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比重较之先前有所增加。在文言文学习中,课后注释至关重要:它是理解语句的钥匙,是掌握文意的关键。现行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总体来说详细平实可信,但也存在着释义笼统、文化因素缺失、词义古今传承性模糊等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以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研究对象,针对文言文中难以回避文化疏解而注释又未给出详细文化信息阐述的语词,及注释有疑、前人研究尚未涉及、或当今学界见解不同的语词,用传统的训诂学方法作出详释,结合文献资料,结合历史文化知识对其承载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作出考证。在训释过程中,注重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成果,对之进行归纳演绎等定性分析,采取共时和历时相结合、个案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勾勒语义发展演变轨迹,并丰富和拓展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词语训释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本文在众多的高中语文涉及到的语词中,择二十余词进行训释,其中包括如“姑”、“姥”、“丈人”、“商贾”等体现了历史文化变迁的称谓语词,如“传”、“黄泉”、“九”、“门”、“户”、“启”、“敛”等承载了政治、经济、建筑、生活等多领域内涵的名物词,从文献语例中寻找语言和文化的交汇点,见证词义动态发展演变的轨迹。本文在正确训释文言词语的基础上,关注词语文化源考对词义的影响,梳理出了所训释词语的词义发展脉络,丰富了词义例释的深度和广度,给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文化史料,以期对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曾侯与钟“■”字补释[J]. 中国文字研究 2016(02)
-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补释[J]. 中国文字研究 2017(01)
- [3].清华简补释三则[J]. 中国文字研究 2020(01)
- [4].仓端王义鼎铭文补释[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9(10)
- [5].“拈花惹草”补释[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5(01)
- [6].焂卣补释[J]. 古文字研究 2014(00)
- [7].清华简字词补释三则[J]. 古文字研究 2016(00)
- [8].佥父瓶铭“金”字补释[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02)
- [9].“领衔”补释[J]. 辞书研究 2009(03)
- [10].杜诗俗语词补释[J].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5(01)
- [11].梁十九年亡智鼎补释[J]. 古文字研究 2014(00)
- [12].“■”字补释[J]. 古文字研究 2020(00)
- [13].清华简《厚父》“本”字补释——兼校《逸周书·尝麦》之“如木既颠厥巢”句[J]. 古文字研究 2020(00)
- [14].■、簠补释[J]. 古文字研究 2012(00)
- [15].清华简《邦家处位》补释与再析[J]. 古文字研究 2020(00)
- [16].南宋《朱在圹志》补释[J]. 福建文博 2020(02)
- [17].文言虚词“于”用法补释[J]. 语文天地 2009(12)
- [18].出土陶文补释二则[J]. 古文字研究 2012(00)
- [19].也簋铭补释[J]. 中原文化研究 2017(04)
- [20].沪简一册补释(六则)[J]. 古文字研究 2016(00)
- [21].“且”字本义补释[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22].“专”字词条补释[J]. 杂文月刊(原创版) 2013(11)
- [23].楚国卜筮祭祷简文字补释[J]. 古文字研究 2020(00)
- [24].新出秦、燕陶文补释[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5].上博九《邦人不称》补释[J]. 古文字研究 2016(00)
- [26].《芮良夫毖》与文献相类文句分析及补释[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7].别白行文视点下的(亻賸)匜铭文补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8].楚简文字补释[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9].“乞闲”补释[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30].西周金文人名用字补释二则[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