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血清白蛋白是生命体血浆中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它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包括与许多外源和内源化合物结合,因此具有重要的存贮运输作用。它所能结合的化合物既包括无机离子,又包括有机化合物,比如染料、药物和胆红素等。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小分子-蛋白质结合的体外模型,了解结合部位,结合力以及结合距离等问题,不但有助于深层次的认识蛋白质与小分子的作用机理,而且能够为生命科学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数据,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本论文首先对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然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s)以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8Q5SAC与牛血清白蛋白反应展开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建立了2-(8-羟基喹啉-5-磺酸-7-偶氮)-1,8-二羟基-3,6-萘二磺酸(8Q5SAC)同步荧光猝灭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新方法。2.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8Q5SAC与牛血清白蛋白在pH=3.32下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8Q5SAC对BSA的猝灭属静态猝灭。使用荧光猝灭法测定了反应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表明8Q5SAC与BSA反应时氢键和静电引力可能起主要作用;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给体(BSA)与受体(8Q5SAC)的结合距离为1.24,并运用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表明8Q5SAC的加入改变了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3.采用了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BSA与8Q5SAC的相互作用。通过比较其水溶液、溶液干渣、纯固态三种形态的红外吸收,使用二维图谱对它们的二级结构构象进行指认和比较。并对酰胺Ⅰ、Ⅲ带进行曲线拟合,结果显示8Q5SAC的浓度微扰引起了BSA构象的变化;水溶液-OH存在严重干扰,而溶液干渣的相关数据,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水溶液中8Q5SAC与BSA相互作用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8Q5SAC1.2 牛血清白蛋白简介1.3 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1.3.1 紫外光谱研究法1.3.2 荧光光谱研究法1.3.3 红外光谱研究法1.3.4 圆二色谱法1.3.5 核磁共振法1.3.6 电化学研究法1.3.7 平衡透析法1.3.8 毛细管电泳法1.4 8Q5SAC 与 BSA 的相互作用1.4.1 数学模型1.4.2 结合常数和结合点位数的确定1.4.3 小分子和蛋白质结合距离的确定1.4.4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1.4.5 蛋白质的构象1.5 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现状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2 8Q5SAC 同步荧光猝灭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2.1 引言2.2 实验部分2.2.1 仪器与试剂2.2.2 实验方法2.3 结果与讨论2.3.1 8Q5SAC 及8Q5SAC-BSA 的同步荧光光谱2.3.2 波长差Δλ的选择2.3.3 缓冲体系的选择2.3.4 溶液酸度及缓冲液用量的影响2.3.5 稳定性试验2.3.6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2.3.7 工作曲线2.3.8 共存物质的干扰2.3.9 合成样品分析2.4 结论3 8Q5SAC 猝灭牛血清白蛋白荧光机制的研究3.1 引言3.2 实验部分3.2.1 仪器与试剂3.2.2 实验方法3.3 结果与讨论3.3.1 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3.3.2 猝灭机理3.3.3 结合位点数及结合常数的计算3.3.4 8Q5SAC 和BSA 作用力3.3.5 8Q5SAC 和牛血清白蛋白作用距离的计算3.3.6 8Q5SAC 对BSA 构象的影响3.4 结论4 FT-IR 研究8Q5SAC 和BSA 相互作用4.1 引言4.2 实验部分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4.2.2 实验方法4.3 结果与讨论4.3.1 各形态下 BSA-8Q5SAC 的红外图谱4.3.2 各形态下 BSA 与8Q5SAC 反应红外二维相关图谱之比较4.3.3 各形态下 BSA 与8Q5SAC 反应前后二级结构变化之比较4.4 结论参考文献结论致谢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牛血清白蛋白论文; 荧光光谱论文; 红外光谱论文; 二维相关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