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到文人身分的嬗变 ——汉赋创作主体研究

士到文人身分的嬗变 ——汉赋创作主体研究

论文摘要

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阶层,经历了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以“道”自恃,傲视君侯,以帝王师、帝王友自居,有着独立的人格。群雄争霸的时代风云造就了他们政治上积极进取的功利性,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心。然而他们所追求的大一统盛世的到来,却是对士人最大的打击。他们仕进之路受到严重的限制,很难实现立德、立功以求不朽的用世之心,失去了独立人格,不得不依顺于帝王一人的脚下,开始了与政治、与帝王、与天下离合取舍的种种纠缠。他们在用世与出世之间的自我调节中,使失落的内心可以重新归附于一种平和,退而求其次,最终将自我寄托于文学,期望于立言之不朽,从而完成了士——文人身份的嬗变。汉赋是汉代的主流文学。汉赋作者在创作汉赋时,将自己的心灵轨迹留于汉赋当中。故汉赋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意识之变化,对于士人文人身份嬗变历程的见证是最有代表性的。因而从汉赋中窥探士之心理变化,对于文学主体自觉的完成意义重大。汉赋创作由抒己之情的骚体赋,到铺张扬厉的汉大赋,再到抒情小赋等等一系列的文体演变,不仅仅是社会变化所致,汉赋作者心理变化也是其中重要原因。通过对汉赋创作主体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清晰可见士向文人身份嬗变的痛苦历程,文学自觉的必经之阶段。为追根溯源,本文选取了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末年(包括建安时代)较长的时间段,以赋为载体来系统地论述士人向文人身份嬗变,最终完成了文学自觉中创作主体自觉的这一历程。本文将士向文人身份之嬗变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大一统帝国初建的适应期(西汉初年到西汉中期),分裂的局势到大一统专制的开始,必然引起士人的不适感。士人独立、自由的本性受到冲击,以道自任的责任心与功利性的追求使士人进行自我调节,去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依附皇权。士之反思期(西汉末年到东汉中期) ,在西汉到东汉的更迭期,政治黑暗、战乱纷起,儒家的价值观受到动摇和怀疑,汉大赋的创作同样受到了质疑。士开始对自我的人生理想进行反思。士之心理转型期(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士人受到了严酷的打击,不但仕进无路,而且党锢之祸尤为让士人心惊胆寒,对历代士人所追求的社会责任以及价值体系由失望到最终的放弃,从而使他们向文人身份靠拢。文人身份完成期(建安时期)。在乱世之中,原有的价值体系已经崩溃。此时的士人已经摆脱无恒产的境地,加之其身上固有的政治、军事才能,取得政治上地独立,对文学有了新的看法。立言之不朽成为首选,从而完成文人身份。本文以典型作家作品为例,综合两汉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对士人的影响,看士人对汉赋之创作,由最初的不自觉或功利性的创作,到最后转向自觉的文学创作,从而在创作主体方面,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提供了重要条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大一统帝国初建的适应期(西汉初年到西汉中期)
  • 1.1 西汉初之士
  • 1.1.1 中央之士
  • 1.1.2 藩国之士
  • 1.2 盛世之士
  • 1.2.1 回归之士
  • 1.2.2 学者之士
  • 1.2.3 文学之士
  • 1.2.4 顺从之士
  • 2 士之反思期(西汉末年到东汉中期)
  • 2.1 乱世之士
  • 2.2 盛世之士
  • 3 士之心理转型期(东汉末年)
  • 3.1 士之变通
  • 3.2 士之狂
  • 4 文人身份完成期(建安时期)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明代西南地区文人结社现象考述——以巴蜀文人结社为考察中心[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清代山西茶商与文人政要关系探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3].文人塑像[J]. 戏剧之家 2020(09)
    • [4].从“别号图”说起:且谈明代新型文人肖像画[J]. 四川戏剧 2020(02)
    • [5].明清私家文人建筑的文化特性[J]. 东南学术 2020(03)
    • [6].文学与文人旧居的复建——以李渔芥子园为例[J]. 汉字文化 2020(14)
    • [7].明代海南文人结社考述[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8].老水文人[J]. 河北水利 2019(09)
    • [9].做文人还是做报人[J]. 杭州(周刊) 2018(18)
    • [10].评古琴曲《欸乃》中的文人情怀[J]. 北方音乐 2016(12)
    • [11].媒介变迁语境下晚清文人书写观念的转型[J]. 青年记者 2018(26)
    • [12].文人结社与晚清民国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J]. 文学评论 2016(04)
    • [13].论元代扈从文人的多元化心理[J]. 学术交流 2016(11)
    • [14].清末文人佛寺游文化现象探析[J]. 兰台世界 2017(10)
    • [15].明代江南文人雅俗观念的嬗变[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16].文人与扇子[J]. 上海企业 2017(08)
    • [17].文人爱以菊明志[J]. 吉林农业 2017(20)
    • [18].“相轻”亦或“相重”:魏晋文人关系新解[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9].从文人画中看文人风骨[J]. 美与时代(下) 2016(01)
    • [20].千万别说我是文人[J]. 检察风云 2016(15)
    • [21].民间叙事与文人写作[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22].从诗歌功能的演变看文人趣味之生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6)
    • [23].晚清民国文人结社的组织类型及其特点[J]. 湖南社会科学 2015(01)
    • [24].文人书法:正脉与创造[J]. 创作与评论 2015(06)
    • [25].文人趣味与尚古情结[J]. 中国书法 2015(05)
    • [26].林语堂幽默的文人价值取向[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08)
    • [27].幸与不幸——儒道影响下的中国文人[J]. 北方文学 2019(36)
    • [28].文人的性养[J]. 散文百家(理论) 2020(05)
    • [29].作为文人的大厨种种[J]. 风景名胜 2020(04)
    • [30].文人的“酸”气[J]. 少儿国学 2019(07)

    标签:;  ;  

    士到文人身分的嬗变 ——汉赋创作主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