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现象研究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现象研究

论文摘要

产生于东北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形式二人转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因其本身带有强盛的生长力和韧性,被民间称为“碾不死的车轱辘菜”。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轨迹中,二人转经过传统民间、专业、都市三种不同时期的演变,成为目前以娱乐性为主题,以片段性和综艺性为演绎特点的当代二人转。这一形式的二人转带着其本土特征穿梭在城市空间中,成为颇受享用群体喜爱的大众文化形式。本文将二人转现象置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视域下,在对当代二人转的文本分析中,结合费斯克的“生产者式文本”和大众辨识力的核心判断标准——相关性进行探讨,使从传统二人转到当代二人转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改变有了存在的价值;在对当代二人转与其享用群体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之间关系的探讨中,结合费斯克阐释大众文化现象时所使用的狂欢理论,使当代二人转的狂欢性质得以体现,即:全民狂欢性;“加脱冕”所指代的对变动和更新过程的赞扬;对现有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颠覆以及对多元和冲突的追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野性的姑娘—二人转
  • 二、二人转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设计和方法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 所用理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传统与当代二人转
  • 一、传统民间时期的二人转
  • 二、专业时期的二人转
  • 三、当代民间的二人转
  • 四、传统二人转的叙事模式
  • 五、当代二人转的叙事模式
  • 六、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二人转的"生产者式文本"特征
  • 一、相关性:直逼生活中的大众共鸣
  • 二、戏仿性:调侃时代的万灵神药
  • 三、矛盾性:扩大差异的新奇体验
  • 四、双关性:调动机灵和睿智的妙招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狂欢的当代二人转
  • 一、当代二人转的全民狂欢性
  • (一) 自嘲:靠近你,感受我
  • (二) 向观众要掌声,要的是愉悦的气氛
  • (三) 台上台下的互动:传播狂欢
  • 二、当代二人转的加冕和脱冕
  • 三、二人转狂欢的颠覆性
  • (一) 粗口和荤口的平民味道
  • (二) 对审美的有意颠覆:丑形象
  • 四、本章小结
  • 结论:"带菌的文化"和二人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老者式”“仁者式”和“学者式”幽默——从《讲价》看梁实秋的幽默[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8)
    • [2].生产者式:大众文本的特征——费斯克大众文化研究的新视野[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2)
    • [3].地方高校“自愿者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4].《奇葩说》:一个“生产者式”的大众文本[J]. 南方电视学刊 2015(05)
    • [5].那些绑架我们的玩意[J]. 新经济 2011(01)
    • [6].作为“生产者式文本”的女性主义通俗小说[J]. 外国文学评论 2011(02)
    • [7].儿童传记文学中的插图与受众——生产者式文本视角[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05)
    • [8].“情感引流”:走出议论文“思辨”的误区[J].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06)
    • [9].费斯克“生产者式文本”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6(03)
    • [10].网络文本的“生产者式”解读——基于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视角[J]. 当代传播 2013(05)
    • [11].《不眠之夜》:当代大众剧场的“生产者式文本”[J]. 大舞台 2018(02)
    • [12].扁鹊[J]. 科学养生 2009(03)
    • [13].走入历史深处——从“作者式叙事干预”评拜厄特《占有》中维多利亚历史的后现代重构策略[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06)
    • [14].微电影:一个问题漩涡的勘探[J]. 当代电影 2013(05)
    • [15].“艳照门”事件的符号学解读[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 [16].论开展办公室协调工作新理念[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02)
    • [17].水环境监测站网布设及志愿者式站网模式探讨——以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网建设为例[J]. 人民长江 2014(18)
    • [18].Anthropologie发现之旅[J]. 连锁特许 2009(04)
    • [19].“生产者式”电视文本的现代性解读——基于约翰·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研究视角[J]. 当代传播 2014(04)
    • [20].从《理解大众文化》看约翰·费斯克的文化理论[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0(02)
    • [21].从偶然走向必然——史铁生的心魂之旅[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04)
    • [22].徘徊在雅俗之间——香港作家李碧华小说论[J]. 华文文学 2008(06)
    • [23].在重复中“生长”——论张洁的长篇小说《灵魂是用来流浪的》[J]. 大连大学学报 2010(01)
    • [24].重复的作品——论张洁的长篇小说《灵魂是用来流浪的》[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5].意趣:不该忽视的审美点睛[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8(35)
    • [26].挥毫泼墨一放翁[J]. 名家名作 2017(05)
    • [27].以“菊家军”为例解读网络文化生产性受众[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23)
    • [28].遵循文本学情 构建智慧课堂——《窃读记》教学谈[J]. 小学教学设计 2018(34)
    • [29].The New Woman in W.B.Yeats’ “When You Are Old”[J]. 校园英语 2014(35)
    • [30].“智者式”的孤独英雄——评电影《血战钢锯岭》[J]. 大众文艺 2017(17)

    标签:;  ;  ;  ;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现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