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社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着主义,罗萨里奥·,卡斯特利亚诺斯,复活节早祷仪式,拉迪诺人
人社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梅诗[1](2019)在《关于土着主义小说《复活节早祷仪式》中拉迪诺人和印第安人社会文化冲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着主义文学是拉丁美洲文学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发展于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时候,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后期的新印第安主义文学又具有先锋派文学的创作特点。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二十世纪墨西哥作家罗萨里奥·卡斯特利亚诺斯1962年的作品《复活节早祷仪式》,该书融合的土着主义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具有研究价值。该书是墨西哥土着主义小说的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作品的历史背景融合了十九世纪后半叶恰帕斯地区印第安人暴动和1934年卡德纳斯政府的土地改革,描写了该地区拉迪诺人~1和印第安人之间在宗教,文化,种族等方面的冲突,反映出作者对该社会关系的批判性思考,具有介入文学的倾向。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说创作的历史和背景综述,简要介绍了恰帕斯地区的历史,1934年的土地改革,作者罗萨里奥·卡斯特利亚诺斯的生平和《复活节早祷仪式》的主要情节;第二部分是土着主义理论框架分析,介绍了土着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墨西哥土着主义文学的发展以及罗萨里奥·卡斯特利亚诺斯作品中土着主义;第叁部分是印第安文化元素和土着主义文学特征在《复活节早祷仪式》中的分析,论述了书中表现出的基督教和印第安信仰的融合情况,拉迪诺人和印第安人的社会关系以及该文化互动在种族交流和推动印第安社区内部发展的作用。第四部分将分析《复活节早祷仪式》一书在推动土着主义文学发展,促进印第安社区保护和印第安人的身份认同的社会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郭佳[2](2019)在《古滇人社会文化景观:滇青铜图像的艺术人类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国时期,滇青铜文化于云南滇池水域滥觞,原始艺术的创作者在青铜冰冷坚硬的材质上,传递出了一个古代民族社群的生命意识,在没有文字的古代滇国,数量巨大的青铜器物像成为对其社会文化景观的一种民族志式的深描。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通过社会心理学及精神分析的方法来阐释滇青铜图像艺术以及创造这些特殊象征符号的社会行为,以艺术的形式来诠释古代滇国社会文化景观。(本文来源于《民族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侯志强[3](2017)在《人、社会、文化叁个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厘清人、社会、文化叁个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是研究文化问题的一个必要的理论前提。在人的社会属性、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不仅已有了完整的文化运行机制,而且这种机制还成为人的社会属性、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不断成长起来的中介。文化的形成与人的形成、社会的形成并不是同步的,在人和社会尚未形成时,文化已经出现。人的属性包括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不包括生物学属性,文化又仅仅是人的属性、社会属性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刘尧晔[4](2014)在《从禁戏法令看清代北京戏曲发展与旗人社会文化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作者张次溪在自序中所云:"戏剧一道,有清一代为最盛。盖清室来自漠野,目所睹者皆杀伐之事,耳所闻者皆杀伐之声,一聆夫和平雅唱、咏叹淫佚之音,宜乎耽之、悦之。上以此导,下以此应。于是江南各地梨园子弟相率入都。"①戏曲在北京的繁荣兴旺,与八旗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旗人群体在隔绝与融合之中逐渐完成了民族文化的重构过程,而戏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期刊2014年01期)
杨永刚[5](2012)在《白马人社会文化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文县铁楼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马人社会文化经过历史的演变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民族学田野调查的角度出发,对白马人社会文化变迁现状进行客观论述,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分析,由此对保护白马人社会文化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刘明[6](2011)在《《新疆图瓦人社会文化田野调查与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图瓦人及其研究图瓦人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古老游牧民族的一支,曾生活在西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流域。17世纪初迁到乌梁海地区,图瓦是乌梁海蒙古的主要一部分;18世纪初,部分图瓦人迁到中国新疆的阿尔泰山区。早在唐代,它就以"都播"、"都波"的族名出现于古代部族中。元代的文献将该族名称写为"秃巴思"(tubas)或"秃八"(tuba)等,而近代史上又被称为"德瓦"、"德巴"、"秃巴",1921年后"秃巴"被改写为"图瓦"。在中国史书中的最早记载是公元7世纪《隋书·铁勒传》(卷八十四),"北海(即贝加尔湖)南则都播,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新疆图瓦人是中国西北边陲人口极少却又是跨境跨(本文来源于《西部蒙古论坛》期刊2011年01期)
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艾买提江·阿布力米提[7](2010)在《现代化背景下罗布人社会文化变迁——尉犁县塔里木乡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以罗布人为主体的塔里木乡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变迁结果启示: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民族社区,最好的发展模式就是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好更快地融入时代文化主流。(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陈建国[8](2009)在《未成年人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为了营造未成年人文明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我市以构建长效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净化网络、网吧、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和出版物市场为重点,以实施“四项工程”为正面引导载体,扎实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和各类道(本文来源于《自贡日报》期刊2009-10-28)
张万宏[9](2008)在《我市未成年人社会文化环境得到有效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市公安、工商、电信和文化部门协同作战,以净化网吧、网络、声讯台、出版物市场为重点,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有效地净化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是校园文化环境得到整治。为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各中小学(本文来源于《兰州日报》期刊2008-04-14)
李臣玲[10](2006)在《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丹噶尔地区为研究空间,以该地藏人为研究对象,应用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历史学的文献法,社会学的统计法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丹噶尔藏人的社会文化变迁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丹噶尔为东科尔(sTong-'Khor)之转音,东科尔为寺名,简称丹地,今行政区属西宁市湟源县。该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汉藏杂居的地区。丹噶尔的藏人被当地人称之为“家西番”。“家西番”其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很特殊:一是丹噶尔地区长期处在汉藏文化交汇之处,同时又处在农牧文化交汇之地;二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之地;叁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区。而且,丹噶尔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属于中原王朝边陲之地,是中原王朝通往藏区的交通要道,古称“海藏通衢”,是历代中央王朝的主要经营地区。所以,丹噶尔最终形成了汉、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带,与周边民族之间保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在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制约和影响下,丹噶尔藏人长期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交融性和鲜明的地域亚文化特点。丹噶尔藏人在保持有一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对以汉文化为主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于是,丹噶尔藏人的社会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其变迁范围很广,涉及到政治、经济、饮食、服饰、居室、节日、婚姻、生育、丧葬、宗教等各方面。 新时期,随着社会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民族间交流的日益宽泛,民族文化融合的不断加深,对民族原有文化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迫。使得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的变迁呈现出了诸多鲜明特点,如全面性、不均衡性、双向多元性及民族外在表象的弱化与民族自觉性的增强等。这种变迁是全方位的,立体的,非人力所能改变的。事实上,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脉络,也是丹噶尔藏人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文化现象不是个别的,放置于其他民族地区也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共生的民族国家,由于每个民族、每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难免会出现许多矛盾,使一个社会失去和谐,成为社会发展不稳定因素。因此,以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作为个案进行民族社会学研究,对研究当今中国民族社会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丹噶尔藏人在与多元文化长期交往中,社会文化是如何适应,社会文化是如何变迁等等诸多问题,可以总结规律,研究对策,采取以点概面的研究方法反映当前其他民族的发展状况,可以为解决在新时期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环境下,各民族如何和谐共生以及如何构建多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证,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6-03-01)
人社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战国时期,滇青铜文化于云南滇池水域滥觞,原始艺术的创作者在青铜冰冷坚硬的材质上,传递出了一个古代民族社群的生命意识,在没有文字的古代滇国,数量巨大的青铜器物像成为对其社会文化景观的一种民族志式的深描。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通过社会心理学及精神分析的方法来阐释滇青铜图像艺术以及创造这些特殊象征符号的社会行为,以艺术的形式来诠释古代滇国社会文化景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社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梅诗.关于土着主义小说《复活节早祷仪式》中拉迪诺人和印第安人社会文化冲突的分析[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郭佳.古滇人社会文化景观:滇青铜图像的艺术人类学解读[J].民族学刊.2019
[3].侯志强.人、社会、文化叁个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4].刘尧晔.从禁戏法令看清代北京戏曲发展与旗人社会文化的构建[J].内蒙古艺术.2014
[5].杨永刚.白马人社会文化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文县铁楼乡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2
[6].刘明.《新疆图瓦人社会文化田野调查与研究》评介[J].西部蒙古论坛.2011
[7].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艾买提江·阿布力米提.现代化背景下罗布人社会文化变迁——尉犁县塔里木乡个案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8].陈建国.未成年人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净化[N].自贡日报.2009
[9].张万宏.我市未成年人社会文化环境得到有效净化[N].兰州日报.2008
[10].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