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奶稳定性研究

活性奶稳定性研究

一、活性乳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要卫[1](2021)在《牛乳粉加工过程中低丰度蛋白组分损失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乳是全球居民消费量最多的乳制品来源,牛乳及其相关大宗产品,如乳清浓缩蛋白(WPC)、浓缩乳蛋白(MPC)等,也是乳基婴幼儿配方产品和其他乳制品的重要原料。蛋白质是牛乳中的第三大营养物质,在机体生成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生理功能。热加工在乳品工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杀死乳中的致病菌,降低菌落总数延长货架期,但同时也会导致乳中的蛋白发生结构改变、活性损失等。乳中的蛋白质主要由酪蛋白(casein),乳清蛋白(whey)和乳脂肪球膜(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蛋白三大部分构成。酪蛋白组成相对简单,酪蛋白分子内拥有含多的脯氨酸,使其缺乏二级和三级结构,因而具备较好的热稳定性。乳清蛋白主要为球状的蛋白质,分子内存在较多的半胱氨酸和二硫键,加热会造成其空间结构展开、变性聚集等。乳清中除了α-乳白蛋白(α-LA)和β-乳球蛋白(β-LG)之外,还存在大量不为熟知的低丰度免疫活性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以不对称的形式随机分布在位于乳脂肪球三层膜结构上,主要为糖基化的蛋白,对其分子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乳清和乳脂肪球膜中含大量的低丰度免疫活性物质,它们在保护婴幼儿上呼吸道、肠道健康,促进先天免疫和认知发育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研究这些低丰度蛋白质在工业加工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应的生物活性对提高乳品质量以及保障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市面上常见的国内外婴幼儿配方产品及其主要配料WPC等,并对其中以乳铁和免疫球蛋白为代表的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产品中几乎不含乳铁和免疫球蛋白。本研究围绕找出乳粉生产过程中导致活性蛋白组分损失的关键点,同时揭示乳中低丰度乳蛋白组分在工业加工中的变化规律和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模拟乳粉的生产工艺,利用LC-MS/MS蛋白质组学和酶联免疫方法(ELISA)追踪了乳清蛋白组在整个乳粉生产工艺中的变化情况,包括鲜牛乳、热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及最终到乳粉成品,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研究了这些热损失的乳清蛋白的生理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条件下得到的乳粉成品中几乎检测不到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LTF)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O);通过质谱技术在牛乳清样品中一共鉴定到391种蛋白,其中89种蛋白普遍存在于5组样品中,在鲜乳中一共鉴定出161种蛋白,浓缩和喷雾干燥没有导致乳清蛋白组发生显着变化,而热处理后蛋白种类蛋白下降至128种,同时其他蛋白丰度也出现了显着下降。由此,得出结论:乳粉加工中活性蛋白损失主要发生在杀菌阶段(92℃-15 s),而单纯的浓缩工艺(55±2℃,0.08 MPa)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85℃)不会对乳中这些活性蛋白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研究其他杀菌工艺对乳清蛋白造成的分子结构改性和热变性程度,本章实验以鲜乳为对照,研究了几种常见的杀菌工艺对乳中乳清蛋白质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包括低温长时(63℃-30 min,LTLT)、高温短时(72℃-15 s,HTST)巴氏杀菌,延长货架期处理(125℃-5 s,ESL),超高温瞬时灭菌(135℃-5 s,UHT)和上一章节通过系列单元操作制备的乳粉成品(S)。本研究分别采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和LC-MS手段研究了乳清中的低丰度蛋白变化和α-乳白蛋白(α-LA)和β-乳球蛋白(β-LG)的乳糖糖基化程度。结果表明对比鲜乳,ESL,UHT和乳粉成品中低丰度乳清蛋白的种类和丰度均发生显着下降,而乳清相中乳脂肪球膜蛋白以及酪蛋白组分的丰度明显升高,α-LA和β-LG蛋白结构上均加上1-2个乳糖分子,发生了乳糖糖基化,两种巴氏杀菌处理也降低了部分乳清蛋白的种类及丰度,但是没有造成乳糖糖基化。最后,利用ELISA等方法对乳清中的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和XO酶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巴氏杀菌可保留~70%的Ig G,~50%的LTF和XO,~30%的Ig A和Ig M,而其他形式的高强度热处理后导致活性蛋白完全损失,验证了本论文上一章的实验结果。此外,两种巴氏杀菌对活性蛋白的保留效果并不完全相同,HTST处理后,LTF的保留率高于Ig G;而LTLT处理后,Ig G和XO保留率高于LTF。最后,通过将ELISA测定LTF的结果和质谱鉴定到的LTF丰度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从而利用ELISA进一步验证了Label-free蛋白组在研究热加工过程中乳蛋白变化的可行性和可信度。鉴于高强度热处理对乳清蛋白造成的热变性,而巴氏杀菌则能相对较好地保留乳中的活性蛋白。该论文进一步对比分析了非热杀菌(紫外辐射和超声处理)和不同强度的巴氏杀菌处理(63℃-30 min,72℃-15 s,85℃-5 min)对乳清蛋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紫外辐射(4500 J/L)和超声(60 W,6 min)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乳中的菌落总数,达到5log10的降低。同时,Label-free蛋白质组结果显示,紫外处理可以保留乳中的全部乳清蛋白组分,低强度巴氏杀菌和超声处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蛋白变性;而高强度巴氏杀菌则会导致大量具有免疫活性的乳清蛋白受到损伤,如LTF、乳过氧化物酶(LPO)、补体蛋白、免疫球蛋白等。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显示这些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间质中,涉及细胞代谢、免疫应答和生物催化等功能。最后利用ELISA等方法对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测定,实验结果与蛋白质组的结果相一致。超声处理不仅可以减少乳中的微生物,还可以有效减小乳脂肪球的尺寸大小,从而起到均质牛乳的作用。均质处理是乳品工业中重要的单元操作,现阶段剪切均质工业上是常见的均质方式。剪切均质在减小乳脂肪球的同时,也可能会损失乳脂肪球膜蛋白并改变源于乳中脂类的风味物质。本章节对比了工业常用的剪切均质和新型超声均质对乳脂肪球膜蛋白和乳中挥发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均质效果随超声强度(功率和时间)的增强而升高,且40℃条件下的超声均质效果优于常温条件(25℃)。40℃条件下,35 k J/L超声处理可以实现与常规剪切均质类似的均质效果(其乳脂肪球尺寸大小分布均在1μm左右)。在类似的均质效果下,超声可以更好的保留乳脂肪球膜蛋白的完整性(超声均质后乳脂肪球膜蛋白种类和丰度均高于剪切均质,更加接近于生牛乳)。均质在减小乳脂肪球体积的同时,造成其比表面积增大,从而会导致乳中的其他蛋白质吸附在新形成的乳脂肪球膜表面,而电泳结果显示吸附的蛋白组分主要以酪蛋白为主。此外,剪切均质和超声均质均改变了牛乳中的风味物质,其中游离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升高,比如丁酸、己酸、和辛酸等,柠檬烯和丁酸乙酯的含量分别在剪切均质和超声均质后均有所升高。本论文揭示了传统乳粉生产过程中的热处理是导致活性蛋白损失的关键步骤,而非热处理可以较好的保留这些活性蛋白,因此本论文最后分别利用传统热处理和新型非热处理工艺对牛乳进行杀菌,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制粉,并对其中活性蛋白保留以及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包括溶解度,色度,微观结构,和挥发性组分等。结果显示,适当强度的紫外和超声处理均可以实现与热处理相当的杀菌效果;相比热处理和紫外处理,超声可以提高乳粉的溶解度和亮度,这可能与超声附带的均质效果相关。同时,扫描电镜结果也显示经过超声处理的乳粉在粒度上明显小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此外,超声处理和紫外处理均保留了高达90%的乳铁蛋白和50%以上的免疫球蛋白。对比鲜乳,紫外处理没有引起全脂乳粉中明显的蛋白氧化,而热处理显着增加了乳中丙二醛和蛋白羰基的含量。GC-MS结果显示,牛乳中挥发性物质主要以酸类,醛类和酮类为主,其中经过热处理以后,乳中的酸类物质减少,醛类物质增多,但是非热处理则同时增加了其中的酸类物质和醛类物质,且超声处理组中的短链脂肪酸高于紫外处理组,这可能是超声处理更有利于促进乳中的内源性脂肪酶水解乳脂肪球核心中的甘油三酯引起的。

王昊乾,马玉珠,赵景娜,刘文俊,陈永福,孙天松[2](2021)在《瑞士乳杆菌的筛选与应用》文中认为对分离自中国和蒙古国传统发酵乳制品中194株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的发酵、益生及感官特性进行研究,旨在筛选得到优良特性菌株应用于活性乳酸菌饮料的生产当中。以菌株发酵产酸速率、人工胃肠液耐受性和胆盐耐受性为主要指标,筛选出产酸速率快且益生特性优良的菌株L. helveticus IMAU30040和IMAU40086,并以商业化菌株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c-01为对照制作活性乳酸菌饮料并研究其贮藏稳定性。L. helveticus IMAU30040和IMAU40086发酵活性乳酸菌饮料于4℃贮藏28 d过程中,pH值无显着变化,活菌数仍均保持在108mL-1以上,且IMAU30040在贮藏期间的活菌数高于IMAU40086。感官评价结果表明,L. helveticus发酵活性乳酸菌饮料的口感、滋味、风味和状态得分在同一贮藏时间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L. helveticus IMAU30040具有作为活性乳酸菌饮料发酵菌种的潜力。

徐姝[3](2021)在《羊乳活性乳清蛋白的膜分离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工业上的乳清蛋白是以酸沉或酶沉制备奶酪排出的副产物乳清为原料,进一步分离而得到的功能性乳蛋白配料。乳清蛋白具有良好的营养和功能特性,然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酸或酶的使用以及多次热处理,如巴氏杀菌、常压喷雾干燥等,造成了乳清蛋白中活性成分的损失。应用膜技术分离山羊乳中的乳清蛋白并结合超滤浓缩和低压喷雾干燥等非/低热技术可制备活性乳清蛋白粉,与传统乳清蛋白相比,前者未经酸凝或酶凝以及高热处理,能保留乳清蛋白中活性成分的天然结构,能更好的应用于婴幼儿配方乳粉、功能性蛋白制品及健康食品等产品研制。开展活性乳清蛋白的膜分离制备研究,有助于实现活性羊乳清蛋白粉的国内工业化生产。本实验以山羊乳为原料,以膜技术分离乳清工艺为主线,利用ELISA、RP-HPLC、SDS-PAGE、SEM、蛋白质组学等手段,从不同除菌方式对脱脂乳的除菌效果、不同膜分离参数对乳清的分离效果、以及不同干燥方式对乳清蛋白粉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脱脂羊乳的大孔径微滤除菌、紫外辐射杀菌以及高温短时杀菌结果对比:综合比较细菌和体细胞的去除率、活性成分的保持、蛋白含量的保留、蛋白氧化程度等指标后,发现1.4μm微滤除菌效果最优,其使菌落总数达到了国标对巴氏杀菌乳的要求,且使体细胞几乎被全部截留;在活性成分的保留方面,活性IgG、IgA、IgM、Lf、LPO、XO的保留率分别达到87%、88%、94%、90%、97%和72%;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几乎完全透过,活性乳清蛋白的保留率为93%;在过滤过程中,膜通量稳定在220 L·m-2h-1左右;(2)微滤膜孔径、浓缩倍数、洗滤次数对小孔径微滤分离羊乳清效果对比:综合比较活性成分的透过率、乳清蛋白的透过率、膜通量等指标后,选择最佳陶瓷膜孔径为100 nm,最佳体积浓缩比为3,最佳洗滤次数为3。在最佳膜分离条件下,活性IgG、IgA、IgM、Lf、LPO和XO的累计透过量分别为:73.97%、69.01%、56.6%、47.45%、38.65%和24.17%,乳清蛋白的累计透过率为79.84%,全过滤过程中平均膜通量为87.33L·m-2h-1。(3)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备膜分离乳清浓缩液、及酸法与酶法制备酸乳清浓缩液和甜乳清浓缩液:综合比较活性蛋白、抗菌酶的含量等指标,发现膜分离乳清浓缩液中活性IgG、IgA、IgM、Lf和LPO的含量分别为:1.00 g/100 g、86.38 mg/100 g、97.30 mg/100g、247.81 mg/100 g和705 U/g,蛋白含量为49.19%;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三种乳清浓缩液之间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膜过滤乳清浓缩液与酸乳清浓缩液的差异最大。(4)膜分离乳清浓缩液通过低压喷雾干燥、常压喷雾干燥以及冷冻干燥制备乳清蛋白粉,酸乳清浓缩液甜乳清浓缩液通过常压喷雾干燥制备乳清蛋白粉,并与市售羊乳清蛋白粉WPC50比较。综合比较活性蛋白及抗菌酶含量、基本成分以及粉体理化性质等指标。在活性成分保留方面,低压喷雾干燥与冷冻干燥效果接近,低压喷雾干燥制备的乳清蛋白粉中IgG、IgA、IgM、Lf和LPO的含量分别为:78.84 mg/100 g、10.37 mg/100g、9.67 mg/100 g、45.95 mg/100 g和43.33 U/g,蛋白含量达90%以上,均高于市售乳清蛋白粉及酸/甜乳清蛋白粉,且其蛋白溶解度达到99.63%。综上所述,使用1.4μm陶瓷膜微滤除菌能有效的去除脱脂乳中的微生物及体细胞,能很好的保留天然乳清中的活性成分,几乎不截留蛋白;使用孔径100 nm、浓缩倍数3、洗滤次数3等膜分离参数能够较好的分离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更多的保留乳清中的活性成分;利用膜分离及低压喷雾干燥技术制备的乳清蛋白粉,能保留更多的活性成分,且有更高的蛋白溶解度。

李志宾[4](2021)在《牛乳活性乳清蛋白及酪蛋白胶束的膜分离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乳中蛋白主要分为乳清蛋白和酪蛋白两类,具有重要的营养和生理功能,在乳制品加工中应用广泛。乳清蛋白中除了含有髙丰度的β-乳球蛋白和α-乳白蛋白之外,还含有低丰度且具生物活性的蛋白,如免疫球蛋白(Ig)、乳铁蛋白(LF)、乳过氧化物酶(LPO)、黄嘌呤氧化酶(XO)等,这些活性蛋白往往具有较高的热敏性。传统的乳清蛋白配料来源于奶酪加工的副产物乳清,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经历多次热处理,易导致活性蛋白的失活。在牛乳中,酪蛋白与钙磷等矿物盐相结合形成酪蛋白胶束,后者在胃液酸性环境下易形成致密絮凝,抑制蛋白消化降解,酪蛋白胶束胃液絮凝结构的致密程度与钙离子结合量相关。本课题以鲜牛乳为原料,开展了脱脂牛乳的除菌工艺研究、天然牛乳清蛋白的分离制备研究、以及脱钙酪蛋白胶束的制备及消化性研究。首先,比较不同杀菌工艺对脱脂鲜牛乳品质的影响。比较高温短时(HTST)巴氏杀菌,微滤(1.4μm和0.8μm)和紫外(UV-C)对脱脂乳中微生物和生物活性蛋白/酶的影响。经HTST和UV-C处理后,脱脂乳中细菌总数减少了2.3 log,经MF处理后,其细菌减少了3.0 log。三种除菌工艺处理后的脱脂乳中均未检出大肠菌群。HTST处理对芽孢数没有影响,UV-C处理后芽孢数降低0.3 log。体细胞数量不受HTST和UV-C处理的影响,微滤使体细胞数量降低至不可检测的水平。经过HTST处理后,黄嘌呤氧化酶(XO)、免疫球蛋白(Ig)G、乳过氧化物酶(LPO)、乳铁蛋白(LF)、Ig M和Ig A的保留率分别为87%、78%、69%、57%、48%、41%。UV-C和1.4μm微滤处理对脱脂乳中活性成分无显着影响。0.8μm微滤处理后,脱脂乳中Ig G和LPO无显着变化,Ig A、XO、LF和Ig M的保留率分别为93%、92%、91%、86%。经UV-C处理后,羰基含量增加了26%;经HTST处理后,总巯基含量减少了14%;微滤处理对两者无显着影响。因此,选择1.4μm微滤除菌处理,进行下一步研究。其次,使用非/低热工艺制备高活性的乳清蛋白粉。研究膜孔径(100、50、20 nm),浓缩倍数(1~8)和过滤阶段(1~5)对髙丰度和低丰度乳清蛋白分离的影响,进而探究不同干燥工艺对生物活性蛋白/酶的影响。脱脂乳用100和50 nm微滤处理后,髙丰度乳清蛋白的透过率约为44.3%和44.1%,低丰度蛋白的透过率前者比后者高0~8%。随着浓缩倍数(CF)的增加,膜通量逐渐下降,并在4倍浓缩后保持几乎不变。浓缩倍数对乳清蛋白的透过率影响较小。随着过滤阶段的增加,膜通量逐渐增加,渗透液中乳清蛋白的含量逐渐降低。因此,选择膜孔径100 nm、浓缩倍数4、过滤阶段4,进行乳清分离及制粉研究。在乳清蛋白粉活性蛋白含量方面,常压喷雾干燥比低压喷雾干燥少20~30%,低压喷雾干燥与冷冻干燥无显着差异。最后,对上述乳清分离产生的截留液,即酪蛋白胶束部分,进行离子交换处理以制备脱钙酪蛋白胶束粉,并采用婴幼儿体外模型进行消化性研究。当酪蛋白结合的钙减少36.1%时,胶束结构基本完全解聚,游离的酪蛋白占总酪蛋白的90%以上。随着脱钙率的增加,酪蛋白在模拟胃液中形成的凝块逐渐变小且更疏松,消化性也逐渐变好。综上所述,脱脂鲜牛乳经1.4μm陶瓷膜过滤后,微生物和体细胞去除效果优于HTST处理,且乳中活性蛋白/酶几乎完全保留;进而采用100 nm孔径微滤分离乳清,结合超滤浓缩和低压喷雾干燥制得乳清蛋白粉,较好的保留了活性蛋白/酶;对分离乳清产生的酪蛋白部分进行离子交换和喷雾干燥处理,制备脱钙酪蛋白胶束粉,其消化性显着改善。

史加加[5](2021)在《牦牛奶渣酪蛋白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制备工艺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牦牛乳奶渣酪蛋白为研究对象,探究食源性牦牛乳奶渣酪蛋白的-葡糖苷酶抑制活性的优化工艺。采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NCBI蛋白数据库对牦牛乳、水牛、黄牛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经Peptide Cutter模拟酶切软件对牦牛乳酪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模拟酶切,通过两步酶解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酶解工艺筛选最佳酶解条件。最后采用液质联用(LC-MS/MS)进行氨基酸序列鉴定。与文献检索的-葡萄糖苷酶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通过pH值在不同温度时间下对-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制备具有-葡萄糖甘酶抑制活性的酪蛋白肽果味饮料。(1)首先利用在线蛋白数据库NCBI,查询牦牛、水牛、黄牛乳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牦牛乳与其他两种乳蛋白的组成差异,对三种不同乳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含量、氨基酸残基数、分子量、相似度、疏水性氨基酸残基进行差异分析。牦牛乳酪蛋白与水牛、黄牛相比,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比例相差不大。其中牦牛乳-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高于水牛和黄牛乳。(2)采用Peptide Cutte模拟酶切软件对牦牛乳酪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模拟酶切,得到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为最适蛋白酶。以肽含量和-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指标,选择了五种蛋白酶,胃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在真实酶解最适条件下进行验证。发现胃蛋白酶酶解产物的-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最高为36.76%。其次为胰蛋白酶的-葡萄糖苷酶抑制率高为15.19%。与模拟酶切预测结果一致。(3)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进行了两步酶解法制备-葡萄糖苷酶抑肽的工艺优化。确定最佳酶解工艺为:胃蛋白酶酶解时间150 min、胰蛋白酶酶解时间240 min、胃蛋白酶加酶量300 U/g、胰蛋白酶加700 U/g,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酶解肽的-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72%。通过质谱鉴定对酪蛋白肽酶解液进行了质鉴定,得到51条氨基酸序列,与文献检索到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了16条具有-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序列,包括LT、RL、PL、PI、PQ、EV、LG、LL、TT、AKQ、ID、EL、VL、HKEMPFPK、PFP、GD。(4)研究pH、温度、常见食品辅料对牦牛乳酪蛋白酶解肽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酸性条件下,pH4下所制备水解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最高,为3.23%。在90℃下灭10 min,所制备酶解肽的-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没有明显损失,抑制率高达98.26%。AK糖、木糖醇、柠檬酸等常用辅料的添加对所制备酶解解肽的-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一种具有降血糖活性的酪蛋白肽果味饮料,其最佳配方为:酪蛋白水解液25%、浓苹果汁7%、柠檬酸0.05%、柠檬酸钠0.02%、木糖醇2.2%、维生素C0.01%、苹果香精0.01%、乙基麦芽酚0.0075%、AK糖0.0225%甜蜜素0.01%。

李娜[6](2021)在《母乳乳铁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乳铁蛋白含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乳铁蛋白是哺乳动物乳汁中重要的生物活性蛋白,是母乳中的核心免疫成分。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添加乳铁蛋白可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及提高免疫力。了解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掌握其含量变化规律,对设计各阶段婴幼儿奶粉配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母乳中乳铁蛋白检测方法尚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优化了样品预处理过程及检测条件,建立了首个适用于人乳乳铁蛋白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研究了泌乳期、分娩方式、胎次对乳铁蛋白的影响。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优化色谱条件及人乳样品预处理过程,建立了人乳铁蛋白检测方法。使用100m M,p H 5.0±0.2的磷酸盐溶液对人乳铁蛋白进行提取,提取液经肝素亲和柱富集,再用含100m M氯化钠的磷酸盐溶液淋洗,最后使用含1M氯化钠的磷酸盐溶液进行洗脱。洗脱液离心后上机测定,检测波长设置在201nm,进样量为3μL。2、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人乳铁蛋白在5~2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8,标准方程Y=16881x+161391。日内及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2.14%,当加标量在250~2000 mg/L时,回收率在96.52~107.43%之间。使用12个成熟乳样品对该方法进行检测验证,测得乳铁蛋白含量在690~2830mg/kg之间,约占母乳总蛋白的10.04~27.10%。3、研究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乳铁蛋白在初乳中含量最高,并在过渡乳、成熟乳时期依次下降,含量分别为3214.49±414.61、2046.74±539.70和907.50±421.10 m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铁蛋白含量受到胎次的影响,多胎次组乳铁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一胎次组;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乳铁蛋白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但剖腹产组乳铁蛋白含量略高于顺产组。4、研究了乳铁蛋白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并对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乳铁蛋白含量进行了抽样调查。生牛乳经过巴氏杀菌、真空混料以及喷雾干燥后,乳铁蛋白由最初90.69 mg/kg递减为13.86 mg/kg,损失率约为87.10%。12款市售婴幼儿奶粉中乳铁蛋白含量在4.59~38.26 mg/kg之间,不同品牌的样本间差异有显着性,但国产奶粉组与进口奶粉组差异不显着。5、设计了一款强化高浓度乳铁蛋白的婴儿奶粉配方。该配方复原后乳铁蛋白的理论浓度为68.69~77.71mg/100m L,与母乳中乳铁蛋白浓度相似。理论计算表明,该配方中能量以及各种营养素含量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王瑞雪[7](2019)在《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抗菌肽的制备及其抗菌活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驼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乳清蛋白中含有丰富的保护性蛋白,且含有较高活性的抗菌因子。本研究以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为原料,研究了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的酶解工艺,确定了最适酶解条件;采用超滤技术对酶解得到的多肽进行初步分离,通过葡聚糖凝胶层析得到了具有抗菌活性的乳清蛋白肽,本文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以抑菌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技术对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制备抑菌肽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获得胃蛋白酶最佳酶解驼乳乳清蛋白工艺参数:酶解温度为40.16℃、酶解pH为3.00、酶解时间为5.36 h,酶解底物浓度为4%,酶与底物浓度比为1:100,抑菌率为84.03%;获得胃蛋白酶最佳酶解牛乳乳乳清蛋白工艺参数:酶解温度为39.24℃、酶解pH为3.00、酶解时间为4.89 h,酶解底物浓度为4%,酶与底物浓度比为1:100,抑菌率为82.11%;获得胰蛋白酶最佳酶解驼乳乳清蛋白工艺参数:酶解温度为45.36℃、酶解pH为8.58、酶解时间为3.57 h,酶解底物浓度为4%,酶与底物浓度比为1:100,抑菌率为73.01%;获得胰蛋白酶最佳酶解牛乳乳清蛋白工艺参数:酶解温度为40.96℃、酶解pH为7.78、酶解时间为3.93 h,酶解底物浓度为4%,酶与底物浓度比为1:100,抑菌率为73.56%;通过SDS-电泳鉴定了水解程度,得出驼乳相较于牛乳更易被蛋白酶水解从而证明其更易消化吸收。2.对酶解液进行超滤和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处理,得出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组分,分别为胃蛋白酶酶解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抗菌肽组分G-25-2和G-25-2’以及胰蛋白酶酶解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抗菌肽组分G-25-2和G-25-1 ’。3.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驼乳胃蛋白酶的G-25-2组分中疏水性氨基酸(65.76%)及碱性氨基酸(32.8%)的含量均高于牛乳的G-25-2’组分(分别为51.77%和31.77%);驼乳胰蛋白酶的G-25-2组分中碱性氨基酸(28.13%)的含量高于牛乳的G-25-1’组分(25.07%),但其疏水性氨基酸(51.29%)的含量低于牛乳的G-25-1’组分(57.69%)。在本试验中发现,驼乳胃蛋白酶G-25-2的抑菌肽组分中脯氨酸的含量(32.34%)显着高于其它抗菌肽组分中脯氨酸的含量(p<0.05),进一步说明了驼乳胃蛋白酶抗菌肽的抑菌活性强于牛乳抗菌肽。4.分子量分析结果表明,胃蛋白酶酶解的驼乳和牛乳抗菌肽组分G-25-2和G-25-2’的分子量范围分别为651.35~673.33 Da和516.81~1070.6 Da;胰蛋白酶酶解的驼乳和牛乳抗菌肽组分G-25-2和G-25-1’的分子量范围分别为508.24~1438.77 Da 和 533.29~1665.66 Da。5.研究各组分的稳定性及抑菌特性。以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测定各组分的最小抑菌浓度和生长曲线的抑制作用,并以大肠埃希氏菌为指示菌研究了高温和不同pH对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分对高温稳定且在酸性条件下抑菌效果明显,中性条件下抑菌效果变弱,而在碱性条件下,抑菌效果剧烈下降。

李颖[8](2019)在《大连传统晾晒鲅鱼品质分析及工艺改进》文中认为晾晒鲅鱼是沿海地区渔家人世代相传的特色美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其自然风干的过程中,有益菌和有害菌并存,鲅鱼为高组胺鱼类,加工储藏不当极易产生大量组胺,造成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市售鲅鱼干的可食用安全性存在隐患。而鱼类变质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以往采用的防腐方法多为加大食盐用量,但这种方式会影响鱼肉的口感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某些乳酸菌因其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及食用安全性,可以作为生物保鲜剂加入食品中抑制腐败菌的生长并防止食品腐败。本论文研究市售鲅鱼干的微生物构成与理化指标,对其可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估,并筛选市售鲅鱼干中有益乳酸菌应用于低盐鲅鱼干的保鲜,优化其加工工艺。本研究结果如下:1、传统鲅鱼干理化检测及菌相分析。通过对大连五个市场购买的鲅鱼干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发现挥发性盐基氮保持在30 mg/100g以内。依据GB 1013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中预制性水产制品(不含干制品和盐渍制品)挥发性盐基氮上限值为30 mg/100g,本实验5组鲅鱼干均未超过国标的挥发性盐基氮的最高限制;本实验5组鲅鱼干组胺含量在7-17 mg/kg,依据GB 1013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鲅鱼的组胺含量规定为400 mg/kg之内,本实验样品组胺含量远远小于标准范围。综上所述,所有本实验5组鲅鱼干均具有食用安全性。对五个市场购买的鲅鱼干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发现优势菌在门水平上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 和Actinobacteria。在属水平上的优势菌属为Lactobacillus,Psychrobacter,Ralstonia。2、具有生物保鲜活性乳杆菌的筛选。以市售鲅鱼干鱼肉中筛选出的八株疑似乳酸菌为试验菌株,经灭菌鱼汁和灭菌鱼块的致腐性实验,发现菌株X23的致腐能力最小,经过电子鼻分析发现接种菌种X23的灭菌鱼块常温放置48 h、96 h、144 h气味与0 h灭菌鱼块气味最接近,因此选择X23作为具有生物保鲜潜力的菌株。经16S rDNA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命名为L.plantarum X23。3、不同腌制方法及L.plantarum X23菌处理对鲅鱼干理化指标的影响。首先检测不同加盐量及腌制方法对鲅鱼干各理化指标的影响,发现含盐量16%的盐水湿腌10 min的鲅鱼干感官评定综合评分为92.24,显着高于其他组感官评分(p<0.05);理化检测结果显示16%的盐水湿腌的鲅鱼含盐量在3%左右,感官良好,TBA含量为3.00 mg/kg,与其他组相比含量最低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13 mg/g,含量最高,组胺含量为24.35 mg/kg,与其他组相比含量最低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远远低于国标规定的400 mg/kg,在安全范围内,因此选择这种腌制方法进行下一步实验。用含盐量16%的盐水和L.plantarumX23处理鲅鱼,发现L.plantarum X23菌处理组相比只用盐水湿腌的鲅鱼组胺含量从24.35 mg/kg降低到2.16 mg/kg,具有显着差异(p<0.05),酸价由5.61 mg/g降低到3.93 mg/g,与未用菌处理的鲅鱼干酸价含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游离氨基酸由3.13 mg/g增加到3.70 mg/g,与未用菌处理的鲅鱼干酸价含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感官良好。结论:接种L.plantarum X23后发现自制低盐鲅鱼干组胺和腐胺的含量较只用盐水湿腌处理的自制鲅鱼干显着降低,且其值明显低于市售高盐度鲅鱼干中组胺和腐胺的含量。

王娜,张永祥,冯海红,刘松玲,张海舟,赵亮[9](2018)在《副干酪乳杆菌L9的发酵特性及贮藏稳定性》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研究了副干酪乳杆菌L9在褐色乳基料中的发酵性能,同时比较了该菌株在不同酸度饮料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L9在褐色乳基料发酵72h后的终点酸度达到180°T,能满足调配褐色活性乳饮料的产品需求。28d贮藏期内L9在乳饮料、桃汁、橙汁、胡萝卜汁中活菌数未发生显着变化,维持在1.5×108CFU/mL以上;在苹果汁及矿物质饮料BKL中存活率为1.6%;在葡萄汁及矿物质饮料JJ与MD中存活率低于1%。对各种饮料pH值及酸度分析发现,乳饮料、桃汁、橙汁及胡萝卜汁pH值>3.8,苹果汁、葡萄汁、矿物质饮料(JJ、MD、BKL)的pH值<3.8,pH值是影响菌数变化的主要因素;另外,L9在pH值相同的矿物质饮料BKL中的存活率高于葡萄汁,说明饮料的组成也影响L9的活菌数。

庄建鹏[10](2015)在《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降胆固醇活性及微胶囊化的研究》文中认为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WPCH)是利用蛋白酶水解乳清浓缩蛋白(WPC)获得的,它不仅具有易吸收特点,还具有一些特定的生理功能活性,如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降血压活性等特性。目前对于具有降胆固醇活性的WPCH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研究内容之一是以WPC80为原料制备具有降胆固醇活性的WPCH。但是由于WPCH具有苦味较重、吸湿性较高以及口服时生物利用度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蛋白水解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微胶囊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应用微胶囊技术可以解决食品成分和添加剂应用受限的问题,因为它可以控制风味的释放,并且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降低物质的挥发性、吸湿性、反应性。微胶囊技术将有望克服WPCH的不良特性。本研究首先采用生物酶技术、超滤、离子交换色谱制备具有降胆固醇活性的WPCH,然后以WPC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WPCH进行微胶囊化的研究,并研究WPCH和微胶囊化WPCH的体外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降胆固醇活性的WPCH制备:以胰蛋白酶为水解酶,在温度为55℃,p H为8.0,WPC的浓度5%,酶的添加量为4.7%的条件下,酶解8h时,WPCH对胆固醇胶束的抑制率最大,即WPCH的降胆固醇活性最高,胆固醇胶束溶解度的抑制率为17.26%;酶解之后的WPCH经超滤处理后,WPCH对胆固醇胶束溶解度的抑制率从17.26%提高到28.63%;利用大孔吸附树脂使盐分脱出率达93.14%,WPCH对胆固醇胶束溶解度的抑制率从28.63%升高到47.53%。因此,利用胰蛋白酶水解WPC可获得降胆固醇活性的WPCH,超滤和脱盐处理能对WPCH进行初步的分离纯化,提高WPCH的降胆固醇活性。微胶囊化WPCH的制备工艺:(1)以WPC、热处理的WPC、WPC和麦芽糊精、热处理WPC和麦芽糊精这四种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WPCH。结果显示未热处理的WPC对WPCH的包埋效率为41.4%,热处理使其包埋效率提升到45.81%,添加麦芽糊精后使其包埋效率分别提升到53.45%和62.41%。风味稀释分析法(TDA)测定产品的苦味,分别以WPC和热处理的WPC为壁材的微胶囊化WPCH的苦味程度降低为原来的1/8,而以麦芽糊精和WPC为壁材的微胶囊化WPCH的苦味程度降低为原来的1/16;微胶囊化处理之后,样品的吸湿性从55.88 g/100g固体降为2224 g/100g固体,而样品的Tg值从64.17℃提高到73.63℃,这表明微胶囊化处理使样品稳定性增加。研究发现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WPCH不会削弱其降胆固醇活性。(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以热处理的WPC和麦芽糊精为壁材的微胶囊化WPCH的工艺参数:壁材和芯材的质量比为5:1,WPC和麦芽糊精质量比为1:1,固形物含量为20%,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为180℃。在最适条件下获得的终产品的包埋效率为68.97%,与WPCH相比,苦味降低为原来的1/16,WPCH的吸湿性由55.88/100g固体降为19.63g/100g固体,Tg值由64.17℃增加到76.25℃,产品稳定性增强。体外稳定性的结果显示,模拟胃肠道条件下,WPCH的降胆固醇活性下降了9%左右,微胶囊化处理对WPCH的降胆固醇活性有显着的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降胆固醇活性的WPCH,利用喷雾干燥法以WPC和麦芽糊精为壁材对WPCH微胶囊化,可以达到减弱WPCH的苦味,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二、活性乳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乳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牛乳粉加工过程中低丰度蛋白组分损失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牛乳和乳粉简介
        1.1.1 乳中的蛋白质
        1.1.2 酪蛋白
        1.1.3 乳清蛋白
        1.1.4 乳脂肪球膜蛋白
        1.1.5 乳中的低丰度蛋白
    1.2 现代乳品加工工艺
        1.2.1 热杀菌技术
        1.2.2 非热杀菌技术
        1.2.3 乳蛋白在工业加工中的变化
    1.3 牛乳与生命早期健康
    1.4 蛋白质组学概述
        1.4.1 蛋白质组学定义和研究内容
        1.4.2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鉴定和定量技术
        1.4.3 生物信息学
    1.5 乳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6.1 立体背景和研究意义
        1.6.2 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喷雾干燥制粉过程对活性乳清蛋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市售样品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
        2.3.2 生牛乳收集及热处理
        2.3.3 牛乳未变性乳清蛋白的分离及乳清蛋白浓度测定
        2.3.4 牛乳中黄嘌呤氧化酶活测定
        2.3.5 脱脂乳蛋白质凝胶电泳(SDS-PAGE)实验
        2.3.6 FASP法蛋白酶解
        2.3.7 LC-MS/MS质谱鉴定
        2.3.8 ELISA法测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LTF)浓度
        2.3.9 数据处理和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婴幼儿配方乳及WPC原料中活性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对比
        2.4.2 制粉工艺对乳中蛋白和未变性乳清蛋白含量的影响
        2.4.3 蛋白种类、差异蛋白GO(基因本体论)功能和KEGG通路
        2.4.4 乳清蛋白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2.4.5 蛋白丰度显着差异乳清蛋白功能
        2.4.6 牛乳中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及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保留率
        2.4.7 蛋白质组学与ELISA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清蛋白在不同形式的热处理中的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生牛乳收集及热处理
        3.3.2 未变性乳清蛋白的分离及浓度测定
        3.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3.4 乳清蛋白糖基化程度鉴定(LC-MS)
        3.3.5 FASP法蛋白质酶解
        3.3.6 LC-MS/MS质谱鉴定
        3.3.7 乳中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活性保留测定
        3.3.8 黄嘌呤氧化酶活测定
        3.3.9 数据处理和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处理方式对高丰度乳清蛋白组成和未变性乳清蛋白浓度的影响
        3.4.2 不同热处理方式对低丰度乳清蛋白组成的影响
        3.4.3 不同热处理对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和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
        3.4.4 通过ELISA测定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验证蛋白质组学结果
        3.4.5 不同热处理对乳清蛋白乳糖糖基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热处理工艺的研发及其对活性乳清蛋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生牛乳收集及巴氏杀菌热处理
        4.3.2 牛乳的紫外和超声处理工艺
        4.3.3 乳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4.3.4 超高速离心分离未变性乳清蛋白及其含量测定(BCA)
        4.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4.3.6 FASP法蛋白酶解
        4.3.7 LC-MS/MS质谱鉴定
        4.3.8 ELISA测定乳清中免疫球蛋白(Ig G)和乳铁蛋白含量
        4.3.9 乳过氧化物酶活(LPO)测定
        4.3.10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非热杀菌方式对乳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工艺对未变性乳清蛋白浓度以及高丰度乳清蛋白的影响
        4.4.3 不同处理工艺对低丰度乳清蛋白组分的影响
        4.4.4 过氧化物酶、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含量测定以及与质谱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和剪切均质对乳脂肪球膜蛋白和乳中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牛乳的均质和超声处理
        5.3.2 乳脂肪球粒径的测定
        5.3.3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分离
        5.3.4 SDS-PAGE
        5.3.5 FASP蛋白质酶解
        5.3.6 LC-MS/MS质谱鉴定
        5.3.7 GC-MS挥发性组分分析
        5.3.8 数据处理和可视化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均质条件对乳脂肪球尺寸大小分布的影响
        5.4.2 均质方式对MFGM蛋白的影响
        5.4.3 均质方式对低丰度MFGM蛋白组的影响
        5.4.4 均质方式对牛乳中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热杀菌对全脂乳粉理化性质及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牛乳杀菌处理
        6.3.2 牛乳中微生物数量测定
        6.3.3 喷雾干燥法制备乳粉
        6.3.4 乳粉溶解度、色度及微观结果观察
        6.3.5 溶解后牛乳中未变性乳清蛋白含量测定和乳清蛋白质电泳
        6.3.6 蛋白氧化测定(巯基和羰基含量测定)
        6.3.7 脂肪氧化(TBARS值)测定
        6.3.8 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和黄嘌呤氧化酶(XO)酶活测定
        6.3.9 GC-MS测定乳中的挥发性组分
        6.3.10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不同杀菌方式对乳中微生物的影响
        6.4.2 乳粉溶解度和色度变化
        6.4.3 乳粉微观结构表征
        6.4.4 复原乳乳清蛋白含量和蛋白类型
        6.4.5 不同杀菌方式对乳粉中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6.4.6 乳粉中蛋白和脂肪氧化情况
        6.4.7 乳粉复溶后挥发性组分分析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质谱鉴定出的蛋白Uniprot ID和英文全称
附录 B:乳清蛋白、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标准曲线
附录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瑞士乳杆菌的筛选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设备
    1.3 方法
        1.3.1 L.helveticus的初步筛选
        1.3.2 复筛菌株对人工胃肠液及胆盐的耐受性
        1.3.2. 1 菌株对人工胃肠液的耐受性
        1.3.2. 2 菌株对胆盐的耐受性
        1.3.3 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贮藏稳定性及感官评价
        1.3.3. 1 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贮藏稳定性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L.helveticus的初筛结果
    2.2复筛菌株对人工胃肠液及胆盐的耐受性
        2.2.1 L.helveticus对人工胃肠液的耐受性
        2.2.2 L.helveticus对胆盐的耐受性
    2.3 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贮藏稳定性
        2.3.1 发酵时间
        2.3.2 贮藏期间的后酸化程度及活菌数的变化
        2.3.3 贮藏期间活性乳酸菌饮料的感官评价
3 结论

(3)羊乳活性乳清蛋白的膜分离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羊乳清蛋白概述
        1.1.1 羊乳清蛋白的组成
        1.1.2 羊乳清蛋白活性成分
    1.2 传统乳清蛋白的生产制备
        1.2.1 传统乳清蛋白的生产制备
        1.2.2 传统制备乳清蛋白的缺陷
    1.3 微滤技术在乳清蛋白生产中的应用
        1.3.1 微滤技术在除菌方面的应用
        1.3.2 微滤技术在乳清蛋白分离中的应用
        1.3.3 影响微滤分离技术效果的因素
    1.4 干燥技术在乳清蛋白粉制备中的应用
        1.4.1 冷冻干燥技术在乳清蛋白粉制备中的应用
        1.4.2 喷雾干燥技术在乳清蛋白粉制备中的应用
    1.5 课题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脱脂羊乳的除菌工艺研究
    前言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脱脂山羊乳高温短时巴氏杀菌(HTST)处理
        2.3.2 脱脂山羊乳1.4μm、0.8μm(MF-1.4、MF-0.8)陶瓷膜微滤除菌处理
        2.3.3 脱脂山羊乳紫外辐照(UV-C)杀菌处理
        2.3.4 微生物检测
        2.3.5 活性蛋白含量测定
        2.3.6 抗菌酶含量测定
        2.3.7 蛋白含量测定
        2.3.8 蛋白氧化测定
        2.3.9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除菌方式对微生物和体细胞去除效果比较
        2.4.2 不同除菌方式对活性蛋白的影响
        2.4.3 不同除菌方式对抗菌酶含量的影响
        2.4.4 不同除菌方式对蛋白含量的影响
        2.4.5 不同除菌方式对蛋白氧化程度的影响
        2.4.6 微滤除菌对膜通量及蛋白截留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乳清的微滤分离工艺研究
    前言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脱脂除菌山羊乳的不同膜孔径微滤处理
        3.3.2 脱脂除菌山羊乳的不同浓缩倍数微滤处理
        3.3.3 脱脂除菌山羊乳的不同洗滤次数微滤处理
        3.3.4 活性蛋白测定
        3.3.5 抗菌酶测定
        3.3.6 蛋白含量测定
        3.3.7 蛋白组分分析
        3.3.8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膜孔径对脱脂除菌山羊乳微滤分离效果的影响
        3.4.2 不同浓缩倍数对脱脂除菌山羊乳微滤分离效果的影响
        3.4.3 不同洗滤次数对脱脂除菌山羊乳微滤分离效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羊乳清蛋白粉的制备研究
    前言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2 实验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膜分离乳清浓缩液制备
        4.3.2 甜乳清浓缩液制备
        4.3.3 酸乳清浓缩液制备
        4.3.4 乳清蛋白粉制备
        4.3.5 活性蛋白测定
        4.3.6 抗菌酶测定
        4.3.7 蛋白组分测定
        4.3.8 不同乳清原料的乳清蛋白组学分析
        4.3.9 乳清蛋白粉基本成分测定
        4.3.10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不同乳清原料的乳清蛋白比较
        4.4.2 不同干燥方式乳清粉比较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附表

(4)牛乳活性乳清蛋白及酪蛋白胶束的膜分离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牛乳简介
        1.1.1 牛乳的基本组成
        1.1.2 牛乳蛋白
    1.2 乳清蛋白配料
        1.2.1 传统乳清蛋白的制备及对活性组分的影响
        1.2.2 膜分离在乳清蛋白制备中的应用
    1.3 酪蛋白胶束配料
        1.3.1 酪蛋白胶束配料的制备
        1.3.2 酪蛋白胶束的消化性及脱钙处理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脱脂牛乳的除菌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脱脂鲜牛乳的高温短时巴氏杀菌、微滤和紫外处理
        2.2.4 膜清洗程序
        2.2.5 微生物和体细胞的分析
        2.2.6 天然IgG、IgA、IgM和 LF的测定
        2.2.7 LPO和XO酶活的测定
        2.2.8 天然乳清蛋白的测定
        2.2.9 蛋白羰基和总巯基的测定
        2.2.10 蛋白含量的分析
        2.2.11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除菌方式对微生物和体细胞的影响
        2.3.2 不同除菌方式对IgG、IgA、IgM和 LF保留的影响
        2.3.3 不同除菌方式对LPO和XO酶活的影响
        2.3.4 不同除菌方式对天然乳清蛋白保留率的影响
        2.3.5 不同除菌方式对蛋白羰基和巯基的影响
        2.3.6 不同除菌方式对总蛋白、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影响
        2.3.7 不同膜孔径膜通量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天然牛乳清蛋白的分离制备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不同膜孔径、浓缩倍数和过滤阶段的微滤过程
        3.2.4 微滤膜清洗程序
        3.2.5 髙丰度乳清蛋白的测定
        3.2.6 低丰度乳清蛋白的测定
        3.2.7 乳清粉的制备
        3.2.8 不同干燥方式乳清粉微观结构与溶解性的测定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膜孔径对乳清蛋白回收率的影响
        3.3.2 不同浓缩倍数对蛋白转运的影响
        3.3.3 不同过滤阶段对乳清蛋白回收率的影响
        3.3.4 不同干燥方式对乳清蛋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脱钙牛乳酪蛋白胶束的制备及消化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脱钙酪蛋白胶束的制备
        4.2.4 钙含量的测定
        4.2.5 浊度的表征
        4.2.6 粒径的测定
        4.2.7 游离酪蛋白的测定
        4.2.8 胶束透射电镜的分析
        4.2.9 脱钙胶束粉的消化实验程序
        4.2.10 消化液SDS-PAGE的分析
        4.2.11 消化液激光共聚焦(CLSM)的分析
        4.2.12 消化液水解度分析
        4.2.13 消化液多肽分子量分析
        4.2.1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酪蛋白胶束的脱钙率
        4.3.2 酪蛋白胶束浊度的变化
        4.3.3 游离酪蛋白含量的变化
        4.3.4 脱钙酪蛋白胶束粒径的的变化
        4.3.5 脱钙酪蛋白胶束结构的变化
        4.3.6 模拟胃液的絮凝结构
        4.3.7 消化物的SDS-PAGE图
        4.3.8 消化液多肽分子量的分布
    4.4 小结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牦牛奶渣酪蛋白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制备工艺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牦牛乳及牦牛奶渣的营养价值概述
    1.2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
        1.2.1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1.2.2 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活性肽中的研究应用
    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1.4 化学合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安全问题
        1.4.1 阿卡波糖
        1.4.2 伏格列波糖
        1.4.3 米格列醇
    1.5 本实验研究目的意义及主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物信息学分析三种不同牛乳的氨基酸序列及差异点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牦牛、黄牛、水牛乳氨基酸序列检索
        2.2.2 牦牛、黄牛、水牛乳序列比对及蛋白组成差异
        2.2.3 文献已报道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序列的检索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物信息学对牦牛、水牛、黄牛乳蛋白氨基酸序列查询及比对
        2.3.2 牦牛、水牛、黄牛乳酪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
        2.3.3 牦牛、水牛、黄牛乳乳清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
        2.3.4 牦牛、水牛、黄牛乳蛋白组分差异分析
        2.3.5 α-葡萄糖苷酶的序列特性
第三章 牦牛奶渣酪蛋白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工艺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2.5 质谱鉴定多肽序列方法及条件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酪蛋白模拟酶切结果
        3.3.2 最适蛋白酶的筛选
        3.3.3 分步酶解单因素实验结果
        3.3.4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3.3.5 响应曲面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3.3.6 提取工艺的确定及模型的验证
        3.3.7 酪蛋白酶解液多肽鉴定结果
        3.3.8 二级质谱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α-葡萄糖果苷酶酶抑制功能的蛋白肽果味饮料生产工艺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与分析
        4.3.1 酪蛋白肽饮料的工艺流程
        4.3.2 离心分离
        4.3.3 酶解液体不同pH下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影响
        4.3.4 调制配方
        4.3.5 杀菌冷却罐装
        4.3.6 酪蛋白肽果味饮料感官评价
        4.3.7 牦牛乳奶渣酪蛋白酶解液配比及辅料比对感官评价结果
        4.3.8 成品感官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母乳乳铁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乳铁蛋白含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乳铁蛋白概述
        1.1.1 乳铁蛋白结构
        1.1.2 乳铁蛋白婴幼儿健康效应
    1.2 乳铁蛋白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应用
    1.3 乳铁蛋白检测方法
        1.3.1 牛乳乳铁蛋白检测方法
        1.3.2 人乳铁蛋白检测方法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意义
第2章 母乳中活性乳铁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样品来源
        2.1.2 试剂及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方法概述
        2.2.2 检测条件及样品前处理优化
        2.2.3 方法学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色谱条件的选择及优化结果
        2.3.2 肝素亲和柱对样品前处理的优化结果
        2.3.3 方法学评价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影响因素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母乳样品采集
        3.1.2 试剂及器材
        3.1.3 检测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母乳样本收集情况
        3.2.2 不同时期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差异
        3.2.3 不同分娩方式对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的影响
        3.2.4 生育胎次对母乳中乳铁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乳粉生产过程及市售产品中乳铁蛋白含量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试剂及器材
        4.1.3 检测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乳粉生产过程中乳铁蛋白的稳定性研究
        4.2.2 国内外不同奶粉样品中乳铁蛋白含量检测
    4.3 小节
第5章 强化高浓度乳铁蛋白的婴儿奶粉配方设计
    5.1 婴幼儿奶粉配方设计原则
        5.1.1 母乳中营养成分
        5.1.2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5.1.3 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5.2 强化高浓度乳铁蛋白的婴儿奶粉配方设计
    5.3 配方合规性分析
        5.3.1 能量及宏量营养素合规性分析
        5.3.2 维生素和矿物质指标的合规性分析
        5.3.3 乳铁蛋白以及其他可选择性成分的合规性分析
    5.4 小节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抗菌肽的制备及其抗菌活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物活性肽
    1.2 抗菌肽
        1.2.1 抗菌肽的来源
        1.2.2 抗菌肽的类型与结构
        1.2.3 抗菌肽的抗菌机理
        1.2.4 乳源抗菌肽的制备方法
    1.3 乳清蛋白
        1.3.1 乳清蛋白的组成和结构
    1.4 驼乳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1.4.1 抗菌肽
        1.4.2 抗氧化肽
        1.4.3 ACE抑制肽
        1.4.4 其他生活活性肽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2 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酶解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乳清蛋白的制备
        2.2.2 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的酶法水解
        2.2.3 水解度的测定
        2.2.4 抑菌率的测定
        2.2.5 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2.2.6 蛋白酶的筛选—单因素试验设计
        2.2.7 获得抗菌肽最佳蛋白酶的选择
    2.3 胃蛋白酶酶解试验设计
        2.3.1 胃蛋白酶酶解单因素试验设计
        2.3.2 胃蛋白酶酶解响应面试验设计
    2.4 胰蛋白酶酶解试验设计
        2.4.1 胰蛋白酶酶解单因素试验设计
        2.4.2 胰蛋白酶酶解响应面试验设计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各蛋白酶单因素试验结果
        2.5.2 各蛋白酶水解物的抑菌效果
        2.5.3 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抑菌试验结果
        2.5.4 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
    2.6 总结
3 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抗菌肽的分离纯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具有抑菌活性的乳清蛋白水解液制备
        3.2.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3 抑菌活性的检测
        3.2.4 超滤分级获得不同分子量的抑菌肽肽段
        3.2.5 葡聚糖凝胶色谱法纯化抑菌肽
        3.2.6 高分辨抑菌肽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3.2.7 抑菌肽氨基酸组成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胃蛋白酶水解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
        3.3.2 胰蛋白酶水解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
        3.3.3 不同分子质量区段抗菌肽与抗菌活性的关系
        3.3.4 葡聚糖凝胶G-25层析结果
        3.3.5 BCA蛋白浓度检测结果
        3.3.6 抑菌活性结果
    3.4 总结
4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大连传统晾晒鲅鱼品质分析及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风干鱼加工研究现状
        1.1.1 鲅鱼简介
        1.1.2 风干鱼腌制工艺研究状况
        1.1.3 风干鱼风干工艺的研究
    1.2 海产品品质特征研究现状
        1.2.1 风干鱼加工工艺过程中理化特性的研究
        1.2.2 海产品中生物胺的研究状况
        1.2.3 海产品中研究生物胺的重要性
    1.3 乳酸菌
        1.3.1 海产品中筛选具有保鲜性乳酸菌
        1.3.2 乳酸菌的防腐机制
        1.3.3 乳酸菌在水产品中的保鲜应用
        1.3.4 乳酸菌安全性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市售鲅鱼干理化指标检测及菌相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剂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挥发性盐基氮的检测方法
        2.2.2 TBA检测方法
        2.2.3 pH值的检测方法
        2.2.4 酸价的测定
        2.2.5 总酸度的测定
        2.2.6 微生物分析方法
        2.2.7 盐分的检测
        2.2.8 游离氨基酸的检测
        2.2.9 水分含量的检测方法
        2.2.10 生物胺的测定
        2.2.11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各市场购买的鲅鱼干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2.3.2 三种生物胺的测定结果
        2.3.3 鲅鱼干细菌种群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售鲅鱼干具生物保鲜活性乳杆菌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鲅鱼干中乳酸菌的分离
        3.2.2 菌种初步鉴定
        3.2.3 致腐试验
        3.2.4 菌种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鲅鱼干中疑似乳酸菌的分离和选取
        3.3.2 接种灭菌鱼汁、灭菌鱼块后贮藏中的感官变化
        3.3.3 疑似乳酸菌的腐败能力分析
        3.3.4 电子鼻分析结果
        3.3.5 16S菌种鉴定结果
        3.3.6 系统发育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腌制方法及L.plantarum X23处理对鲅鱼干理化指标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鲜鱼的处理
        4.2.2 鲅鱼干制作工艺流程
        4.2.3 鲅鱼鱼肉TVBN值的测定
        4.2.4 鲅鱼鱼肉pH值的测定
        4.2.5 鲅鱼鱼肉水分含量的测定
        4.2.6 鲅鱼鱼肉盐分的测定
        4.2.7 鲅鱼鱼肉酸价的测定
        4.2.8 鲅鱼鱼肉总菌数和乳酸菌数的测定
        4.2.9 鲅鱼鱼肉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4.2.10 鲅鱼鱼肉三种生物胺的测定
        4.2.11 鲅鱼鱼肉TBARS值的测定
        4.2.12 感官评定标准
        4.2.1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腌制方法对鲅鱼干挥发性盐基氮( TVBN)的影响
        4.3.2 不同腌制方法对鲅鱼干pH值的影响
        4.3.3 不同腌制方法对鲅鱼干水分及含盐量的影响
        4.3.4 不同腌制方法对鲅鱼干酸价的影响
        4.3.5 不同腌制方法对鲅鱼干菌数的影响
        4.3.6 不同腌制方法对鲅鱼干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4.3.7 不同腌制方法对鲅鱼干三种生物胺的影响
        4.3.8 不同腌制方法对鲅鱼干硫代巴比妥酸的影响
        4.3.9 不同腌制方法对鲅鱼干的感官评分结果
        4.3.10 相关性分析
        4.3.11 t检验验证L.plantarum X23对鲅鱼干各指标影响的差异
        4.3.12 菌处理前后两组鱼的感官评价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副干酪乳杆菌L9的发酵特性及贮藏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材料
    1.3 褐色发酵乳基料制备工艺流程[15]
    1.4 褐色益生菌饮料制备工艺流程
    1.5 副干酪乳杆菌L9的培养
    1.6 副干酪乳杆菌L9在果蔬汁和运动饮料冷藏贮藏期内活菌数变化
    1.7 副干酪乳杆菌L9在5种果蔬汁中冷藏贮藏期内的pH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副干酪乳杆菌L9在褐色乳基料中的发酵性能
    2.2 副干酪乳杆菌L9在成品褐色益生菌饮料中贮藏期内活菌数变化
    2.3 副干酪乳杆菌L9在5种果蔬汁中贮藏期内的pH值变化
    2.4 副干酪乳杆菌L9在5种果蔬汁中贮藏期内活菌数
    2.5 副干酪乳杆菌L9在3种运动饮料中贮藏期内活菌数
3 结论

(10)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降胆固醇活性及微胶囊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乳清蛋白及乳清蛋白水解物
        1.2.1 乳清蛋白
        1.2.2 乳清蛋白水解物
    1.3 微胶囊技术
        1.3.1 喷雾干燥法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制备
        2.2.3 微胶囊化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制备
        2.2.4 微胶囊化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性质的测定
        2.2.5 微胶囊化处理对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降胆固醇活性的影响
        2.2.6 微胶囊化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工艺优化
        2.2.7 微胶囊化前后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体外稳定性研究
        2.2.8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要测定指标的标准曲线绘制
        3.1.1 蛋白酶活力标准曲线
        3.1.2 水解度的测定标准曲线
        3.1.3 多肽含量的测定标准曲线
        3.1.4 胆固醇含量的标准曲线
    3.2 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降胆固醇活性的评价
    3.3 微胶囊化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
        3.3.1 包埋效率
        3.3.2 苦味的评价
        3.3.3 微胶囊化前后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理化性质
        3.3.4 微胶囊化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微观结构
        3.3.5 微胶囊化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粒径分析
        3.3.6 微胶囊化前后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对胆固醇胶束的抑制作用
        3.3.7 微胶囊化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优化制备
    3.4 微胶囊化前后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体外稳定性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降胆固醇活性的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
        4.1.1 酶法制备降胆固醇活性的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研究
        4.1.2 超滤浓缩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研究
        4.1.3 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脱盐的研究
    4.2 微胶囊化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研究
        4.2.1 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脱苦的研究
        4.2.2 微胶囊化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壁材的研究
        4.2.3 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包埋效率的研究
    4.3 微胶囊化前后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体外稳定性的研究
    4.4 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活性乳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牛乳粉加工过程中低丰度蛋白组分损失与控制研究[D]. 刘要卫. 江南大学, 2021
  • [2]瑞士乳杆菌的筛选与应用[J]. 王昊乾,马玉珠,赵景娜,刘文俊,陈永福,孙天松. 中国乳品工业, 2021(11)
  • [3]羊乳活性乳清蛋白的膜分离制备研究[D]. 徐姝. 江南大学, 2021(01)
  • [4]牛乳活性乳清蛋白及酪蛋白胶束的膜分离制备研究[D]. 李志宾. 江南大学, 2021(01)
  • [5]牦牛奶渣酪蛋白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制备工艺与稳定性研究[D]. 史加加.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6]母乳乳铁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乳铁蛋白含量影响因素研究[D]. 李娜.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5)
  • [7]驼乳和牛乳乳清蛋白抗菌肽的制备及其抗菌活性的比较研究[D]. 王瑞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8]大连传统晾晒鲅鱼品质分析及工艺改进[D]. 李颖.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9]副干酪乳杆菌L9的发酵特性及贮藏稳定性[J]. 王娜,张永祥,冯海红,刘松玲,张海舟,赵亮. 中国奶牛, 2018(10)
  • [10]乳清浓缩蛋白水解物的降胆固醇活性及微胶囊化的研究[D]. 庄建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活性奶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