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一个城市化经济学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一个城市化经济学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论文题目: 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一个城市化经济学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经济思想史

作者: 赵红军

导师: 尹伯成

关键词: 交易效率,交易成本,城市化,工业化,集聚经济,经济发展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研究城市化的文献浩如烟海,有从建筑规划角度单纯研究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也有从地理区位角度研究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活动区位分布的,还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城市犯罪、城市人口流动的,但从主流经济学角度系统研究城市化以及相关经济发展问题的则并不多见,这就是当前城市化领域研究的基本现状。 单就当前城市化研究的主流经济学这一角度来看,国外对城市化的理论研究大多借用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trade-off)来解释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关的经济问题。其普遍结论是,生产中的劳动分工,或规模经济能产生报酬递增,给生产带来不断增加的利益,但严酷的地理空间(澳大利亚人的说法)却会形成对这种报酬递增的一个天然制约,结果,这种正向作用力与负向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会产生一个最优的城市化进程。其中,“经济人”拥有选择经济活动空间和迁移的自由,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信息能够做出灵敏反映,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与配置,结果“经济人”权衡各个空间区位带来的报酬递增以及由此产生的运输成本的结果就内生出了一个经济体中的城市化水平,从而与城市化相关的城乡劳动分工局面、城乡差别、最优的城市规模、城市区位、城市体系的形成等都将是最优的。 这一分析视角的优点在于:第一,它将地理空间(space)这一长期被主流经济学遗弃的内容重新拉回到主流经济学当中,并运用“运输成本”这一范畴巧妙地处理了空间问题,从而使它能够巧妙地解决空间与竞争分析框架难以相容的历史难题;第二,它抛弃了主流经济学长期以来奉行的完全竞争分析框架,并启用不完全竞争(incomplete competition),从中给城市经济活动的报酬递增和效率优势在经济学中找到了栖身之所,从而改变了过去新古典经济学在城市经济学问题上无能为力、对很多问题避而不谈的被动局面。第三,它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对城市经济问题所给出的单重均衡分析结果,用多重均衡(multiple equilibrium)这一结果描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多中心城市、城市体系等问题。 但这一视角的问题是,它没有考虑一国的法律体制、政府服务、管理水平、户籍制度、银行体系的竞争性、对产权的保护状态、社会诚信等制度因素对城市化和相应经济发展问题的影响,因而不能为转轨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十分复杂,其中既有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造成的障碍,也有相当多城乡两分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制度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阻碍,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问题归结为一个制度问题。比如,如果考察我国的城市化问题,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个纯然的经济问题,而往往是我国重化工业战略、建国初的政治社会稳定、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对新生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封锁等政治目标内生出来的。这些年,我们只谈工业化,只谈工业救国,有意或故意遗忘或淡化城市化问题,这并不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愚蠢,而反映了整个经济学对城市经济现象的无能和无奈以及我们认识的有限和肤浅。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特征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特征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结论

1.2.1 研究方法

1.2.2 内容与结论

1.2.3 本文的新颖之处

第二章 交易效率与城市经济学演进

第一节 城市经济学演进

2.1.1 战国纷争的城市经济学演进

2.1.2 古典区位理论的“衰落”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复兴”

2.1.3 新古典经济学对城市经济问题的无奈

2.1.4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失而复得的原因

2.1.5 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交易效率:一个分析城市化的独特视角

2.2.1 交易效率思想渊源

2.2.2 交易效率思想演进

2.2.3 交易效率思想的飞跃

2.2.4 交易效率与集聚和经济发展关系现状与问题

2.2.5 用交易效率分析城市化的独特之处

第三章 交易效率一般分析框架

第一节 交易效率、交易成本与模型度量

3.1.1 交易效率的涵义

3.1.2 交易效率与交易成本

3.1.3 交易效率的模型化处理

第二节 交易效率的内容与决定因素

3.2.1 交易效率分类:分析的前提

3.2.2 影响交易效率的硬条件

3.2.3 影响交易效率的软条件

3.2.4 对交易效率内生性的讨论

第三节 对交易效率的衡量和计量处理

3.3.1 交易成本难以衡量的原因

3.3.2 一个衡量交易成本的文献综述

3.3.3 对交易效率组成层面的构造

3.3.3 对交易效率的计量处理方法

3.3.4 对我国1997-2002年平均交易效率的衡量

第四节 交易效率分析框架与其他分析框架的区别和联系

3.4.1 “地理假说”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观点

3.4.2 “制度假说”有关经济发展的主要观点

3.4.3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cs)分析框架

3.4.4 交易效率框架与其他框架的区别和联系

3.4.5 小结:研究交易效率的意义

第四章 交易效率、城市形成与城乡差距

第一节 交易效率与城市形成

4.1.1 城市形成的多维视角

4.1.2 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城市外生形成

4.1.3 交易效率、报酬递增与城市形成

4.1.4 交易效率与城市形成:一个小结

第二节 交易效率、城乡差别与城乡二元结构

4.2.1 引言

4.2.2 一个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城乡二元结构的一般均衡模型

4.2.3 一般均衡思想在解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合理性

第三节 自发的制度演进、交易效率改进与城乡差别的消失

4.3.1 城乡差别、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

4.3.2 自发的制度演进与城乡差别

4.3.3 交易效率改进的制度措施

4.3.4 城乡差别的消失

第四节 中国的城乡差距与交易效率:一个经验验证

4.4.1 中国情形的特殊性

4.4.2 改革开放以前的城乡差距与交易效率

4.4.3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差别与交易效率

4.4.4 小结

第五章 交易效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系机制

第一节 城市的交易集中与交易效率

5.5.1 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

5.5.2 城市的交易集中与交易效率优势

第二节 交易效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均衡模型

5.2.1 Yang-Rice模型与Krugman-Fujita模型之间的异同

5.2.2 一个交易效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三节 交易效率与城市化的双向联系机制

5.3.1 引言

5.3.2 交易效率对城市化的联系机制:一个初步推断

5.3.3 城市化对交易效率的影响机制

第四节 基于1997和2002年中国跨省数据的计量检验

5.4.1 计量模型、度量指标与数据来源

5.4.2 基本统计量信息与预处理

5.4.3 信度分析与因素分析

5.4.4 交易效率随着地区变异程度的衡量

5.4.5 计量结果

5.4.6 结论

第六章 交易效率、城市地价(租)升级与城郊化

第一节 城市地价的影响因素

6.1.1 地租与地价

6.1.2 地价的影响因素

6.1.3 城市地价的影响因素与交易效率

第二节 交易效率与城市地(价)租升级

6.2.1 制造商的竞租函数与运输效率

6.2.2 商用办公公司的竞租曲线与旅行效率

6.2.3 城市中的交易效率与地租升级:一个局部均衡

第三节 交易效率动态改进、城郊化及其经验证据

6.3.1 交易效率动态改进与城郊化:一个一般均衡视角

6.3.2 交易效率、城市化与城郊化的长期关联

6.3.3 来自北美的间接经验—交通改进与地价升级、城郊化

6.3.4 来自中国大城市的证据—交易效率改善与城郊化

第七章 交易效率、城市位置、规模与级层体系

第一节 交易效率与城市位置

7.1.1 城市位置:一个多学科与历史视角

7.1.2 交易效率与城市位置:经济学家们的分歧

7.1.3 一个报酬递增与交通成本相互作用的城市位置模型

第二节 交易效率与城市规模扩张

7.2.1 城市规模的决定因素

7.2.2 城市管理水平、交易效率软条件与城市规模扩张

7.2.3 对我国城市规模政策的评论

第三节 交易效率与城市级层体系

7.3.1 有关城市级层的经典文献:一个简要回顾

7.3.2 一个简化的交易效率与城市级层的Yang and Hogbin模型

7.3.3 阻碍城市级层合理化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1830-1870年北美与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级层比较

7.4.1 1830-1870年北美城市级层体系的演进

7.4.2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级层体系的特征和经济原因

7.4.3 一个比较性评论

第八章 交易效率、城市内生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易效率与城市内生增长

8.1.1 城市的外生与内生增长

8.1.2 交易效率与城市内生增长的机制

8.1.3 交易效率推动城市内生增长的途径

第二节 中国人口流动、交易效率与城市内生增长

8.2.1 人口流动对交易效率、经济发展的影响

8.2.2 交易效率对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8.3.3 人口流动、企业自由选址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性

第三节 交易效率、城市中学习、创新与增长

8.3.1 城市与学习、创新、知识积累之间的关联研究

8.3.2 交易效率与城市中学习、创新与知识积累的联系机制

8.3.3 一个简化的存在干中学、专业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第四节 来自中外的经验证据

8.4.1 美国城市中的专利数量:一个间接经验

8.4.2 中国科技创新与交易效率、城市的经验证据

8.4.3 中外城市兴衰演变比较:一个全文经验小结

第九章 理论启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改进交易效率的现实选择

9.1.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李约瑟之谜”

9.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难题

9.1.3 提高交易效率推进中国城市化的现实选择

第二节 交易效率与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9.2.1 政府在经济中角色定位的经典表述

9.2.2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为提高经济体交易效率

9.2.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目标、原则与可操作性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思路

9.3.1 研究局限

9.3.2 未来研究思路

附录 交易效率与城市化——来自2002年中国50个代表城市的经验证据

1. 交易效率指标分类与数据说明

2. 研究设计与统计处理方法

3. 对交易效率与城市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计量检验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协同的内生机理及模式研究[D]. 李军辉.天津大学2013
  • [2].衡量国民经济交易成本方法研究[D]. 张雪艳.辽宁大学2008
  • [3].农产品流通通道与流通效率研究[D]. 马凤才.沈阳农业大学2008
  • [4].中国交易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一个分工的视角[D]. 马庆.西南财经大学2014
  • [5].非线性产业或经济系统的演化(创新)分析[D]. 陈军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 [6].金融发展、分工与经济增长[D]. 苏建军.西北大学2014
  • [7].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与实证应用[D]. 邓倩.西南财经大学2009
  • [8].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性与多样性[D]. 宋小芬.暨南大学2008
  • [9].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 申亮.长安大学2015
  • [10].基于效率视角的粮食流通主体利益协调及政策优化研究[D]. 王薇薇.华中农业大学2011

标签:;  ;  ;  ;  ;  ;  

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一个城市化经济学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