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们一直致力于采用宏观手段对微观世界进行操控,从而通过改变物质微结构来实现对其宏观性质的改变。其中通过对物质微观结构、构成、构象、形态、氧化态等性质的控制来可逆的改变物质性质在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可逆变换类似于“开/关”切换,这类操控使得我们能够随心所欲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控制,达到智能操控、反复利用的目的。因此,对具有“开/关”性质的物质、体系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要构建这类物质和体系,需要从原子或分子层面上开始建造特殊的微观结构。自下而上的以原子,分子为基本单元,根据人们的意愿进行设计和组装,从而构筑成具有特定开关功能的器件,这些器件就被形象的称为“分子开关”。所谓分子开关泛指结构上组织化了的具有“开/关”功能的化学体系。它们具有双稳态的量子化体系,外部条件的变化能激励分子开关在这两种稳态间切换。常用于激励分子开关的因素包括光、电、热、磁、化学能(酸碱度、特殊分子和离子)等,这些条件的变化在微观上能引起电子和原子核的重排,使得分子的形状、化学键的生成或断裂、以及旋转等性质会随之变化,这些几何和化学的变化在宏观上表现出亲疏水性、颜色、水溶性等性质的变化,能实现信息传输的功能。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这两项高科技的互相渗透,分子开关实际上已为研制分子器件提供了可能。智能化表面(Smart surface)是一类组织化、集成化、平面化的分子开关,是具有可操控的开关功能的表面。常见的智能表面由聚合物、自组装单分子层(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特殊的纳米金属氧化物等组成,激励它发生性质可逆转化的因素包括温度、光照、电场、pH值、溶剂等等。在这些外界激励下,表面分子可以发生可逆的构象转化、构型转化、氧化态的转化等等,从而在宏观上,使整个表面呈现出亲疏水性、光学性质、带电性等性质的可逆转化,即可呈现出“开/关”的性质。微流控器件是微型全化学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μ-TAS)的核心部分,是可用于生物分离分析、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等的有效手段。由于其操作简便、灵敏、快速、试剂消耗量少,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在线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微流控芯片是一类被广泛研究和使用的微流控器件,目前对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十分广泛和深入,根据不同的用途,人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芯片,并将其成功的用在很多研究领域,包括传感器,化学反应器,生物反应器等。本论文基于超分子包合物、自组装技术、温敏生物复合物等要素构建两类具有开关功能的智能表面,成功将这些智能化的表面用于蛋白质程序吸附释放以及抗原抗体的可逆识别。并基于这些智能表面制作了智能微器件——微流控芯片。一类是对电压敏感的智能表面。这是一种低密度的自组装单分子层(Low densitySAM,LD-SAM),它是电压可操控的亲疏水开关,其亲疏水性可随外加电压变化而切换,并且能实现对抗生物素(Avidin)、链霉抗生物素(Streptavidin)的可控吸附。另一类是和温敏智能表面,利用温敏高分子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oly(N-isopropylacrylamide),PNIPAAm)与抗BSA抗体合成的生物复合物,构建了具有温度敏感开关功能的可再生免疫表面。该方法实现了免疫表面的再生,使其能够重复使用,同时为研究蛋白质-蛋白质动态相互作用过程提供了一个新平台。进一步的,我们将这些智能表面引入微流控芯片,构建了有开关功能的电压敏感微流控芯片,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蛋白质的可控吸附释放及分离中。该芯片制作成本低、能耗少、试剂消耗少,使用方便,易于检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也是一个新型的基于自组织单分子层构建智能微器件的成功范例。还尝试了将上述温敏免疫表面修饰到微流控芯片的槽道中,以期构建温度敏感的免疫型微流控芯片,实现在微通道中的可控免疫识别。本论文共六章内容,主要摘要如下:第一章综述了分子开关、智能表面和微流控芯片的研究现状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进展。分子自组装和高分子聚合物是构建分子开关的两条重要途径。自组装单分子层是构膜分子与基底材料间发生物化作用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排列规则的单层分子膜。这种构膜方式,可以容易的为表面引入各种各样的功能团,这就为制备具有多种不同功能的智能化表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温敏材料是指对温度有响应并能发生性质变化的一类材料。具有“温度开关”特性的PNIPAAm是被广泛研究的温敏高分子材料。利用它对温度响应的敏感性,使其在可控药物传输、免疫分析、细胞培养等研究领域都有着广泛的潜力。第二章介绍了基于自组装技术构建对电压敏感的亲疏水开关表面,及其在蛋白质可控吸附方面的应用。该工作基于超分子包合物的概念,利用环糊精分子控制长链巯酸分子的间距,并通过自组装方法在余表面构建了包合物自组装膜,再以乙醇作为高效的洗脱溶剂,得到间距均一、性能稳定的低密度十六巯酸分子LD-SAM,即为对电压敏感的具有可逆亲/疏水性性质的智能化表面。以高密度自组装膜表而的覆盖度为100%计算可知,α,β,γ三种环糊精分子构建的低密度自组装膜表面的覆盖度分别为61.2%,45.3%和29.2%。通过改变外加电压,引发巯酸分子的构型变化,从而实现表面的亲水/疏水性能的转换。利用质谱,核磁,交流阻抗,QCM,荧光等多种检测手段论证的该智能表面的制成,并用接触角实验证明了智能表面对电压的可逆响应。采用荧光标记抗Avidin、Streptavidin蛋白分子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十六巯酸LD-SAM智能表面对带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的可控吸附。结果证明十六巯酸分子LD-SAM对带正电的Avidin蛋白有明显的电压控制的吸附作用。第三章是进一步的将上述智能表面“移植”到微流控芯片体系,发展了两类利用“分子开关”原理构建的智能微流控芯片,并将其成功用于蛋白质的可控吸附中。本章利用成本低,加工简单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有机玻璃为制作微流控芯片的材料,利用热压法制作“一字槽”的芯片,用电子溅射法在芯片的槽道表面镀金,作为整个芯片功能的核心区域,然后在对金面进行一系列的功能化修饰。在这一章的工作中,我们不仅直接将基于十六巯酸分子LD-SAM制作的智能表面修饰到芯片槽道中,得到智能化的巯酸微流控芯片(COOH-芯片),还进一步扩展思路,设计制作了基于巯胺分子LD-SAM的智能表面,其表面分子的末端带有胺基,不同于十六巯酸分子LD-SAM末端所带的羧基。这种表面与巯酸表面相反,在特定条件下对带负电的被分析物有可控的吸附作用。COOH-芯片对带正电的蛋白质有可控的吸附作用。基于此巯胺分子LD-SAM制得的巯胺微流控芯片(NH2-芯片)对带负电的蛋白质有可控的吸附作用。这一工作是利用智能表面制作智能器件的成功尝试。第四章将上述两类智能微流控芯片进一步应用于蛋白质的程序吸附/释放,以及混合蛋白质的可控分离。以Avidin和Streptavidin为模型蛋白实现蛋白质混合物的分离,采用荧光检测、激光诱导荧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等手段进行表征,分离效果理想。对COOH-芯片先后施加负、正电压能够先吸附溶液中的Avidin,在转变电压后将其释放,因此该芯片能从Avidin/Streptavidin混合物中将Avidin分离出来,回收率超过80%;对NH2-芯片先后施加正、负电压能够将混合蛋白中的带负电的Streptavidin吸附,而在转变电压后再释放出来,从而也实现了蛋白分离,回收率也超过了80%。另外还用COOH-芯片成功的从混合的Avidin/Streptavidin蛋白中分离出了低含量的Avidin(Avidin与Streptavidin的摩尔比为1:1000),因此这种基于电压敏感的智能表面的微流控芯片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分离低丰度蛋白的微器件,这对于蛋白组学微分析系统有重要的意义。第五章是基于温敏聚合物的表面分子开关构建及抗原抗体可逆识别界面和微流控器件的研究。将温敏高分子材料PNIPAAm与抗BSA抗体合成的生物复合物(Bioconjugate)组装到金表面,得到的温敏免疫表面能对温度做出响应,可逆的与对应抗原BSA进行识别。这种温敏高分子材料的形态随温度发生变化,对抗原结合过程中造成的空间位阻不同,从而影响抗原抗体的结合,能使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分离,由此实现抗体表面的再生。再生率最高可以达到89%以上,与文献报道的有机溶液再生表面法(再生率80%-92%)相当,而且这个方法基本没有破坏生物识别体系的活性和环境,抗原抗体均可重复利用,这种温敏开关免疫传感器可重复使用30次以上,抗疲劳性较好。我们还初步尝试将之应用于微流控芯片体系,有望发展利用温敏“分子开关”原理构建的免疫型微流控芯片。第六章对整个论文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和建议,包括多检测对象温敏微流控芯片的的构建和应用、基于咯吡喃等分子构建光敏表面和基于单分散碳纳米管的可控荧光发光体系。总之,本论文以表面分子开关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的智能表面及微流控器件。利用自组装膜技术,温敏聚合物材料,结合不同环境激励,构建了亲疏水开关表面、温度敏感的免疫表面,以及基于这些开关表面的智能化微流控器件。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可控的蛋白质分离、抗原-抗体可逆识别的考察与研究中。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家发现记忆和成瘾分子开关[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03)
- [2].Immunity:科学家找到阻止炎症的分子开关[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02)
- [3].生物分子开关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08)
- [4].使用动态分子开关调控大肠杆菌生产莽草酸[J]. 生物工程学报 2020(10)
- [5].以分子开关Ras蛋白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16(10)
- [6].英发现控制细胞自噬过程分子开关可用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癌新技术[J]. 功能材料信息 2012(06)
- [7].具有离子识别能力的新型有机光致变色材料[J]. 材料导报 2016(09)
- [8].种康团队发现水稻低温适应性“分子开关”[J]. 农村科学实验 2018(02)
- [9].全氟环戊二芳基乙烯多功能分子开关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11(04)
- [10].Nature:研究发现决定微小RNA病毒入侵成功与否的分子开关[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05)
- [11].剪刀型双卟啉锌配合物在Cu~+离子和DABCO双客体调控下的荧光开关效应[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8(06)
- [12].带帽碳纳米管分子开关[J]. 科学通报 2010(10)
- [13].构建“小”的艺术——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J]. 生命科学 2008(03)
- [14].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检测线粒体DNA A1555G位点的条件优化[J]. 临床检验杂志 2016(03)
- [15].分子开关研究进展[J]. 济宁学院学报 2008(06)
- [16].介导硫化氢生理/病理学效应的靶分子及其分子开关调节的原子生物学机制[J]. 生理科学进展 2017(01)
- [17].智能高分子开关膜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工程科学 2014(12)
- [18].界面构型对二芳烯分子光开关特性的影响[J].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10(02)
- [19].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检测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5(05)
- [20].肺炎支原体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检测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作用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08)
- [21].杯芳烃稀土配合物的光性能及应用[J]. 化学进展 2010(Z1)
- [22].光电分子开关提升DNA检测效率[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9(07)
- [23].基于双间苯-32-冠-10穴醚超分子组装体的设计与构筑[J]. 化学学报 2016(01)
- [24].含手性亚胺侧基聚苯乙烯衍生物的设计及其在酸碱诱导下的手光响应性质[J]. 高分子学报 2013(04)
- [25].轮烷分子研究的进展[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26].Era蛋白(E.coli ras-like protein)-一个可能参与真、原细胞信号调控的新分子开关[J]. 生命科学仪器 2010(03)
- [27].香兰素席夫碱的合成和光致变色性[J]. 化学通报 2014(12)
- [28].研究发现新的免疫系统调控分子开关[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01)
- [29].多功能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光分子开关材料[J]. 化学进展 2012(09)
- [30].Aptamer的原理、优越性与应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