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 ——试论吕洞宾“性命双修”思想

“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 ——试论吕洞宾“性命双修”思想

论文摘要

吕洞宾是道教史上的著名内丹家,在中国道教内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采用思想史、文献学与唯象学的研究方法对署名吕洞宾的道教经籍进行探讨和研究。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以“性命双修”并重为特色,“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表现在重身与对身的超越。吕洞宾的性命思想以老庄为宗,同时关注人的性命身心变化,其性命双修正是根源于人具有色身障碍的事实而施行的道教修行实践。吕洞宾的性命双修是对以前道派与丹派的整合,其性功返于老庄之道,其命功在最上一乘兼容老庄清静无为之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次第有系统的渐修功法,可操作性强,吕提出“以太一为本,金华为末,则本末相资”,使“道”与“术”紧密相合。道与功法是无为无形之道与有为具体之法的关系,有为功法有助于修无为之道的实现。吕洞宾主张修心即修道,内修性命,外积功德,肯定现世并超越现世,教导修真之士立行立功、普世济人,以实现修性与修命的现世结合。主张三教一理,反对分门别户,如道教中人所言,其性命思想一扫旁门左道,立丹道之正统。吕洞宾性命双修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无论是主张“先性后命”北宗王重阳的丹法,还是主张“先命后性”南宗张伯端的丹法,都不离性命双修之旨。宋元时期出现的内丹诸派,不是自称得到吕洞宾亲授秘传功法,就是间接承传于吕洞宾,此外中派、东派、西派、伍柳派等皆与钟吕丹法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至清代刘一明、朱元育、黄元吉等力主性命双修,皆为南、北二宗所传。自唐以后,道派与丹派逐渐合一。本文从吕洞宾最具特点的“性命双修”入手研究吕洞宾的丹道思想,致力于内丹修行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性”与“命”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和分析,以期对了解和研究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有所裨益。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目前对吕洞宾研究的状况
  • 一、国内外对吕洞宾的研究
  • 二、与吕洞宾丹道修炼有关的期刊论文
  • 三、性命双修和丹道方面的研究成果
  • 第一章 吕洞宾思想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 第一节 吕洞宾生平与师承
  • 第二节 吕洞宾的主要著述
  • 第三节 吕洞宾的“性命双修”思想渊源
  • 一、老庄修道思想
  • 二、《周易参同契》以“内丹”解“外丹”
  • 三、佛学的影响
  • 四、唐代道教心性学为“性命双修”提供了心性学基础
  • 第二章 吕洞宾的“性命双修”思想
  • 第一节 “身”与“性命”——道教的宇宙观、生命观
  • 第二节 “无身不成道”——修命的依据
  • 一、“命”的涵义
  • 二、修身即“命功”下手功夫
  • 三、修命不修性之批评
  • 第三节 “有身不归真”——修性的依据
  • 一、“性”的涵义
  • 二、修性即“性功”超越功夫
  • 三、修性不修命之批评
  • 第四节 性命双修,形神俱妙
  • 一、次第分明的性命双修功法
  • 二、“太一为本,金华为末,则本末相资”
  • 三、“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性命双修”对身心的超越
  • 四、“修心是道”
  • 五、“内修性命,外积德功”
  • 六、三教融通
  • 第三章 吕洞宾对后世道教内丹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道派与丹派合一
  • 第二节 吕洞宾“性命双修”与丹道修行总则
  • 总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吕洞宾画鹤[J]. 快乐语文 2019(35)
    • [2].榴皮书[J].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2020(04)
    • [3].《吕洞宾诗》[J]. 艺术品鉴 2019(17)
    • [4].狗咬吕洞宾[J].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18(01)
    • [5].“狗咬吕洞宾”的三个传说[J]. 意林文汇 2016(14)
    • [6].同仿吕诗各抒怀[J]. 中华诗词 2017(02)
    • [7].问道长春観[J]. 神州民俗(通俗版) 2017(02)
    • [8].吕洞宾设谜考姑娘[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6(03)
    • [9].“狗咬吕洞宾”与“狗”无关[J]. 老同志之友 2014(20)
    • [10].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误传[J]. 西江月 2009(06)
    • [11].吕洞宾与黄鹤楼[J]. 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 2010(Z1)
    • [12].20世纪吕洞宾研究综述[J].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11(02)
    • [13].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J]. 高中生 2008(09)
    • [14].剑的“在场”与“缺席” 宋代文本与画像中的吕洞宾形象研究[J]. 中国道教 2018(06)
    • [15].吕洞宾与永乐宫[J]. 山西老年 2016(08)
    • [16].吕洞宾:从儒生到神仙的嬗变[J]. 科学养生 2010(11)
    • [17].宋元士大夫与吕洞宾形象考论[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18].诗风仙骨渡凡尘——《吕洞宾学案》述评[J]. 全国新书目 2016(12)
    • [19].吕洞宾思想研究[J]. 山西青年 2018(17)
    • [20].《戏牡丹》中吕洞宾一角点滴心裁[J]. 大舞台 2010(11)
    • [21].该咬的吕洞宾[J]. 今古传奇(故事版下半月版) 2009(08)
    • [22].“吕洞宾馆”与“姜子牙医”[J]. 咬文嚼字 2010(04)
    • [23].点石成金与神奇的钓鱼竿[J]. 少先队小干部 2008(06)
    • [24].吕洞宾信仰及其图像表现[J]. 文艺研究 2011(12)
    • [25].构建宗教艺术中的世俗景观——浅析吕洞宾信仰对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的影响[J]. 艺术品鉴 2017(12)
    • [26].《戏牡丹》中饰演白牡丹的点滴感想[J]. 戏剧之家 2019(19)
    • [27].吕洞宾形迹考[J]. 文化遗产研究 2012(00)
    • [28].吕洞宾的金手指[J]. 东方养生 2010(09)
    • [29].“寿字石村”探秘[J]. 生态文化 2015(05)
    • [30].片警翁汉泽与白沙“六姓府”的故事[J]. 中华儿女 2012(14)

    标签:;  ;  ;  ;  

    “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 ——试论吕洞宾“性命双修”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