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现象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确定信念,确定性,实存命题,生活世界
历史现象学论文文献综述
卓立[1](2019)在《确定信念与知识确定性:关于经验证实本质的历史现象学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验证实通常被视为真命题的根基,近代哲学由此开启了将文本化的普遍知识真理还原为在世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主义路线。但经验活动是在世的"活生生的当下",与文本化的知识真理是异质的。基础主义的还原路线决定了打通二者的努力最终是向当下的实存还原,从而瓦解了知识确定性。逻辑实证主义可证实原则失败的关键在于,关于实存的单称陈述不可能被证实,确定信念通往知识确定性的通道并不是归纳逻辑,而是实存命题。只有将一个主观的证实陈述整体转译形成实存命题,才可能让其超出相对化的周围世界的证实语境,成为一种作为过去现成的确定证实语句。经验证实根本上不是基于当下经验与命题的相符,而是一种历史文本校对活动。当这种历史文本校对活动面向文本世界的无限性敞开时,便指向了"真"和"命题"。这种作为过去现成的确定证实语句便是史料证据,就此而言,实证历史学可以成为人类世界信念和知识确定性的根基。(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杜智芳[2](2019)在《形式与历史的意向性关系——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现象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式与历史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核心,两者可视为现象学的对偶概念"诺耶思—诺耶玛"。形式作为诺耶思,是体现主体情感理解、价值判断、审美创造的意向活动。历史作为诺耶玛,是被审美形式遏制的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的意向对象。20世纪60年代初,詹姆逊的萨特风格研究意味着"形式—历史"意向性关系的源起;20世纪70—80年代初,融汇形式美学与意识形态为一体的辩证批评,标志着"历史化意向性"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确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在文化爆炸、拟像传媒泛滥、资本主义全球化语境下,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日益凸显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对话,两种理论的交融互补使得马克思主义批评不断应对变化的社会现实,但也带来资本主义作为历史客体的局限。(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科,郭祎[3](2019)在《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现象学还原——回到“现实的人”的“事情本身”》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把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作为"人的科学"时,通常会面对两种置疑:一是海德格尔式的人道主义批判,二是阿尔都塞式的"无主体"的历史过程。但马克思的"人的科学"是其"历史科学"的"事情本身",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经过了"无人身的理性"到"作为本质的人",再到"现实的人"及其全面展开的叁个阶段的现象学还原,因此,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革命真正地"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一度"。(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9年05期)
倪梁康[4](2019)在《历史哲学的现象学-解释学向度——源自狄尔泰的两条方法论思想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论首先需要就标题说明两点:其一,笔者曾对历史现象学问题做过多次讨论,或是借胡塞尔与狄尔泰的关系,或是借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1)下面的思考也会涉及那些研究成果,因而这里的标题所表明的更多是"历史哲学基本问题再论";其二,这篇文章的标题仍然没有采用J.德里达用来指称胡塞尔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现象学"概念(2),也没有采用考夫曼(本文来源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单斌[5](2019)在《从发生现象学看历史的先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塞尔晚年对欧洲文化危机的深入思考中以历史为主题,构成了通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独特通道。他有时将"发生的"与"历史的"看作同义的,但是到1931年之后,基于对历史问题的进一步考察,他认为发生与历史虽然关联紧密,但是有不同的功能方式(1)。由此我们有理由说历史问题成为我们理解发生现象学、澄清生活世界及其可理解性问题的关键。换而言之,胡塞尔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发生现象学考察,最终落(本文来源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王俊[6](2019)在《陷于历史之中——简论W.沙普的历史现象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业余(Dilettant)哲学家哈根大学哲学系教授Kurt R?ttgers曾评论说,沙普(Wilhelm Schapp)是一位Dilettant,这个词有半吊子、半瓶醋的意思,同时也有不带贬义的"业余爱好者"的意思。作为沙普的同乡,当代着名哲学家吕伯(Hermann Lübbe)是沙普思想研究的大力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邢乃华[7](2019)在《“历史”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两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在一般意义上有"历史认识"和"历史本身"的两层意义,前者是关于历史事实的认识(das Wissen um das Geschehene),后者是指纯粹的历史事实(das Geschehen)。"历史"意义的两重性使得对历史的哲学研究自近代以来就存在着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与历史存在者的有限性之间的张力,这导致对"历史"(本文来源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夏宏[8](2019)在《社会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融通——基于马克思“实践”与“感性世界”概念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舒茨从自然态度出发,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领域。相对于其他世界而言,生活世界是所有其他世界的基础。人们以类型化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打交道。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它的"被给予性",即生活世界是从经验、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被给予我们的。舒茨从自然态度对生活世界所进行的分析和阐释,与马克思从实践立场对感性世界的分析,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所针对的对象,都有很多融通之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潘建屯[9](2019)在《历史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分析——以结构与生成问题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与生成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亟待解决的难题,马克思和胡塞尔从生成与结构的内在统一出发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历史主义的兴起,催生了马克思从生成(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揭示了生成的结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历史主义的危机,导致胡塞尔从结构(超越论的历史本质)出发揭示了结构的生成(超越论的历史本质的创立、传递和积淀)。在回答"历史是什么"问题上,马克思和胡塞尔都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传统,主张从主体的活动与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来说明历史,但二者存在根本差异。在回答"如何认识历史"问题上,马克思和胡塞尔分别提出了"从后思索法"和"之"字形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现象学之间的对话,能够为历史哲学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孙琳[10](2019)在《唯物史观的现象学环节——论置身性历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置身学角度来说,现象学从一开始就把握了个体的置身性,发展为置身性交往。唯物史观与现象学在此方面具有相似性:其一,历史的前提,现象学"活的当下"正代表了唯物史观所体现的有生命的历史场域的当下;其二,历史的主体,现象学的"交往—主体间性"可谓启发于唯物史观的社会关系主体;其叁,历史的目的,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无疑是受到唯物史观的自由社会的影响;其四,历史的实践,两者都以活生生的具有置身性特征的场域作为实践的前提条件。不同之处是,现象学在先验意识主导下无法把握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化的置身性实践,导致客观化努力的失败。在历史的运动方式上,唯物史观注重于经由反思与批判的那个不断生成的高度社会化的历史运动,但现象学历史却只能停留于个体与个体主体之间的内主观意识的运动,"共当下化"是意识性的而非现实性的。在现象学中,历史只能"袭来";在唯物史观中,历史才能"到达"。(本文来源于《学习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历史现象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形式与历史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核心,两者可视为现象学的对偶概念"诺耶思—诺耶玛"。形式作为诺耶思,是体现主体情感理解、价值判断、审美创造的意向活动。历史作为诺耶玛,是被审美形式遏制的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的意向对象。20世纪60年代初,詹姆逊的萨特风格研究意味着"形式—历史"意向性关系的源起;20世纪70—80年代初,融汇形式美学与意识形态为一体的辩证批评,标志着"历史化意向性"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确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在文化爆炸、拟像传媒泛滥、资本主义全球化语境下,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日益凸显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对话,两种理论的交融互补使得马克思主义批评不断应对变化的社会现实,但也带来资本主义作为历史客体的局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现象学论文参考文献
[1].卓立.确定信念与知识确定性:关于经验证实本质的历史现象学建构[J].社会科学.2019
[2].杜智芳.形式与历史的意向性关系——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现象学解读[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9
[3].王科,郭祎.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现象学还原——回到“现实的人”的“事情本身”[J].天府新论.2019
[4].倪梁康.历史哲学的现象学-解释学向度——源自狄尔泰的两条方法论思想线索[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9
[5].单斌.从发生现象学看历史的先天性[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9
[6].王俊.陷于历史之中——简论W.沙普的历史现象学[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9
[7].邢乃华.“历史”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两重性[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9
[8].夏宏.社会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融通——基于马克思“实践”与“感性世界”概念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
[9].潘建屯.历史现象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分析——以结构与生成问题为中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
[10].孙琳.唯物史观的现象学环节——论置身性历史实践[J].学习论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