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藻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溶藻细菌,净化,湖泊富营养化
溶藻微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倪兆林,申元英[1](2014)在《溶藻微生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藻类频繁暴发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溶藻微生物作为生物法防治有害藻类水华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通过查阅文献对微生物控制有害藻类水华进行概述,并探讨进一步的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以期对微生物溶藻方面的研究及开发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4年01期)
彭玉辅,刘丽,魏大巧,夏雪山[2](2011)在《溶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藻微生物在防治有害藻类水华中的作用和潜力,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溶藻微生物(主要是溶藻细菌和噬藻体)的溶藻作用机制,量效关系及分子生物学。阐述溶藻微生物对蓝藻水华治理存在的问题,并对溶藻微生物作为潜在的控藻因子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1年11期)
孙秀敏,万旗东,郑培忠,沈健英[3](2011)在《生物杀藻剂——溶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普遍性环境问题。阐述了目前病毒、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溶藻微生物的种类、作用机理,并分析了未来溶藻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对进一步推动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药》期刊2011年03期)
吴庆喜[4](2009)在《叁株溶藻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海洋赤潮藻为材料,从东海主要是宁波市象山港附近海域采取水样,经反冲超滤法对水样进行处理后,用其对赤潮藻细胞进行感染,首次分离到了一株新发现的牟勒氏角毛藻病毒,建立了稳定的藻病毒.宿主藻系统(PHS)。此株病毒接种后约96h出现感染现象,藻细胞液由棕褐色变澄清,镜鉴后藻细胞大都破裂死亡;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最大可能数法对病毒作了纯化,电镜观察显示此病毒为球形多面体结构,直径约为58nm;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其基因组大小约为23k。此株病毒尚未有报道,是一种新发现的藻病毒。以常见淡水普通小球藻为材料,用反冲超滤法从自然水体中分离到了一株能裂解普通小球藻的病毒,接种后约96h出现感染现象,藻细胞液由绿色变为淡黄色;并用空斑法对病毒进行了纯化,命名为WH-1株。电镜观察显示,WH-1株病毒为球形多面体结构,直径约为21nm;噬藻斑显示,64h后所形成的空斑直径约为3mm。由于与已报道的小球藻病毒株具有明显的差异,WH-1株是一种新发现的小球藻病毒。同时以淡水水华真核藻为材料,从自然水体中浓缩水样后对常见水华藻进行再感染,分离到了一株对小环藻具有溶藻效果的细菌,接种后约48h出现感染现象。经最大可能数法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其做了纯化;经电镜观察,此株溶藻细菌呈杆状,大小约为0.552μm×0.826μm~0.57μm×2.587μm,菌体表面光华,具体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鉴定。(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喻融[5](2006)在《溶藻微生物的分离及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控藻技术用于防治蓝藻水华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国内外对溶藻微生物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且多为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机制的研究,对其他类型的溶藻微生物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建立了溶藻微生物初步筛选体系,且分别从武汉东湖水体和东湖边的土壤中分离到两类特殊的溶藻微生物——类蛭弧菌Y及放线菌11。 类蛭弧菌Y可透过0.22μm滤膜,只有在其宿主菌的协助下才可以分泌溶藻物质。类蛭弧菌Y对多种蓝藻均有强烈的致死作用,且可以通过不断转接持续使其裂解,对采集的多种水样中的细菌也有强烈的致死作用。 在28℃,避光条件下,浓度为1.3×10~6 cell·mL~(-1)的铜绿微囊藻DS在添加10~4 cell·mL~(-1) Y后,4h,24h,48h后铜绿微囊藻DS的死亡率分别为12.1%,23.0%,100%,类蛭弧菌Y的生物量分别为10~2 cell·mL~(-1),10~4 cell·mL~(-1),10~6 cell·mL~(-1)。感染32h后,Y的生物量达到峰值(10~8 cell·mL~(-1)),藻细胞完全裂解后的2天内,类蛭弧菌Y的生物量急剧下跌至10~2 cell·mL~(-1),随后的3-5天,则一直保持在10~2 cell·mL~(-1)的低浓度。 在室内8℃-32℃,黑暗、室内或室外强光日照、缺氧条件下均可以观察到类蛭弧菌Y对蓝藻的强烈地致死作用。类蛭弧菌Y对热和乙醇敏感,45℃水浴处理15min或低浓度(0.0001%)乙醇都可使其完全失活。Y可在软琼脂顶层平板上形成不断扩大的溶藻斑及溶菌斑。通过不断添加蓝藻来传代类蛭弧菌Y的方式可长久保持较高的杀藻活性,研究发现4℃保存有溶藻斑及溶菌斑的平板的方法可维持其杀藻活力1-2个月,传代几次即可恢复高杀藻活性。 我们通过比较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筛选溶藻放线菌的方法——菌藻双层平板法。此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通过菌藻双层平板法,我们从东湖边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的200株余株放线菌中,筛选到30种对野生微囊藻有显着抑制或杀死作用的菌株,6株具有较好的抗污染能力,其中菌株2-11在高氏一号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72小时左右后,开始分泌溶藻物质,此时将培养物添加到不同浓度的野生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为1.0μg·mL~(-1)和0.21μg·mL~(-1))的培养液中,24h后观察,藻死亡率分别为18.5%和25.0%。(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6-06-30)
孙茜,姜红,周瑞,喻融,赵以军[6](2006)在《几株溶藻微生物与微囊藻毒素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8株从野外分离得到的具有较高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溶藻微生物对不同浓度微囊藻毒素MC-RR的抗性,并比较了这几种溶藻微生物对MC-RR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溶藻微生物对微囊藻毒素的抗性及降解能力与其生物量和MC-RR起始浓度有关。并且溶藻放线菌对微囊藻毒素的抗性和降解能力均高于溶藻细菌,其中溶藻放线菌Y11在MC-RR起始浓度为1.0μg·mL-1和5.0μg·mL-1时,96h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4.95%和40.04%,能在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同时有效地去除自然水体中的MC-RR,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安鑫龙,李豫红,赵艳珍,袁春营[7](2005)在《溶藻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溶藻微生物的获得方法、纯化和溶藻方式等3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对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和环境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利渔业》期刊2005年02期)
安鑫龙,李豫红,赵艳珍,董金皋[8](2004)在《单细胞藻类的敌害生物与有害藻类的溶藻微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细胞藻类是水产养殖植物性生物饵料的主要类群之一 ,能够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降解水中富营养化成分而净化水质和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自然水域或非密闭条件培养单细胞藻类时 ,水中难免发生杂藻、菌类、原生动物和昆虫幼虫等等 ,如不采取特别措施 ,这些生物将大量(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04年04期)
溶藻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溶藻微生物在防治有害藻类水华中的作用和潜力,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溶藻微生物(主要是溶藻细菌和噬藻体)的溶藻作用机制,量效关系及分子生物学。阐述溶藻微生物对蓝藻水华治理存在的问题,并对溶藻微生物作为潜在的控藻因子进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藻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倪兆林,申元英.溶藻微生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4
[2].彭玉辅,刘丽,魏大巧,夏雪山.溶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1
[3].孙秀敏,万旗东,郑培忠,沈健英.生物杀藻剂——溶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药.2011
[4].吴庆喜.叁株溶藻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D].华中师范大学.2009
[5].喻融.溶藻微生物的分离及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6].孙茜,姜红,周瑞,喻融,赵以军.几株溶藻微生物与微囊藻毒素的相互作用[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
[7].安鑫龙,李豫红,赵艳珍,袁春营.溶藻微生物的研究方法[J].水利渔业.2005
[8].安鑫龙,李豫红,赵艳珍,董金皋.单细胞藻类的敌害生物与有害藻类的溶藻微生物[J].河北渔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