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反映论”到“综合创新论” ——对30年中国文论发展历程的个人化评述

从“审美反映论”到“综合创新论” ——对30年中国文论发展历程的个人化评述

论文摘要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取得了厚实的成果。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文艺学经过了由一到多,再由多到合的发展历程。即由改革前的“反映论”一家独尊,主导文坛,到1980年代“审美论”、“主体论”、“象征论”等流派的百家争鸣、众声喧哗式的多元化探索格局。期间,“审美论”文艺学占优势,处于事实上的中心地位。再到1990年代后,文艺学在多元并存,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来的一种复杂、交叉、多变的发展态势。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走向“交往对话、综合创新”文艺学的发展诉求。依照上述归纳思路,本文把新时期以来30年中国文论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为“反思”阶段;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为“建构”阶段;1990年代中期至今为“重建”阶段。而“批判”与“反思”、“回归”与“审美”、“对话”与“创新”则分别成为这三个阶段文艺学上的“关键词”。30年中国文论的发展史实表明:走向“交往对话、综合创新”论的文艺学,既是应对当下中国文艺学发展多样性、复杂性、交叉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中国文艺学发展的优先方向及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者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反思: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艰难探寻
  • 2.1 文艺学的“反正”与反思
  • 2.1.1 “为文艺正名”
  • 2.1.2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争及意义
  • 2.1.3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
  • 2.2 “形象思维”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 2.2.1 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
  • 2.2.2 走向“审美反映论”
  • 第3章 建构:文艺学的多元共存及发展
  • 3.1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出场
  • 3.1.1 “文学是人学”的重提
  • 3.1.2 “文学主体性”论争及其意义
  • 3.1.3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局限及深化
  • 3.2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流变
  • 3.2.1 “审美反映论”的意义及局限分析
  • 3.2.2 从“审美反映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 第4章 重建:走向“交往对话、综合创新”的文艺学
  • 4.1 价值焦虑:“人文精神大讨论”
  • 4.1.1 “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缘起
  • 4.1.2 论争的主要内容
  • 4.1.3 论争之反思
  • 4.2 影响的焦虑:“失语症”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 4.2.1 中国文论的“失语症”
  • 4.2.2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
  • 4.3 走向“交往对话、综合创新”的文艺学
  • 4.3.1 走向“综合论”的缘由
  • 4.3.2 “综合论”的内涵
  • 第5章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媒体与中国文艺学的转向[J]. 文学评论 2013(04)
    • [2].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之综述[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04)
    • [3].西方知识与本土经验:中国文艺学三十年[J]. 人文杂志 2008(06)
    • [4].论西方文艺中心论与中国文学批评传统[J].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3(Z1)
    • [5].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J]. 天津社会科学 2009(06)
    • [6].朱译黑格尔美学与现代中国文艺学建设[J].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5)
    • [7].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确立中的日本因素[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8].科技与文艺虚构关系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进[J]. 华中学术 2020(03)
    • [9].“首届全国文艺学高峰论坛”综述[J]. 文艺研究 2010(01)
    • [10].语境·问题·思路——当前中国文艺学应予重视的基本方面[J]. 社会科学 2010(01)
    • [11].作为文化理论的文学理论——以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2].马克思“物”理论视域下的科技与文艺[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7)
    • [13].中日“文艺”术语的近代对接及其学科影响[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4].信息时代中国文艺学建设的理论自觉——李衍柱《文学理论:思辨与对话》评介[J]. 美与时代(下) 2018(01)
    • [15].中国文艺学理论转向下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J]. 戏剧艺术 2016(05)
    • [16].关注常青的生活之树[J]. 文艺争鸣 2010(13)
    • [17].“意义的否思”:新时期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社会学阐释[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8].新中国60年文艺学演进轨迹[J]. 文学评论 2009(06)
    • [19].对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1964年版)的社会学反思[J]. 文艺研究 2008(09)
    • [20].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问题、过程、反思[J]. 文学评论 2012(05)
    • [21].民族文艺学:双向审视与多元建构[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2].“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何以成为可能[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2(07)
    • [23].理论已死——我对中国文艺学的一点看法[J]. 南方文坛 2012(02)
    • [24].消费文化视域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5].童庆炳:中国文艺学现代学科范式的奠定者——以《文学理论教程》为讨论中心[J]. 南方文坛 2014(01)
    • [26].文艺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主体性和主导性——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楠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家 2015(07)
    • [27].基于霍松林文艺学及其理论基础的文化考察[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28].文学、日常生活与意义调配[J]. 文艺争鸣 2011(01)
    • [29].断章就理:中国文艺学研究中的燕卜荪模式[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 [30].论西方文艺中心论与中国文学批评传统[J].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1)

    标签:;  ;  ;  ;  ;  

    从“审美反映论”到“综合创新论” ——对30年中国文论发展历程的个人化评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