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政府生产性支出作为公共支出的一部分,在引导私人资本投资,提高劳动供给水平,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都依赖于劳动力的大量供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情况日趋严重,我国即将告别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并且,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也已证明,劳动力廉价供给绝不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决定因素。如何在一个稳定的财政政策背景下,利用政府生产性支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促进劳动供给,从而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很现实的实践问题。研究首先根据经济理论应向现实不断靠近这一思路,对原有内生劳动供给视角的政府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在拓展的分析框架中探讨了政府生产性支出对劳动供给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确定了生产性支出最优规模、最优税率及稳态劳动供给水平;其次,分别利用各地区的面板数据和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从结构和规模两个角度验证了理论分析部分对政府生产性支出的规模、劳动供给及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结论,并补充回答了政府生产性支出的结构以及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比率对经济增长存在什么样影响的问题。最后,依据结论并结合我国经济现实给出政府生产性支出规模和结构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显示:(1)政府生产性支出的增加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提升稳态的劳动供给水平。在经济处于稳态增长时,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最优规模、最优税率及稳态劳动供给水平将同时被确定;(2)政府生产性支出各组成部分,即基本建设支出、教育支出和科学研究支出,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但显著性水平与时滞有关;(3)政府生产性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和劳动供给水平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生产性支出总量的提升将有益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增加劳动供给,最终实现其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比率增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4)建议对政府生产性支出应保持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在保持其规模较为平稳的前提下,避免基本建设支出水平的大起大落,提高教育支出、科学研究支出比例,以发挥它们对经济增长应有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