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为实验材料,根据刺参在南方的养殖周期,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通过野外围隔试验,对福建刺参池塘养殖过程中4种附着基(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及其底栖藻类种类组成、细胞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对刺参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刺参养殖池塘底质中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变化的研究,探讨刺参养殖对底质净化的效果。1)通过每月1次的采样,采集了4种附着基上底栖藻类样品,在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和计数,并通过测定叶绿素a含量来获得底栖藻类生物量。结果表明:底栖藻类共有3门20属49种,其中硅藻门18属47种,占绝对优势。扇贝笼、编织袋和遮阳网上底栖藻类种类组成相似,空心砖上个体较大的种类出现的比例略大于其他3种附着基。试验期间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上底栖藻类细胞数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0.9×104个/cm2、11.2×104个/cm2、22.3×104个/cm2和22.4×104个/cm2;底栖藻类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46μg/cm2、2.46μg/cm2、2.77μg/cm2和3.82μg/cm2。空心砖和扇贝笼附着基在试验的前半程底栖藻类附着情况相对好于编织袋和遮阳网附着基。2)经过154d养殖后,对4种附着基的刺参进行成活率(Sr)、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增长率(SGR)的测定,并计算产量。结果表明:4种附着基刺参的生长、存活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以空心砖为附着基的刺参生长虽然比较慢,但成活率(66.5%)明显高于其他附着基,所以产量(192.8g/m2)明显高于其他附着基;以扇贝笼为附着基的刺参成活率(48.7%)和产量(169.8g/m2)仅次于空心砖;以编织袋和遮阳网为附着基的刺参成活率和产量都较低。从养殖效果上看,4种附着基以空心砖最好,扇贝笼次之。3)刺参生长、存活与附着基上底栖藻类的生物量密切相关,4种附着基刺参的存活率和产量的排序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高低有较好的吻合性。从附着基的材质、形状和颜色综合分析,4种附着基中空心砖最适合刺参的生长,扇贝笼次之,遮阳网和编织袋最差。4)通过每月一次的采样,对刺参养殖点和对照点底质中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进行比较,探讨刺参养殖对池塘底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组养殖期间有机碳含量均值与本底调查相比升高0.01%,而对照组升高0.04%;养殖组养殖期间硫化物含量均值与本底调查相比略有下降,且下降的幅度略大于对照组(平均值分别为-14.7mg/kg和-6.42mg/kg)。养殖组与对照组之间底质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变化值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只有1口实验池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能够体现刺参对底质的净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