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分析马克思主义因“分析”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或经典文本的核心话题而得名。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历史趋势学说逻辑序列相对应,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非辩证的“应用道德研究”依次是:约翰·罗默(John E·Roemer)的剥削理论、G·A·科恩(G·A·Cohen)的发展及首要性命题、埃里克·欧林·赖特(E·O·Wright的)的“中间阶级”理论。基于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上述研究领域的拓展,本文首先对分析马克思主义进行一般性分析,界定“综合评价”的范围,确认“比较研究”的基础。其后通过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原因、理论特征和基本主张的阐述与探究,在与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比较分析中,探微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剥削的一般理论”、“发展”和“首要性”命题以及“社会阶级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缺陷。在正视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实意义、积极影响和借鉴价值的同时,揭示分析马克思主义反对辩证思维方法,提倡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历史局限。本文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非辩证解读为直接对象,在与经典文本和各流派的比较分析中,探究分析马克思主义新的视角和方法,落脚点在于界定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借鉴价值,揭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全文共设置了五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框架及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章阐释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形成与发展以及其“非辩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典型理论。在论证“分析马克思主义”因“分析”得名和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基础上,提出“所谓分析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用语言分析、数理逻辑、模型建构、理性选择、博弈论等前沿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去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试图建立一种‘既科学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①;关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开始由西欧大陆向英美转移的产物,也是不同“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最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崛起,一方面实现了由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文化批判”向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应用道德研究”;另一方面实现了研究领域由艰深晦涩的单一哲学向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拓展。而这种双重转化,则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坚实基础。“非辩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典型理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罗默: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科恩:回避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命题和首要性命题、赖特:否定“两极化”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理论。对于这些内容的介绍构成进一步探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章探讨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罗默重构的一般剥削理论及其评价。《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劳动价值理论,而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的剥削理论,则是以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为前提的。经济价值即马克思一元论的劳动价值,可溯源于李嘉图。而罗默则认为,“即便对它做最宽容的解释,那至多也不过是将人引入歧途”;②社会价值可溯源于亚当·斯密的谨慎、正义和仁慈。罗默“正义论”、“道德版”的剥削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即上述理论的现代数理论证与解读。罗默的剥削理论可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从剥削构成因素出发,他认为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核心是制度根源或生产资料的不同量的私人占有。因此,要抓住财富这个核心去重构马克思的剥削论;第二,从方法论出发,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的分析不能科学地说明剥削。罗默运用“撤出博弈”建构“剥削的一般理论及具体形式”进而提出“社会必要剥削”。在这里,罗默这一理论从积极方面界定剥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而且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新意和深度,这对于我们当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罗默在《剥削和阶级通论》纯粹的数字推导中得出了:“穷人剥削富人”、甚至“钢铁价值理论”等一系列荒唐而又“惊人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罗默采取的则是从孤立个人出发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就值得怀疑。所以总的说来,罗默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又是软弱无力的。第三章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剩余价值理论、科恩迂回于剩余价值之外的“发展命题”及其评价。在马克思经济学的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是普照一切的光。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表现为竞争的外部运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不仅揭示剥削的秘密,同时也是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与此相反,在拒绝辩证法的科恩看来,“发展”是一种内在趋势,只能从人具有理性和理智以及自然环境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得到论证。由此,他一方面论证了生产力发展的自律性、不可逆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来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辩护;另一方面则运用功能解释的方法说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在解释上的首要性。应该说科恩捍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技术”解释,根据这种“技术”解释,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为历史变迁和“社会形态伴随着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和阻碍而出现的兴起和衰落”提供了原动力。提出了一些与马克思理论的前提性假设有关的有趣问题,也对马克思理论的基本范畴如生产力作了精确表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但是马克思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它提示的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逻辑,即辩证逻辑,它不能用思维逻辑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三者高度统一,拒绝包括功能解释在内的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维逻辑。第四章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历史趋势学说出发,在与赖特非对抗阶级结构学说的比较分析中,检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终点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对抗和斗争基础上的。然而,资本主义现实似乎并没有依据马克思的预言那样发展。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日益变迁,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大量的中间群体,他们既非纯粹的无产阶级,也非纯粹的资产阶级。这种现实状况就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提出了挑战。许多学者撰文对简单的两极分化理论进行反驳。在此背景下,赖特针对这种新变化,运用经验社会研究方法,验证并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导出的假设,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赖特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分析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间阶层”定位并加以概念化,期间他注意到经典阶级理论建立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两极化”的基础上,而“中间阶级”理论则是对这种“断裂”的“修正”。另一方面,方法论意义上,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宏观大众政治的预测提供微观基础分析的解读,也具有时代价值与意义。但是无论是赖特的阶级理论,还是韦伯的“地位群体”标准,都无法取代马克思阶级学说。历史唯物论认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并不解释历史上所有的集体行动,但是,阶级是理解具有根本历史意义的社会变迁或集体行动(斗争)的钥匙。第五章是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应用道德研究”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总体探究与评价。为准确定位、全面评价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借鉴价值,本章从马克思经济学的独特视角切入:马克思经济学既是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也是时间的继起性与空间的拓展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广泛的时代性与开放性是我们确认分析马克思主义非辩证研究借鉴价值的理论支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应用道德研究”把社会价值引入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马克思主义并不包含一个分析历史的道德方法,而是有一个历史的分析道德的方法,它没有也不可能诉诸普遍的道德原则或价值。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马克思社会价值观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先导,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为其存在形式,以“人本”的实现作为社会价值的归宿,构成目前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基础。至于“方法论个人主义”,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必然导致理性选择即理性和某种形式的最大化行为。由于在个体与集体、行动与结构、理性与非理性、微观与宏观以及分析与综合等方面,片面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割裂这几对范畴的统一性,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现存生产方式否定的理解出发(为马克思历史理论辩护),最终走向其反面,即对现存生产方式的肯定解读。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1)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现实与限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4].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3)
- [5].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文化传承[J]. 教育革新 2017(12)
- [6].邓小平南巡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迪[J]. 科技风 2019(35)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性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媒体担当[J]. 新闻战线 2019(23)
- [9].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J]. 中共党史研究 2019(10)
- [10].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综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1].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3)
-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前提和核心[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13].客观规律与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概念的两重意蕴[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6)
- [14].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与旨趣——大卫·利奥波德教授访谈录[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6)
- [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的思想过程和文本特征——《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论要[J]. 教学与研究 2019(11)
- [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鲜明特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17].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的新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
- [19].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4)
- [20].幸福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社科纵横 2019(12)
- [21].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期刊主编高层论坛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6)
- [22].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向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出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的新视角[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1)
- [24].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25].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编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03)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7].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8].马克思主义占领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理论思考[J]. 长白学刊 2020(01)
标签: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 非辩证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 借鉴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