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Internet包延迟行为分析和主动测量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计算机系统结构
作者: 王恺
导师: 李忠诚
关键词: 包延迟行为,标度行为,往返延迟,主动测量,泊松采样,周期采样,离散时间,协作式测量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Internet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极大成功,已经成为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其发展的特殊性,人们对Internet网络行为的了解还很肤浅。因而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网络应用种类层出不穷,网络监控与管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网络测量是网络监控和管理的基本手段,而通过网络测量了解网络行为,对于深刻理解网络运行规律,指导网络建设,合理配置网络资源,设计网络及应用协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围绕Internet测量与行为分析中的三个问题,即Internet往返延迟行为、主动测量采样技术和Internet自动协作式测量技术与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在高密度测量(测量间隔为10毫秒)的基础上发现小时间尺度下Internet往返延迟表现出规律的锯齿状突发态和平稳态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性。论文根据突发态往返延迟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相图的突发态数据分离算法,该算法可以剔除往返延迟测量数据中呈锯齿状的突发态数据。我们使用该算法对所有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研究了突发态往返延迟对原始往返延迟数据标度行为(Scaling behavior)的影响。论文使用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DFA)分析方法对Internet往返延迟标度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总体上看,Internet路径往返延迟不具有单一的标度行为;虽然突发态数据所占比例很小,但却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往返延迟序列的标度行为,剔除突发态数据后,平稳态往返延迟可以很好的用长程相关模型进行刻画,Hurst指数在0.55和0.8之间。论文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2.论文对将主动测量用于用户流包延迟性能测量的问题进行了建模,并将该问题抽象为主动测量采样问题。在对该问题进行形式化描述的基础上,论文利用离散时间ASTA(Arrivals See Time Averages)理论对主动测量采样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只有在主动测量采样过程与包延迟过程不相关时,测量结果才能够无偏;在具有长程相关的网络流量中,由于流量强烈的突发特征和测量在时间上的均匀特征,主动测量目前最常使用的采样技术,即泊松采样和周期采样,会低估用户流包延迟性能。论文提出了“模拟主动测量试验”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Internet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并得到结论:主动测量误差程度不受采样频率的影响。随后论文利用Internet流量数据结合仿真试验的方法在更加广泛的网络环境配置中对主动测量应用于用户流包延迟性能测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除了验证了上述结论外,论文进一步得到结论:测量误差将随着链路利用率的增长而减小。
论文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Internet 包延迟行为和主动测量技术的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1.2.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2.2 本文的主要贡献
1.3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Internet 包延迟行为分析和主动测量技术概述
2.1 Internet 包延迟行为分析
2.1.1 Internet 包延迟特性分析
2.1.2 Internet 包延迟标度行为
2.1.3 Internet 包延迟行为研究面临的问题
2.2 Internet 主动测量技术
2.2.1 Internet 主动测量技术概述
2.2.2 Internet 测量中的采样问题
2.2.3 Internet 测量中的常用采样技术
2.2.4 Internet 主动测量采样技术面临的问题
2.3 Internet 测量系统
2.3.1 现有Internet 测量系统介绍
2.3.2 现有Internet 测量系统面临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nternet 包延迟行为分析
3.1 Internet 往返延迟测量
3.1.1 测量方案
3.1.2 测量工具
3.2 往返延迟数据的特征分析与处理
3.2.1 往返延迟测量数据的特征描述
3.2.2 往返延迟数据中的锯齿形突发的分析
3.2.3 往返延迟数据中的锯齿形突发的分离
3.3 往返延迟数据的标度行为分析
3.3.1 DFA 方法介绍
3.3.2 往返延迟序列的标度行为分析
3.4 数值模拟试验
3.4.1 FFM(Fourier Filtering Method)方法简介
3.4.2 数值模拟试验方法
3.4.3 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3.5 往返延迟行为对TCP 性能影响的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Internet 主动测量采样技术的分析
4.1 背景介绍
4.2 主动测量采样问题的理论分析
4.2.1 主动测量采样的模型化
4.2.2 基于离散时间ASTA 理论的分析
4.2.3 实际网络环境中主动测量采样效果的理论分析
4.3 基于Internet 测量数据的分析
4.3.1 数据源
4.3.2 模拟主动测量试验方法
4.3.3 模拟主动测量试验方案
4.3.4 试验结果
4.3.5 试验结果说明
4.4 基于真实Internet 流量数据的仿真实验分析
4.4.1 仿真实验方案
4.4.2 数据源
4.4.3 实验结果
4.4.4 试验结果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nternet 自动协作式测量技术和FOX 系统
5.1 Internet 自动协作式测量技术
5.1.1 背景介绍
5.1.2 基于主/从代理的Internet 自动协作式测量技术
5.2 Internet 测量与分析系统FOX
5.2.1 系统开发的背景
5.2.2 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5.2.3 系统的特点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发布时间: 2006-12-27
参考文献
- [1].基于主动测量的网络性能分析[D]. 孙红杰.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 [2].大规模P2PTV系统测量与建模研究[D]. 姜志宏.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IP网络性能测量技术研究[D]. 谢高岗.湖南大学2002
- [2].IP网络测量和业务性能研究[D]. 朱畅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 [3].IP网络带宽测量的模型与算法的研究[D]. 刘湘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 [4].基于主动和被动测量的网络测量技术、模型和算法研究[D]. 蔡志平.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 [5].网络性能测量和推测技术的研究[D]. 刘瑞芳.北京邮电大学2006
- [6].网络流量异常检测与预测方法研究[D]. 邹柏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3
- [7].网络流量特征研究和分布式被动测量系统设计[D]. 马维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4
- [8].Internet行为测量与分析研究[D]. 毕经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2
- [9].大规模网络IP流行为特性及其测量算法研究[D]. 周明中.东南大学2006
- [10].端到端互联网性能监测技术研究[D]. 黎文伟.湖南大学2006
标签:包延迟行为论文; 标度行为论文; 往返延迟论文; 主动测量论文; 泊松采样论文; 周期采样论文; 离散时间论文; 协作式测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