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前扣带回皮质致敏与内脏高敏感的关系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内科学
作者: 高峻
导师: 李兆申
关键词: 吻侧前扣带回皮质,内脏痛感,电生理,肠易激综合症,记忆,细胞外电记录,谷氨酸受体,大鼠
文献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背景和目的 内脏敏感性增加是胃肠功能性疾病重要病理生理改变之一。前扣带回皮层(ACC)是痛感处理的关键部位。目前ACC参与内脏痛感处理的电生理过程尚未明确。 方法: 结肠乙酸灌注或腹腔卵清蛋白注射致敏大鼠。单细胞胞外电记录测定结肠气囊刺激引起的神经反应。记录同时局部逆行微透析给予谷氨酸或其受体拮抗剂。在慢性局部给药模型测定不同拮抗剂作用后条件性位置回避反应和局部场电位变化。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各种谷氨酸受体亚基基因的转录量。 结果: 在内脏痛致敏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自发性电活动频率高,结肠扩张刺激引起的自发放电频率增高更明显,局部电刺激诱发的场电位更强。盆神经和内脏大神经切断都可以减少ACC对结肠扩张刺激的反应。ACC局部谷氨酸逆行微透析引起致敏组大鼠更显著的增频反应。ACC损毁后条件性位置回避反应消失。致敏动物GluR2和NR2B基因转录量升高。 结论: 研究发现ACC神经元对结肠刺激有反应,持续的内脏伤害性刺激传入ACC导致其敏感性增高:自发电活动增高;反应阈值降低:反应强度增高。内脏高敏感形成过程中,谷氨酸能突触传递能力增高是对伤害性刺激敏感性增高的重要突触机制。
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字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内脏高敏感动物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ACC的内脏刺激相关放电特征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ACC在内脏高敏感模型中的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ACC与内脏痛相关环境回避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部分 ACC在内脏高敏感模型中变化的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部分 内脏致敏造成谷氨酸受体表达量的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microRNA-19a DNA去甲基化修饰靶向下调GRK6参与慢性内脏痛的机制研究[D]. 周媛.苏州大学2017
- [2].IBS样功能性慢性内脏痛的痛觉敏化作用以及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作用[D]. 林春.福建医科大学2008
- [3].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成年大鼠内脏痛过敏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D]. 朱璃燕.苏州大学2014
- [4].CRD诱发大鼠DRG神经元高敏感性的发生机制及乳酸杆菌的干预作用[D]. 马雪莲.山东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突触可塑性在内脏高敏感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杨小军.华中科技大学2008
- [2].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肠道免疫的研究[D]. 龙艳芹.华中科技大学2010
- [3].CRD诱发大鼠DRG神经元高敏感性的发生机制及乳酸杆菌的干预作用[D]. 马雪莲.山东大学2009
- [4].身心应激大鼠胃肠动力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施炳龙.第四军医大学2001
- [5].针刺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崔可密.复旦大学2005
- [6].易激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部分机理研究[D]. 陈锡强.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
- [7].中枢神经系统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敏感性的调节[D]. 王伟岸.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
- [8].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交互作用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内脏敏感性和心理行为影响机制的初步探索[D]. 吕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
- [9].炎症介导的外周神经致敏在内脏高敏感状态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霞.山东大学2006
- [10].NR2B参与雌激素介导心理应激内脏高敏感的机制研究[D]. 苏军凯.第二军医大学2007
标签:吻侧前扣带回皮质论文; 内脏痛感论文; 电生理论文; 肠易激综合症论文; 记忆论文; 细胞外电记录论文; 谷氨酸受体论文; 大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