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在颅内动脉瘤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的研究

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在颅内动脉瘤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的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 ICA)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主要原因之一。观察ICA瘤壁结构变化和血管生成素-1&-2(Angiopoietin-1&-2)及其受体Tie-2在ICA病理结构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ICA形成和破裂出血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和天津市脑系科中心医院(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十四病区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男16例,女25例,年龄平均为(50.63±10.11)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11±2.30)kg/m2。所有病例均经影像学检查(CTA或DSA)证实为单发颅内动脉瘤,均为首诊病例,入院前均未经正规治疗,入院后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第一部分采集41例ICA患者入院后正规治疗前血清样品41份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正常查体者血清样品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水平、吸烟和嗜酒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所有血清样品的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水平。采用单盲方式,使用统计学方法对2组血清样品Ang-1、Ang-2及其受体Tie-2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根据颅内动脉瘤Hunt-Hess临床分级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36例分为轻症亚组(Ⅰ~Ⅲ级)和重症亚组(Ⅳ~Ⅴ级);根据是否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将41例ICA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以上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第二部分选取第一部分病例中进行开颅手术并完成3周以上住院治疗的病人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破裂动脉瘤,研究组内男7例,女13例,年龄(50.75±11.70)岁。选取同期行开颅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院时、入院后1w和3w三个时间点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所有血清样品的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水平。采用单盲方式,使用统计学方法对2组血清样品Ang-1、Ang-2及其受体Tie-2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第三部分以第一部分所述ICA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中获取的动脉瘤标本21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中男9例,女12例,年龄(53.38±11.47)岁,其中左后交通动脉瘤6例,右后交通动脉瘤7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左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以手术中获取的手术入路同侧颞浅动脉12例(男性6例,女性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左侧4例,右侧8例。通过HE染色观察ICA瘤壁整体结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SMA和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ICA瘤壁的表达水平,采用专用软件进行图像采集,选取参数积分光密度值(IOD)进行测量。采用单盲方式,使用统计学方法对记录的2组α-SMA和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IOD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结果显示,ICA患者(41例)与正常查体者(40例)入院时SBP和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组高于对照组;血清Ang-1、Ang-2和受体Tie-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组的血清Ang-1、Ang-2和Tie-2均高于对照组。2、根据颅内动脉瘤Hunt-Hess临床分级可将aSAH患者(36例)分为轻症亚组(即Ⅰ~Ⅲ级)和重症亚组(即Ⅳ~Ⅴ级)。两亚组患者的动脉瘤直径、入院时SBP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入院时DBP、血清Ang-1水平和Ang-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亚组高于轻症亚组;两亚组Tie-2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亚组略低于轻症亚组。3、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组与非服药组比较,血清Ang-1、Ang-2和受体Tie-2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三项指标均低于非服药组。4、aSAH患者组(20例)与同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组(15例)血清Ang-1、Ang-2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Ang-1=83.457, F时间Ang-2=8.029, P<0.05)。血清Tie-2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Tie-2=0.596,P>0.05)。5、在光镜下观察,动脉瘤壁全部或局部变薄、扩张,多数呈现有几层变性的平滑肌或纤维化的组织维持着动脉瘤壁的结构,同时可见内皮细胞退行性变,常可见内皮细胞排列中断,部分瘤壁内有钙化和透明变性,瘤腔内充满血凝块,有的血凝块已经纤维化。免疫组化染色α-SMA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颞浅动脉)比较,颅内动脉瘤瘤壁α-SMA表达呈弱阳性,可以看到动脉瘤壁血管平滑肌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紊乱,形态异常,两组光密度值(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光镜下观察,Ang-1在颅内动脉瘤瘤壁组织内主要表达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以中外膜表达为主,部分存在内膜增厚表现的病例,因血管平滑肌迁徙进入内膜,内膜也可见Ang-1表达。Ang-2和Tie-2在颅内动脉瘤瘤壁组织内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少量表达于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在研究组(颅内动脉瘤)中Ang-1呈弱阳性表达,在对照组(颞浅动脉)Ang-1呈强阳性表达;在研究组(颅内动脉瘤)中Ang-2呈强阳性表达,在对照组(颞浅动脉)Ang-2呈弱阳性表达。两组中反应Ang-1、Ang-2表达的I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体Tie-2在两组均呈阳性表达,IOD值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CA瘤壁组织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异常增多,与增殖比例失衡,导致了平滑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内皮破坏,中膜损伤,容易破裂出血。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位点和表达水平与动脉瘤壁损伤、平滑肌凋亡的学说吻合,可能成为今后揭开ICA形成和破裂原因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2、Angiopoietins不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而且在创伤修复、肿瘤、炎症等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ng/Tie-2作为血管生成调节因子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有关,这为动脉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随着其基因及相关蛋白的研究深入,有可能通过基因调控和特异性抗体阻断Ang与受体结合,为临床上非手术治疗动脉瘤或减少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的风险提供新的思路。3、血清学检查在临床简单易行,血清Ang表达水平的变化已经成为国内外一些诸如膀胱癌、结肠癌和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学研究领域正在探讨的有可能的临床预后判别指标,但是在脑血管病领域,特别是ICA的研究方面此类报道尚未得见。通过分析血清Ang-1、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临床意义,为探讨可能的ICA破裂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参考,同时血清学检测也有可能成为判定aSAH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研究创新性
  • 一、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Angiopoietin-1&-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临床意义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血清Ang-1、Ang-2和Tie-2表达水平
  • 1.2.2 据Hunt-Hess分级aSAH患者轻症亚组和重症亚组血清Ang-1、Ang-2和Tie-2表达水平比较
  • 1.2.3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ICA患者血清Ang-1、Ang-2和Tie-2表达水平
  • 1.2.4 未破裂动脉瘤血清Ang-1、Ang-2和Tie-2表达水平
  • 1.3 讨论
  • 1.3.1 颅内动脉瘤血清Ang-1、Ang-2表达的意义
  • 1.3.2 颅内动脉瘤血清Tie-2表达的意义
  • 1.3.3 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血清Ang-1、Ang-2和Tie-2表达的意义
  • 1.3.4 未破裂动脉瘤血清Ang-1、Ang-2和Tie-2表达的意义
  • 1.4 小结
  • 二、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Angiopoietin-1&-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动态观察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血清Ang-1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比较
  • 2.2.2 血清Ang-2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比较
  • 2.2.3 血清Tie-2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比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颅内动脉瘤壁结构变化的观察和Angiopoietin-1&-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临床意义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光镜下观察动脉瘤壁结构
  • 3.2.2 α-SMA表达在ICA瘤壁的表达
  • 3.2.3 Ang-1、Ang-2和Tie-2表达
  • 3.3 讨论
  • 3.3.1 颅内动脉瘤结构分析
  • 3.3.2 血管生成素在颅内动脉瘤异常表达的意义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血管生成素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颅内动脉瘤诊疗研究进展[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2)
    • [2].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12)
    • [3].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19)
    • [4].动脉粥样硬化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研究[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03)
    • [5].从过去走向未来,颅内动脉瘤的诊治历程[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10)
    • [6].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06)
    • [7].对比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对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2)
    • [8].天气转凉 警惕颅内动脉瘤破裂[J]. 江苏卫生保健 2017(11)
    • [9].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实践 2016(08)
    • [10].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06)
    • [11].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26)
    • [12].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22)
    • [13].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02)
    • [14].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J]. 中外医疗 2019(18)
    • [15].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04)
    • [16].颅内动脉狭窄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5)
    • [17].颅内动脉瘤59例临床分析[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1(06)
    • [18].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69例的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8)
    • [19].颅内动脉瘤误诊2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08)
    • [20].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术期综合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9(14)
    • [21].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评定[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04)
    • [22].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09)
    • [23].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研究现状[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06)
    • [24].颅内动脉瘤——脑内的“不定时炸弹”[J]. 人人健康 2012(11)
    • [25].颅内动脉瘤232例的临床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07)
    • [26].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04)
    • [27].64层MS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09(22)
    • [28].多发颅内动脉瘤同时夹闭1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12)
    • [29].颅内动脉瘤患者便秘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10)
    • [30].小儿颅内动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吉林医学 2019(02)

    标签:;  ;  ;  ;  ;  ;  

    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在颅内动脉瘤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