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

贵州省正安县第六中学任玉丽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有其独立意义,具有能动性,必需从它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解读。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模仿、自读中领悟和反复阅读,加之写作中的积累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5-0152-01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即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重头无疑就应放在培养学生逐步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上。而在诸多形式的读中,我们认为朗读有一种“以声释义”,“以声传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朗读能让学生感悟内涵,获得启迪。新教材对每篇课文的阅读要求只有一个──朗读课文。而对课文要读到什么样的程度,要思考什么问题,则很少要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在新教材中被更加明确地突显出来。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学生在教师范读中模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饱含深情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生动传神的动作可以准确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激起感情,引起共鸣,从而达到朗读的目的。目前,中学生的朗读流于照字读音,缺乏内在感受,更谈不上语气和色彩。这种机械地把文字变成声音的朗读,听起来枯燥乏味,索然无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课文的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的涵义,激发自己的真挚情感,这样才能使朗读出来的词句有血有肉有感情,才能打动人心。范读的目的和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掌握学习朗读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领会思想感情。教师范读是形象的、具体的、可感的、富有情趣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体验语文学科丰富的情感性的最佳途径之一。如在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我深情地朗读诗歌,力求把诗的节奏、重音、旋律朗读出来,语调由低沉到高昂、由舒缓到急促。学生听得入神,诗中精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便开启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了学生对祖国方方面面的联想,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

二、学生在自读中领悟文本思想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时,只有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和精神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书本的语言和它所提示的内涵在学生的心里驻足。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阅读,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氛围,才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再加上学生想象,带着问题默读静思,潜心会文,理解蕴含于课本语言的内涵。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精选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文章,如教《秋天》一诗,可先让学生齐读全诗,再分组读诗的各小节,还要点名读、接力读等,将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只有这样的反复朗读训练,学生才不至于觉得枯燥,才更有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学生的思想情感自然会丰富起来,领悟文章的语感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对文本语言的反复诵读

对于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学生在盛情并茂的吟咏诵读中,不仅在不经意间体验到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以及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诵读,自然而然体验、意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进入大“文章读之极热,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从而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五彩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面对这一派奇异的自然风光,我不禁深深赞叹: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课的一开始,我就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并质疑;然后,在学完五彩池的奇异景色,再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语句。这样,学生连续多次读这一句话,结果一次比一次体会得深,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四、在写中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样可以运用于朗读教学。在朗读时,学生如能敏感的发现关键性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精彩的修辞,就要抄写下来,然后再重点朗读、品味。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明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是学生创作之源。同时,生活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但如何从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的生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呢?这就要平时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在平时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这些好习惯外,还要告诉他们,他所记的那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的并能给人启迪的哲理。这一点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尤为重要。比如,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华兹华斯从收割姑娘孤独的背影和美妙的歌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的观察。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亲身加以体验,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才可能写出感动自己乃至感动别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自然才会有深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论》董菊初著

2、《中学语文》2010年第7、8期(中学语文杂志社出版)

标签:;  ;  ;  

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