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义市云南路小学,562400)
摘要: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教育事业的核心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极大地推广和提倡,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后着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在小学阶段课程压力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小学班主任则更应转变思维,视德育为一切知识教育的根基,加强学生的素质和道德的正确引导,以更好地响应十八大“立德树人”的教育号召。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德育教育
无论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更高阶段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都是教书育人的根基。古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其中占首位的即时“传道”“道”可以理解为学习的道法与纲要,但最能概括的解释是“道德”与“道法”。党的教育方针也已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小学班主任,不光要坚守督促学生全方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塑立一个健全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并且培养出最根本的能够融入社会主流的道德品质——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德育应该成为一切知识教育的根本,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
因此,探讨如何利用小学班主任的这一教育身份权利更好地服务学生的道德教育成为了相当必要的话题。
1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1.1小学德育教育的明显边缘化
实际上,德育教育在目前得不到比例及权重的优势化重视现象不光存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这也同样显现出了我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依然不够深入。
在此基础上,尤为突出的现象在于: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知识教育的权重过高,且课余时间学生均被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活动所占用,例如英语、数学等课外辅导班,这类辅导班的典型特征就是目的性强,最终是服务于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在道德以及素质的培养上,则甚少见有格外重视的课程。
1.2家长及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忽视
良好的道德素养往往在未成年阶段最容易塑造,相应地,在学生尚未形成能够正确地自我判断能力之前,也往往最容易在道德教育上受到忽视或者被误导。而在当前的小学阶段教育中,家长和学校之间通常会存在缺乏沟通以致于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引导,这在目前国内的素质教育阶段是非常常见的。
此外,也正是由于缺乏双向的情绪沟通,学生的心理辅导受到忽视,导致道德教育无法以心理情绪建设为基础进行深入化的的运行,也是促成小学阶段对学生道德教育边缘化的关键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校方和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情感沟通,而作为班主任则更应该为两者的沟通提供一个流通的交流渠道,以身作则,重视孩子的心理引导和道德教育培养。
2对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建议
2.1保持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深化沟通
基于上述对德育的理解,德育的关键及教育基础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且健康的心理引导与价值观的树立,因此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适当且必要的心理引导是深化德育工作的第一步。
在树立对心理辅导的重视后,班主任需及时调整追求应试教育的目的性教学,积极与学生家长保持适当的沟通和对心理辅导重要性的传输。例如,在每学期例行的家长会中进行与家长的双向交流,并组织一次学生与家长直接的一对一交流会,在提供一个相对封闭且隐私的空间内增加家长与自己孩子的沟通,有助于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理引导。
此外,除了外部引导,班主任还要利用多种途径去了解和把握学生现阶段的真实心理,尤其是在与家庭相处的过程中,尝试去与学生沟通近期的生活状态,并且在沟通中获取其真实的心理状态,及时找出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的部分。
心理干预不像传授知识一般可以通过直接的单向传输获得有效的成效,一般需要一个长期且耐心的过程,尤其是作为小学阶段的班主任,更需要在引导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的同时获得对心理沟通的主观接受度,这也同样是考验班主任对学生的耐心和专业性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的树立该种习惯,与学生建立起良好且亲近的关系,放低教师的姿态,与学生简历起平等沟通的环境,更易获得良好的心理干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学生对德育教育信任度和接受度。
2.2构建良性健康的德育教学环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主任应当首先摒弃以往“阶级分化”明显的班级教学环境,尝试与学生一起树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有效沟通关系,摆脱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固化的身份差异,用平等的话语权和行为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班级这一大环境中学习与生活,这样温和的引导教学管理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正视自己处于“班级”这一情境中的团队身份,树立一种良好的团队归属感与集体感,在意识到自己身为团队成员后,自然就会滋生出一种常规的责任感,在努力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够强化他们的自信,使其从小学开始就能够在健康、平等的环境中体会到责任感的重要,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有效推进。
此外,积极开展课余时间有条件进行的班级互动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从兴趣着手,培养一些能够让他们丰富课余生活、享受有趣的人生健康的爱好,不光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开朗的性格,还能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社交中获得对情绪的自我体验,并在逐渐融入团体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在这样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对德育教育的进行也有着不可否认的关键作用。
2.3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还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对其进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教育又尚早,学生通常最能接受和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硬性传输,而是通过对身边同学、老师与家长的“模仿行为”。
因此,为了帮助孩子通过最有效的“模仿行为”获得对基本是非观的把控,身为班主任则更加有责任通过自己规范和正确的行为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起到一个优秀的模范作用,这有利于学生通过模仿形成早起正确的行为规范,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自己今后的行为及价值观树立。
此外,还应当在班级内部建立一个面向全部班级学生的一个公平的奖惩机制,以激励在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有着良好道德表现的学生,同时,在表扬的过程中,将其突出的行为予以公示,利用学生的模仿习惯达到影响更多同学的目的。
同样地,这一奖惩机制建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存在的可能偏离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予以警告或适当的惩罚,用这样区别化的对待直观的使学生能够自主意识到二者获得不同结果的差异性以及差异所在的原因,即利用这种机制让他们自行主动把握是非观,从小培养一种良好的事物好坏的判断能力。
2.4班主任实时自我评判树立道德榜样
正如上面提到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良好的模仿能力,并且在还未形成健全的是非观的时候,模仿能力基本上掌握了他们大部分的行为与言行的发展方向。因此,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中的领导者,在促进班级学生内部的良好行为感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在即时更近教学能力与内容的同时切勿忘记教师“教书”与“育人”的地位同等重要,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行在小学学生们的面前是否会出现负面影响,时刻谨记“模仿行为”的效用性是相当明显的。
基于此,班主任可通过实时的自我评估,亦或者与其它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进行一个定期的双向沟通,向他们寻求应当改进的方向与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能够及时自审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有失偏颇,还能不断的在改进中获得教学的成就感,与学生一起成长。
3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小学班级中的角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非常明显,因此,班主任应当加强对学生健康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德育工作的同是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与品质提升,这对于习惯从“模仿”中健全自己的是非观的小学生来讲,具有相当大的教学效力。
参考文献
[1]袁敏.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实施措施与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
[2]段春娜.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措施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