度7.0%(V/V)、接种量15%(V/V)、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 d,此条件下得到的苹果醋的醋酸含量为48.8 g/L;芦荟苹果保健醋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为:苹果醋添加量70%、芦荟汁添加量20%、果葡糖浆16%、柠檬酸0.10%,此条件下得到的芦荟苹果醋功能饮料的综合评分为95.7分。[结论]试验研制的芦荟苹果醋保健饮料具有芦荟和苹果醋复合香味、甜酸适宜、口味醇正,且生产工艺简单,有较好的保健功能和一定的市场开发前景。
李其晔,鲁周民[7](2015)在《红枣饮品加工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红枣的营养与药用价值,概述不同类型(汁、粉)红枣原汁及复合饮品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我国红枣饮品深加工研究的方向。
程丽秀,蔡景尧,彭飞,伍国惠,伍艳雯,程京镯[8](2015)在《库拉索芦荟凝胶鲜汁饮品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以库拉索芦荟凝胶鲜汁为主要原料,适当配以柠檬酸、蜂蜜、甜菊糖甙、食用香精、黄原胶等辅料,经科学加工制作成最大程度保留了芦荟中营养成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天然营养饮品,并对库拉索芦荟凝胶鲜汁饮品的生产工艺、配方以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确定出影响该饮品风味的最佳组合方式,同时添加黄原胶作为稳定剂,以实现产品良好的稳定性。最终配方为:库拉索芦荟凝胶鲜汁98.74%、香精0.01%、柠檬酸0.15%、甜菊糖甙0.01%、蜂蜜1%、黄原胶0.09%。在关键工艺参数方面,确定出产品最佳杀菌条件为HTST杀菌:温度控制在92±2℃,杀菌时间为20s。
刘晓,林太凤[9](2015)在《药食同源中草药在功能饮料开发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功能饮料行业的蓬勃发展,药食同源中草药在功能饮料开发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对几种常见药食同源中草药在功能饮料开发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利用药食同源种草开发功能饮料提供参考。
赵鎏銮[10](2014)在《芦荟发酵蜜饮料的研制及功能性研究》文中认为以东北黑蜂蜜为原料,开发研制芦荟发酵蜜饮料,对其配方及功能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乳酸和酵母双重发酵的方法对东北黑蜂蜜进行发酵,探讨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菌种接种量、初始糖度、pH值等因素对发酵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从而确定了乳酸发酵产酸的最佳条件和酵母产酒精的最佳发酵条件。同时探讨了芦荟汁、蜂蜜汁、蔗糖、苹果酸等的添加量对饮料的口感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确定了饮料的配方,并对其理化、微生物指标进行了检测。最后,对饮料的抗氧化性能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确定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发酵顺序,即乳酸发酵为先,待蜂蜜汁的pH值为酵母菌的最适生长pH值时,再以酵母菌发酵。乳酸发酵是在东北黑蜂蜜初始糖度为15%、pH值为6、5%的菌种接种量、39℃下发酵24h时产酸最快;酵母菌的最佳发酵条件为:pH值4.5、7%的接种量、23℃下发酵16h,此时,蜂蜜发酵汁的风味最好;在微生物发酵的基础上,再通过添加芦荟、蔗糖、苹果酸等调配饮料的口感。芦荟发酵蜜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为:芦荟汁添加20%、发酵蜂蜜汁添加30%、蔗糖添加3%、苹果酸添加0.10%,稳定剂CMC-Na添加0.03%。发酵蜜的理化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9.0%,pH值为3.95,还原糖含量为7~8g/100mL,蛋白含量0.09%;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30CFU/mL;大肠菌群总数≤3CFU/mL,均未检测出致病菌。芦荟发酵蜜饮料呈棕黄色,光泽好无分层,流动性较好;口感顺滑细腻,酸甜可口,香气柔和,且无异味。在饮料研发的基础上还对饮料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芦荟发酵蜜饮料中1,8-二羟基蒽醌的含量是7.92μg/mL;黄酮含量为0.22mg/mL;总酚酸含量为4.28μg/g;钙的含量为2.9mg/100g;锌含量为0.106μg/mL。芦荟发酵蜜的的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为10.24%,羟基自由基在30min时清除率为12.46%,35℃时清除率达11.93%;芦荟发酵蜜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在60℃时为8.77%。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和存放温度的升高,饮料的抗氧化能力仍然较稳定;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饮料的抗氧化能力大幅度降低,当光照时间为210min时,三种自由基的清除接近于0,故建议饮料避光保存。芦荟发酵蜜饮料是一种富含蒽醌、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的新型保健饮品,它不仅符合饮料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也为蜂蜜饮品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芦荟保健功效简介及饮品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芦荟保健功效简介及饮品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桑椹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及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桑椹花青素的化学组成 |
2 桑椹花青素的生理活性 |
2.1 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
2.2 抗肿瘤作用 |
2.3 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
2.4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2.5 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2.6 其它作用 |
3 桑椹花青素的提取及纯化 |
3.1 桑椹花青素的提取 |
3.2 桑椹花青素的纯化 |
4 桑椹花青素的稳定性及提高其稳定性的方法 |
4.1 影响桑椹花青素稳定性的因素 |
4.2 提高桑椹花青素稳定性的方法 |
5 桑椹花青素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
5.1 桑椹花青素在果蔬饮料中的应用 |
5.2 桑椹花青素在果醋饮料中的应用 |
5.3 桑椹花青素在果酒饮品中的应用 |
5.4 桑椹花青素在酸奶和乳饮料中的应用 |
5.5 桑椹花青素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 |
5.6 桑椹花青素在其它食品中的应用 |
6 展望 |
(2)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猴头菇 |
1.1.1 猴头菇概述 |
1.1.2 猴头菇营养价值 |
1.1.3 猴头菇活性成分及功效 |
1.1.4 猴头菇加工研究进展 |
1.2 南瓜 |
1.2.1 南瓜概述 |
1.2.2 南瓜营养成分及功效 |
1.2.3 南瓜加工研究进展 |
1.3 保健酒 |
1.4 电子鼻技术及应用 |
1.5 抗氧化 |
1.5.1 抗氧化机理 |
1.5.2 猴头菇及南瓜相关抗氧化研究进展 |
1.6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 |
1.7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猴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流程 |
2.1.2.2 前期处理 |
2.1.2.3 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
2.1.2.4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 |
2.1.2.5 电子鼻分析 |
2.1.2.6 猴菇南瓜保健酒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测定 |
2.1.2.7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液p H的监测 |
2.1.2.8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液酵母细胞数的监测 |
2.1.2.9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单因素实验 |
2.2.1.1 猴头菇汁与南瓜汁比例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2 初始糖度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3 初始p H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4 酵母接种量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5 发酵温度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6 发酵时间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2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
2.2.3 基于电子鼻的数据分析 |
2.2.3.1 主成分分析(PCA) |
2.2.3.2 线性判别分析(LDA) |
2.2.3.2 载荷分析(Loadings) |
2.2.3.3 气味感应强度 |
2.2.4 猴菇南瓜保健酒主要指标测定 |
2.2.5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p H的变化 |
2.2.6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酵母细胞数的变化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
3.1.3.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3.1.3.3 抗氧化成分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加工处理的猴头菇多糖与黄酮含量 |
3.2.2 不同加工处理的猴头菇抗氧化成分 |
3.2.3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多糖含量的变化 |
3.2.4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黄酮含量的变化 |
3.2.5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成分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保健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p H的影响 |
4.1.2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酵母细胞数的影响 |
4.1.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的影响 |
4.1.4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黄酮的影响 |
4.1.5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p H的影响 |
4.2.2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酵母细胞数的影响 |
4.2.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的影响 |
4.2.4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黄酮的影响 |
4.2.5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性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结论 |
5.1.1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 |
5.1.2 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成分分析 |
5.1.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各理化因素的影响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三种小浆果复合饮料的研制及抗氧化性、花色苷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树莓的简介 |
1.1.1 树莓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作用 |
1.1.2 树莓的加工现状 |
1.2 蓝莓的简介 |
1.2.1 蓝莓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作用 |
1.2.2 蓝莓的加工现状 |
1.3 蓝靛果的简介 |
1.3.1 蓝靛果的营养成分及功效作用 |
1.3.2 蓝靛果的加工现状 |
1.4 复合饮料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浆果复合饮料研究现状 |
1.4.2 加工工艺及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
1.5 抗氧化及花色苷提取研究 |
1.5.1 抗氧化性研究 |
1.5.2 花色苷提取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技术路线 |
2.2 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2.2.1 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控制点 |
2.2.2 三种小浆果的酶解工艺研究 |
2.2.3 复合饮料的配方研究 |
2.2.4 复合饮料稳定剂的选择 |
2.2.5 复合饮料贮藏稳定性研究 |
2.3 抗氧化性及花色苷提取工艺研究 |
2.3.1 浆果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3.2 果浆中花色苷的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
2.4 试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3.1.1 三种小浆果的酶解工艺研究 |
3.1.2 复合饮料的配方研究 |
3.1.3 复合饮料稳定剂的选择 |
3.1.4 复合饮料贮藏稳定性研究 |
3.2 抗氧化性及花色苷提取工艺研究 |
3.2.1 浆果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2.2 果浆中花色苷的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
4 讨论 |
4.1 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4.1.1 三种小浆果的酶解工艺的选择 |
4.1.2 复合饮料的配方的选择 |
4.1.3 复合饮料稳定剂的选择 |
4.1.4 复合饮料贮藏稳定性分析 |
4.2 抗氧化性及花色苷提取工艺研究 |
4.2.1 浆果汁的体外抗氧化分析 |
4.2.2 花色苷提取工艺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欧洲越橘果渣酵素的制备及在面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欧洲越橘 |
1.1.1 欧洲越橘简介 |
1.1.2 欧洲越橘的功效和经济价值 |
1.1.3 欧洲越橘的研究应用现状 |
1.2 酵素概述及研究现状 |
1.2.1 酵素的定义 |
1.2.2 酵素的发展 |
1.2.3 酵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酵素的保健功效以及在护肤化妆品中的应用 |
1.3.1 酵素的保健功效 |
1.3.2 酵素在护肤化妆品中的应用 |
1.3.3 酵素护肤化妆品种类 |
1.4 面膜概述 |
1.4.1 面膜的简介 |
1.4.2 面膜的作用 |
1.4.3 面膜的种类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2 欧洲越橘果渣酶解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酶解率的测定 |
2.3.2 酶解单因素试验 |
2.3.3 正交试验优化酶解工艺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复合酶最适酶解温度的确定 |
2.4.2 复合酶最适添加量的确定 |
2.4.3 复合酶最适酶解时间的确定 |
2.4.4 复合酶最适pH的确定 |
2.4.5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5 小结 |
3 欧洲越橘果渣发酵工艺研究及成分测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试剂 |
3.2.3 试验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工艺流程以及试验要点 |
3.3.2 SOD酶活力的测定 |
3.3.3 菌种的活化培养 |
3.3.4 植物乳杆菌发酵单因素试验 |
3.3.5 植物乳杆菌多因素响应面优化实验 |
3.3.6 欧洲越橘酵素的制备 |
3.3.7 酵素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3.8 酵素中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
3.3.9 酵素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
3.3.10 酵素中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植物乳杆菌发酵单因素试验 |
3.4.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3 酵素组分测定结果 |
3.5 小结 |
4 欧洲越橘面膜的研制及评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验试剂 |
4.2.3 试验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越橘酵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的测定 |
4.3.2 面膜制备工艺 |
4.3.3 面膜的感官指标 |
4.3.4 面膜理化指标的测定 |
4.3.5 面膜保湿性测试 |
4.3.6 面膜的感官评价 |
4.3.7 皮肤测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越橘酵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
4.4.2 面膜的感官指标 |
4.4.3 面膜的理化性质 |
4.4.4 面膜的保湿性能测定 |
4.4.5 面膜的感官评价 |
4.4.6 皮肤测试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芦荟苦瓜复合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工艺流程 |
1.3.1 芦荟原汁的制备: |
1.3.2 苦瓜原汁的制备: |
1.3.3 芦荟苦瓜复合保健饮料的工艺流程: |
1.4 操作要点 |
1.4.1 清洗 |
1.4.2 去皮、切块 |
1.4.3 除粘 |
1.4.4 护色 |
1.4.5 磨浆 |
1.4.6 杀酶 |
1.4.7 过滤 |
1.4.8 调配 |
1.4.9 均质、脱气 |
1.4.1 0 杀菌 |
1.5 实验设计 |
1.5.1 单因素实验 |
1.5.1. 1 芦荟原汁添加量的确定 |
1.5.1. 2 苦瓜原汁添加量的确定 |
1.5.1. 3 白砂糖添加量的确定 |
1.5.1. 4 柠檬酸添加量的确定 |
1.5.2 正交试验 |
1.5.3 理化指标检验 |
1.5.4 微生物指标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1.1 芦荟原汁添加量对饮料品质的影响 |
2.1.2 苦瓜原汁添加量对饮料品质的影响 |
2.1.3 白砂糖添加量对饮料品质的影响 |
2.1.4 柠檬酸添加量饮料品质的影响 |
2.2 正交试验 |
2.3 产品卫生质量指标 |
2.3.1 感官指标 |
2.3.2 理化指标 |
2.3.3 微生物指标 |
3 结论 |
(6)芦荟苹果保健醋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7)红枣饮品加工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红枣概述 |
1.1 红枣的历史 |
1.2 红枣的营养价值 |
1.3 红枣的药用价值 |
1.4 红枣的深加工 |
2 红枣饮料的加工类型 |
2.1 红枣汁饮品 |
2.1.1 红枣原汁饮料 |
2.1.2 红枣浓缩汁饮料 |
2.2 复合型红枣汁饮料 |
2.2.1 复合型饮品的保健功能 |
2.2.2 红枣复合饮料 |
2.2.2.1 红枣核桃复合饮料 |
2.2.2.2 红枣枸杞复合饮料 |
2.2.2.3 红枣芦荟复合饮料 |
2.2.2.4 红枣花生粕复合饮料 |
2.2.2.5 红枣银耳枸杞复合饮料 |
2.2.2.6 红枣山楂复合饮料 |
2.2.3 枣菜复合饮料 |
2.2.3.1 红枣胡萝卜复合饮料 |
2.2.3.2 红枣生姜复合饮料 |
2.2.3.3 红枣大豆复合饮料 |
2.2.3.4 红枣番茄胡萝卜复合饮料 |
2.2.4 枣茶复合饮料 |
2.2.4.1 红枣信阳毛尖茶饮 |
2.2.4.2 红枣茉莉茶饮 |
2.2.4.3 红枣菊花茶饮 |
2.2.4.4 红枣玫瑰茶饮 |
2.2.4.5 红枣杜仲茶饮 |
2.3 粉状红枣饮品 |
2.3.1 红枣粉 |
2.3.2 复合红枣粉 |
2.4 其他 |
2.4.1 红枣乳酸饮料 |
2.4.2 红枣酸牛奶 |
3 发展前景 |
(8)库拉索芦荟凝胶鲜汁饮品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原辅材料 |
1.2 芦荟多糖的检测方法及材料 |
1.3 工艺流程 |
1.4 技术关键 |
2 结果分析 |
2.1 库拉索芦荟凝胶鲜汁工艺研究 |
2.2 配方对库拉索芦荟凝胶鲜汁 饮品风味的影响研究 |
2.3 黄原胶添加量对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2.4 灭菌温度及时间选择 |
3 讨论 |
(9)药食同源中草药在功能饮料开发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山楂 |
2山药 |
3沙棘 |
4红枣 |
5夏枯草 |
6金银花 |
7蜂蜜 |
8结语 |
(10)芦荟发酵蜜饮料的研制及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蜂蜜的概述 |
1.1.1 蜂蜜的化学成分及其功效 |
1.1.2 蜂蜜在发酵饮料上的应用 |
1.2 芦荟的概述 |
1.2.1 芦荟的成分及功能 |
1.2.2 芦荟的加工现状 |
1.3 嗜酸乳杆菌的保健功能 |
1.4 酵母菌的保健功能 |
1.5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7.1 课题来源 |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蜂蜜发酵的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菌种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培养基 |
2.1.4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种活化 |
2.2.2 菌种的逐级扩大培养 |
2.2.3 乳酸菌与酵母菌接种顺序的确定 |
2.2.4 乳酸发酵条件的确定 |
2.2.5 酵母发酵条件的确定 |
2.2.6 蜂蜜发酵的感官评价方法 |
2.2.7 指标测定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乳酸菌与酵母菌接种顺序的确定 |
2.3.2 乳酸发酵条件的确定 |
2.3.3 酵母发酵条件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芦荟发酵蜜饮料的工艺研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主要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芦荟发酵蜜的研制 |
3.2.2 芦荟发酵蜜稳定剂的选择试验 |
3.2.3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3.2.4 微生物指标测定方法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芦荟发酵蜜的研制 |
3.3.2 芦荟发酵蜜稳定剂的选择试验 |
3.3.3 化指标 |
3.3.4 微生物指标 |
3.3.5 产品的感官评定 |
3.4 本章小结 |
4 芦荟发酵蜜饮料的功能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1,8-二羟基蒽醌含量的测定 |
4.2.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4.2.3 总酚酸含量测定 |
4.2.4 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钙 |
4.2.5 锌含量的测定 |
4.2.6 芦荟发酵蜜的抗氧化性 |
4.2.7 芦荟发酵蜜的抗氧化稳定性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1,8-二羟基蒽醌的含量 |
4.3.2 黄酮含量 |
4.3.3 总酚酸的含量 |
4.3.4 钙的含量 |
4.3.5 锌的含量 |
4.3.6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验证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 |
4.3.7 Fenton反应验证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3.8 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3.9 芦荟发酵蜜的抗氧化稳定性研究 |
4.4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芦荟保健功效简介及饮品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桑椹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及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J]. 冀冰聪,杜婷.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15)
- [2]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D]. 王雪儒. 广西大学, 2020(07)
- [3]三种小浆果复合饮料的研制及抗氧化性、花色苷提取研究[D]. 吴国美.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欧洲越橘果渣酵素的制备及在面膜中的应用[D]. 刘华政. 烟台大学, 2020(01)
- [5]芦荟苦瓜复合饮料的研制[J]. 周民生,王晨雨. 饮料工业, 2019(06)
- [6]芦荟苹果保健醋饮料的研制[J]. 杜国丰,朱宝伟,吴美毅,闵庄.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1)
- [7]红枣饮品加工研究进展[J]. 李其晔,鲁周民. 保鲜与加工, 2015(05)
- [8]库拉索芦荟凝胶鲜汁饮品生产工艺研究[J]. 程丽秀,蔡景尧,彭飞,伍国惠,伍艳雯,程京镯.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5(04)
- [9]药食同源中草药在功能饮料开发中的应用进展[J]. 刘晓,林太凤.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0)
- [10]芦荟发酵蜜饮料的研制及功能性研究[D]. 赵鎏銮.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