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容
(山西大同王碧容口腔诊所山西大同037006)
【摘要】目的: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对口腔疾病患者心理焦虑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8例患有口腔疾病的患者作对照组,仅根据不同疾病类型给予针对性治疗;另选取38例作研究组,在不同针对性治疗基础上辅以认知行为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期间的心理焦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心理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3.15%,对照组患者心理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6.31%,两组患者心理焦虑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口腔疾病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口腔疾病;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109-02
口腔受外界理化因子损害、病原侵入、牙颌面异常发育与全身性疾病影响极容易产生病理现象,口腔疾病种类较多,常见的如龋齿,牙石,牙菌斑,牙龈出血等[1]。在现代口腔医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口腔医学专业分化出了多个分支,包括牙周学、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预防口腔医学等,这些学科均承担了口腔疾病治疗与研究工作[2]。但口腔疾病治疗期间患者很容易受疼痛、担心治疗效果、治疗时间长等多因素影响,出现焦虑心理,降低治疗依从性。基于此,我诊断对口腔疾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还应结合患者心理特征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取得了满意结果,现将其实施过程汇报与实施结果汇报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我诊所收治的患有口腔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作研究对象分作研究组与对照组(均38例),其中研究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18~66岁,平均(33.1±1.9)岁,其中9例正畸矫正、8例口腔溃疡、10例牙周炎、3例牙颌畸形伴牙颌畸形、8例龋齿;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20~64岁,平均(34.2±1.2)岁,其中8例正畸矫正、6例口腔溃疡、11例龋齿、5例牙周炎、8例牙颌畸形伴牙颌畸形。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针对患者不同疾病类型给予针对性治疗。如口腔溃疡采用双黄连口服液与雷尼替丁药物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
研究组:在不同针对性治疗基础上辅以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过程如下:
(1)治疗前。先对病患的口腔卫生知识掌握情况、治疗行为、治疗态度等展开评估,了解患者有无强迫性治疗经历与当天精神状态,多与患者沟通,彼此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后结合评估结果对其实施认知健康教育。对接受正畸矫正治疗、有龋齿的患者均可让其观看已成功接受治疗患者恢复情况的短片或图片。及时解答患者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的不解与恐惧心理,让他们更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对其存在的不良心理给予有效疏导。还可让他们提前10~15min进入治疗室,熟悉治疗室内环境,让其闭目休息,做深呼吸,保持全身放松,对配合治疗更有利。
(2)治疗时。需不间断鼓励患者,医务人员用和善的态度,为患者讲述有趣的事情,转移患者注意力,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治疗结束后。给予患者表扬,赞赏患者治疗期间的勇敢。尤其是治疗时间长的(如正畸矫正)患者,医务人员应结合其心理特征为其加油打气,告知他们口腔疾病恢复情况,提高治疗信心,积极的、主动的配合每疗程治疗。部分因牙列不齐需行正畸矫正治疗的患者后期担心因牙套影响美观、怕吸引他人注意,容易出现焦虑心理,医务人员应对其行面容认知教育治疗,提高他们治疗自信心,消除存在于他们心中的羞耻感,在佩戴矫正器后,鼓励其先与周围较熟悉的朋友先接触,在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后,即可拓宽社会交往面。
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治疗2个月后进行心理焦虑症状程度评定。
1.3疗效判定指标
参与本次研究的2组患者均根据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3]将焦虑程度按照0~4分的5级评分法,分级标准为:0级:无症状;1级:轻微心理焦虑;2级:中等心理焦虑;3级:焦虑程度较重;4级:焦虑程度极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心理焦虑发生情况以[(例)%]表示,采用χ?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针对性治疗基础上辅以认知行为疗法后1级3例,2级2例,有5例患者出现心理焦虑症状,占本组研究调查总人数的13.15%;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针对性治疗后1级6例、2级3例、3级1例,有10例患者出现心理焦虑症状,占本组研究调查总人数的26.31%;两组患者心理焦虑症状病例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国内刘艺敏[4]等的文献研究中指出,成年人口腔疾病治疗患者中约占86.15%的人群患有轻度心理焦虑畏惧症,而女性患者出现畏惧症的人数高于男性,因此医务人员在为口腔疾病确诊后,还应给予患者必要的行为与认知干预,消除其心理焦虑。通常情况下,口腔疾病患者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治疗过程中的情景焦虑与脱离治疗环境后的社会焦虑[5]。认知理论认为,整个认知过程为情绪及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而认知行为干预则属于可行的心理干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主要为“认知”及“行为”彼此的结合,可降低口腔疾病治疗时为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患者进行认知治疗可纠正患者错误认知,给予患者情绪支持、社会支持,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患者恐惧、自卑心理;而行为治疗则能抑制、改变存在于患者中的不良行为,将二者结合起来,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期望、信仰与应对能力[6]。
为了进一步验证认知行为疗法对口腔疾病患者心理焦虑情况的影响,我们选取了38例作研究组,针对不同口腔疾病给予针对性治疗的同时辅以认知行为疗法,另选取38例作对照组,仅给予针对性治疗,根据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发现研究组患者心理焦虑发生率更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认知行为疗法可让患者情感、认知、应对方式产生变化,缓解患者疾病治疗时因疼痛产生的畏惧心理,可降低患者焦虑程度,增强疾病治疗信心,治疗效果显著,展现了现代医学治疗理念,为口腔疾病治疗提供了新依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我们也认为,患者一旦确诊为口腔疾病,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后增加治疗困难度,反而延长治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做好口腔卫生的自我监控与维护,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与牙间隙清洁方法,预防口腔疾病。
【参考文献】
[1]王素平.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牙科畏惧症儿童在口腔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05):638-640.
[2]关福源,魏志伟,钟艳芬等.健康教育对不同人群口腔疾病治疗行为形成的近期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14(08):149-151.
[3]汤毓华,张明园.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J].上海精神医学,1984(02):64-65.
[4]刘艺敏,韩杰,朱炎等.上海市区成人牙科畏惧症924例调查分析[J].同济人学学报:医学版,2007,28(2):97-99.
[5]甘朝兵,陆钰,吴海珍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牙周病系统支持治疗阶段患者依从性影响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学,2011(03):293-295.
[6]王霞,赵长虹.认知行为干预对在口腔拔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