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工作记忆论文-程颖,李杰,张成明,张禹

空间工作记忆论文-程颖,李杰,张成明,张禹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工作记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返回抑制,空间工作记忆,客体工作记忆,散打

空间工作记忆论文文献综述

程颖,李杰,张成明,张禹[1](2019)在《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对散打运动员返回抑制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返回抑制是指对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在一定时间内再次注意时,出现反应变慢的现象,是一种人类视觉搜索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而生成的机制。散打运动员在场上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返回抑制中的线索提示犹如散打对抗过程中的假动作,而对靶子刺激的准确觉察则犹如对对手随后真实的进攻与防守动作的判断,在散打的连环技术动作中运动员又必须时刻保持清晰的战术记忆和空间信息处理能力,在加工处理自己和对手的战术动作及空间位置的同时,又要准确觉察对手的进攻方位,记忆包含方向性的位置信息。因此,散打运动员需要在保持注意的同时,在工作记忆中存储空间信息和客体信息。本研究考查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对散打运动员返回抑制效应的影响。同时,前人关于工作记忆对返回抑制的哪个阶段产生影响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将不同类型的工作记忆材料分别呈现在返回抑制线索的前、后两阶段,探究散打运动员在完成注意任务的同时,其返回抑制效应是否受到不同类型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设置了叁种不同类型的工作记忆任务:空间工作记忆、客体工作记忆、空间-客体绑定工作记忆。空间工作记忆材料采用四个位置随机的空间占位符,客体工作记忆材料为具有方向信息的图形(四个固定位置上方向随机的等腰叁角形),另外将该种客体与随机的空间位置结合形成绑定。实验一选取散打运动员26人(平均年龄19.65±1.07),其中男生18名,女生8人,散打项目的平均运动年限6.27±3.06。实验二选取散打运动员22人(平均年龄为20±0.60),其中男生15人,女生7人,散打项目的平均运动年限6.41±3.16。均为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水平。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结合了返回抑制的觉察任务和工作记忆判断任务。两个实验均为3(工作记忆类型:空间工作记忆、客体工作记忆、空间绑定客体工作记忆)×2(是否记忆:记忆、不记忆)×2(线索有效性:线索有效、线索无效)的组内设计。不同点在于实验一中记忆材料呈现于外源线索前;实验二中记忆材料呈现于外源线索后。对于返回抑制的觉察任务而言,因变量为反应时和返回抑制量;对于工作记忆判断任务而言,因变量为正确率。研究结果:在觉察任务反应时方面,实验一和实验二均发现:线索有效性主效应显着[F(1,25)=73.931,P<.001,ηp2=.747,power=1.000;F(1,21)=6.244,P=.021,ηp2=.229,power=.664],线索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显着大于线索无效条件,即发生了返回抑制;是否记忆主效应显着[F(1,25)=35.084,P<.001,ηp2=.584,power=1.000;F(1,21)=79.425,P<.001,ηp2=.791,power=1.000],对工作记忆任务进行记忆的反应时显着大于不记忆的反应时;其余效应均不显着。在返回抑制量方面,实验一和实验二均未发现是否记忆这一自变量的主效应显着[F(1,25)=.256,P=.618,ηp2=.010,power=.078;F(1,21)=4.237,P=.052,ηp2=.168,power=.502]。叁种不同类型的工作记忆任务对返回抑制量的影响也无显着差异[F(2,50)=.697,P=.503,ηp2=.027,power=.161;F(2,42)=2.813,P=.071,ηp2=.118,power=.523]。在工作记忆任务正确率方面,实验一和实验二均发现工作记忆类型主效应显着[F(2,50)=24.001,P<.001,ηp2=.490,power=1.000;F(2,42)=19.968,P<.001,ηp2=.487,power=1.000],记忆空间工作记忆材料和客体工作记忆材料的正确率均显着高于记忆空间绑定客体工作记忆材料的正确率,记忆空间工作记忆材料和客体工作记忆材料的正确率无显着差异。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1)在有无工作记忆负载的情况下,散打运动员的返回抑制量保持不变。进一步,尽管绑定记忆对散打运动员的认知负荷高于单独的空间记忆或客体记忆,但绑定情况下的返回抑制量与单独记忆情况下的返回抑制量仍相同,说明散打运动员在不同记忆负荷情况下均能保持稳定的注意觉察能力。(2)工作记忆任务呈现在外源线索前和外源线索后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即散打运动员的返回抑制效应在外源线索的编码和保持阶段均不受工作记忆任务负载的影响。这与前人在普通人群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说明,散打运动员自身注意和工作记忆能力的独特性,在双任务中能够较好的分配认知资源,在注意任务的不同阶段,均可不受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返回抑制这一视觉搜索机制仍发挥其原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范瑞璐,李雅爽,王会会,赵俊峰[2](2019)在《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学习困难是学习困难的一个亚型,是因数学能力的缺损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落后,即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的水平的现象,表现为数学领域的学习困难。与数学学习优秀学生相比,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语音加工速度、短时记忆、中央执行功能以及整体工作记忆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以往研究大多是采用数字方面的范式去研究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记忆特点,从视觉空间角度关注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较少。并且现阶段,国内外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视觉空间认知的研究大多从行为的角度进行探讨,很少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此,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运用经典的空间n-back范式考察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特点。被试选取了河南省某市的62初中生,其中包括32名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和30名对照组学生,统一在电脑上进行由易到难的0-back、1-back、2-back任务并记录ERP数据。行为结果显示,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正确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在反应时上差异不显着,但是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反应时慢于对照组学生。脑电结果显示,在目标刺激出现100-160ms时间段,叁种n-back任务均诱发了早期成分N1脑电波,被试类型在N1波幅上主效应不显着,任务类型在N1波幅上的主效应显着,其中1-back任务的负激活显着高于0-back和2-back。在目标刺激出现260-420ms时间段,叁种n-back任务均诱发了经典成分P3脑电波,被试类型和任务类型在P3波幅上的主效应均不显着,但是交互作用显着,在1-back任务上对照组的正激活显着高于数学学习困难组学生,在0-back和2-back任务上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周慧敏,于晓丹[3](2019)在《小学生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空间工作记忆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焦虑是个体在处理数字、使用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知识或参加数学考试时所产生的不安、紧张、畏惧等焦虑状态。大量研究探讨数学焦虑与数学能力的关系,但结果仍未统一,空间工作记忆可能是影响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空间工作记忆就是对于空间信息的存储与加工,具有短暂性和可加工性。本研究探讨小学生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的关系,检验空间工作记忆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以33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测查他们的空间加工能力、数学焦虑水平和数学解题能力。测试任务包括空间工作记忆、点阵数量比较、计算流畅性、叁维心理旋转、图形展开任务、选词填空、选择反应时任务和25项简化数学焦虑量表。数学成绩选择他们最近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结果发现,数学焦虑和空间工作记忆可以显着预测数学成绩,这种关系在控制了其他认知能力后仍然存在;空间工作记忆任务表现优异的学生,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的影响小,空间工作记忆可以调节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的影响。这个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空间工作记忆在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解释了空间工作记忆对于缓解数学焦虑、提高数学成绩的影响,验证了空间工作记忆在数学焦虑和数学成绩之间的调节作用。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为学校和一线教师提升学生数学成绩提供一条新的路径,进而为数学课程改革和数学教学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程颖,李杰,张禹[4](2019)在《不同注意定势条件下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在返回抑制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在线索编码阶段不同类型工作记忆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本研究不仅采用四个位置随机的空间占位符作为空间工作记忆材料和四个固定位置上的客体工作记忆材料,且创新之处在于将客体工作记忆材料与随机的空间位置结合,并将工作记忆任务呈现在线索前,以期分离出空间位置信息、客体信息及两者绑定对返回抑制的不同影响。同时,通过操控线索有效性的概率,形成高、低不同的注意定势水平,使其接近现实场景中注意偏向或定势的情况,而后探究叁种工作记忆任务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7名普通大学生(平均年龄18.48±1.00岁),其中男生13名;女生14名。采用3×2×2×2被试内设计,3(工作记忆类型:空间工作记忆、客体工作记忆、空间绑定客体工作记忆)×2(是否记忆:记忆、不记忆)×2(注意定势:低定势、高定势)×2(线索有效性:线索有效、线索无效)。对靶子觉察任务而言,因变量为反应时、返回抑制量;对工作记忆任务而言,因变量为正确率。结果:(1)反应时:注意定势×线索有效性交互作用显着,在低定势条件下发生返回抑制效应;在高定势条件下发生易化效应。(2)返回抑制量:是否记忆×注意定势交互作用显着,低注意定势条件下,记忆条件的返回抑制量显着小于不记忆条件的返回抑制量。高注意定势条件下,记忆条件的返回抑制量大于不记忆条件的返回抑制量,存在边缘显着。结果表明叁种类型的工作记忆任务对返回抑制量的影响无显着差异。(3)工作记忆任务正确率主效应显着,记忆空间位置和记忆客体图形这两种任务的正确率均显着高于将两者进行绑定记忆的条件。结论:当工作记忆任务呈现在外源线索前时,注意定势不均衡的状态下,低定势中,记忆负载会对先前注意过的位置反应变慢的抑制现象进行削弱;高定势中,记忆负载会对先前注意过的位置反应变快的易化现象进行削弱。将空间和客体信息绑定记忆的难度虽然大于单独记忆,但返回抑制量并未受到工作记忆任务难度的影响而不同。(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陈相霖,何楚珺,晏碧华[5](2019)在《现实场景空间规律对客体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已有研究证实,对现实场景中的视觉客体记忆是基于一定的分组原则,如功能联结和语义联结。此外有关简单刺激分组提升视觉工作记忆(VWM)的研究发现了解码现象和顺序效应。其中,解码现象是指组块中的单个项目无法在工作记忆中被"在线"获取,必须经过检索才能被单独表征。检索过程耗费时间导致反应时变慢。本研究旨在探索对现实场景中的客体记忆是否可以通过一般经验的空间位置关系形成分组,以此来提高VWM。同时,通过考察分组客体中单个客体提取时的加工特点进一步证实这种空间位置分组的合理性。方法:实验1以具有空间位置关系但不具有动作关系的客体对为研究对象。实验1a采用2(刺激呈现方式:符合,违反空间位置关系)×2(探测刺激位置:上,下)的被试内设计,研究对通过空间规律分组的客体对中的某个客体进行单独表征时,是否存在解码现象和顺序效应。实验1b采用2(刺激呈现方式:符合,违反空间位置关系)×2(反应截止时间:短,长)的被试内设计,进一步验证实验1a中的解码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实验2a、2b以同时具有空间位置关系和动作关系的客体对为研究对象,除刺激类型均与实验1相同,研究实验1中发现的规律是否会因客体间具有的主被动关系被打破。结果:(1)当客体根据现实场景的空间位置关系呈现时VWM显着提高,显示空间位置分组带来的记忆优势;(2)符合空间位置关系条件下对单个客体进行提取反应时更长,并且对上方客体的反应时显着短于下方客体,存在从上到下的检索顺序;(3)存在对主动客体的加工偏好,即便在主动客体位于被动客体下方时依然会选择先加工主动客体。结论:现实场景中具有空间位置关系的复杂客体与简单抽象刺激的VWM分组加工具有相似的特点,但这些特点也会因为复杂客体的现实意义性被打破。(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朱荣娟,王梓宇,游旭群[6](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空间工作记忆训练对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认知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之一,而心理旋转测试可以有效预测和评价人类的空间认知能力。大量研究表明空间表象在认知任务中的持续更新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存储与操作密切相关。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训练不但会提高工作记忆能力,还会影响流体智力等高级认知能力。本研究旨在通过2个实验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空间工作记忆训练的方式能否提升人们的心理旋转能力。实验一旨在探究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对叁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实验采用叁维心理旋转和工作记忆延迟匹配范式,实验设计为2 (组别:双任务组,心理旋转任务组)×2(工作记忆负荷:4个记忆刺激,6个记忆刺激)混合实验设计。实验二旨在探讨tDCS作用于后顶叶皮层(PPC)之后,工作记忆训练能否迁移到心理旋转能力之中。实验中被试被分为阳极训练组、伪刺激训练组和单独刺激组,刺激脑区为右侧后顶叶,电流大小为1.5mA,持续作用20分钟,训练时间为4周。实验一结果表明,与单独心理旋转组相比,被试在工作记忆和心理旋转双任务条件下的心理旋转成绩较差。其次,工作记忆负荷越大,心理旋转准确率更低和反应时更长。研究二发现,阳极训练组的工作记忆能力提升较快,并且其提升效果还能够迁移到心理旋转任务之中。伪刺激组和单独刺激组均能够提升工作记忆能力,但不能够产生迁移效应。由此可见,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对心理旋转认知加工过程中表象的存储与操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能力的提升还能够促进心理旋转能力的提升。这能够为特殊职业(如飞行员、宇航员和无人机团队)人员选拔与空间训练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周梁,李彦佼,李润泽,辛晓雯,李寿欣[7](2019)在《线条朝向的空间构型对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行为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通过整体检测的变化觉察范式,探讨线条朝向的空间构型对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的影响及机制。行为结果发现,水平排列线条朝向的视觉工作记忆成绩高于杂乱排列;水平排列线条朝向有框时的视觉工作记忆成绩低于无框条件;ERP结果发现,无框条件下水平排列的线条朝向诱发的对侧延迟活动的波幅小于有框条件。以上结果说明,水平排列的空间构型能够促进线条朝向的视觉工作记忆表征,这一促进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是水平排列的空间构型能够降低信息表征的负荷。(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5期)

吴文春,陈嘉倩,刘昌[8](2019)在《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中叁维图形的特征加工时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探测变化觉察范式,对叁维图形的特征在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中的加工时程进行了探讨。实验一的材料是由不同颜色和形状组成的规则立体图形。实验二的材料是由不同颜色和图案组成的六棱柱。实验结果显示:(1)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绩效均随识记项目数的增加而显着下降;(2)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客体工作记忆绩效显着提高,空间工作记忆绩效无明显增加;且在叁种呈现时间条件下,空间工作记忆绩效均高于客体工作记忆;(3)叁维图形中颜色特征的检测绩效优于形状、图案和特征捆绑。这些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中叁维图形的特征加工存在显着的时程效应,空间位置加工最早完成,其次是颜色加工,然后是形状与颜色-形状的捆绑,最后是图案与颜色-图案的捆绑。(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冯墨女,刘晓明[9](2019)在《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关系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关系的影响。采用3(情绪体验:中性、积极、消极)×2(行动控制风格:行动导向、状态导向)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延迟匹配记忆任务实验。研究发现,中性与积极情绪体验下,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空间工作记忆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均无显着差异;消极情绪体验下,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空间工作记忆结果差异显着,行动导向的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结果表明,消极情绪体验下,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的关系起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4期)

王明怡,赵黎,易显林[10](2019)在《超重/肥胖儿童与正常体重儿童视空间工作记忆的比较:食物线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10岁超重/肥胖儿童与正常体重儿童在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及刷新表现上的差异,并探究食物线索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2(材料类型:食物图片、空白图片)×2(体重状态;超重/肥胖、正常体重)两因素混合设计,测量60名儿童在改编的点矩阵任务和活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并比较其差异。结果: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肥胖儿童在食物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中的表现更差,在一般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中二者表现无显着差异;超重/肥胖儿童在一般刷新任务中的表现更差,在食物刷新任务中二者表现无显着差异。结论:超重/肥胖儿童较正常体重儿童对食物刺激的工作记忆广度更小,对一般刺激的工作刷新能力更弱。(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空间工作记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数学学习困难是学习困难的一个亚型,是因数学能力的缺损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落后,即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的水平的现象,表现为数学领域的学习困难。与数学学习优秀学生相比,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语音加工速度、短时记忆、中央执行功能以及整体工作记忆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以往研究大多是采用数字方面的范式去研究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记忆特点,从视觉空间角度关注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较少。并且现阶段,国内外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视觉空间认知的研究大多从行为的角度进行探讨,很少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此,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运用经典的空间n-back范式考察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特点。被试选取了河南省某市的62初中生,其中包括32名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和30名对照组学生,统一在电脑上进行由易到难的0-back、1-back、2-back任务并记录ERP数据。行为结果显示,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正确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在反应时上差异不显着,但是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反应时慢于对照组学生。脑电结果显示,在目标刺激出现100-160ms时间段,叁种n-back任务均诱发了早期成分N1脑电波,被试类型在N1波幅上主效应不显着,任务类型在N1波幅上的主效应显着,其中1-back任务的负激活显着高于0-back和2-back。在目标刺激出现260-420ms时间段,叁种n-back任务均诱发了经典成分P3脑电波,被试类型和任务类型在P3波幅上的主效应均不显着,但是交互作用显着,在1-back任务上对照组的正激活显着高于数学学习困难组学生,在0-back和2-back任务上差异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工作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1].程颖,李杰,张成明,张禹.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对散打运动员返回抑制效应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范瑞璐,李雅爽,王会会,赵俊峰.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特点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周慧敏,于晓丹.小学生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空间工作记忆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程颖,李杰,张禹.不同注意定势条件下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对返回抑制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陈相霖,何楚珺,晏碧华.现实场景空间规律对客体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朱荣娟,王梓宇,游旭群.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空间工作记忆训练对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周梁,李彦佼,李润泽,辛晓雯,李寿欣.线条朝向的空间构型对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9

[8].吴文春,陈嘉倩,刘昌.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中叁维图形的特征加工时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9].冯墨女,刘晓明.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关系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探新.2019

[10].王明怡,赵黎,易显林.超重/肥胖儿童与正常体重儿童视空间工作记忆的比较:食物线索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标签:;  ;  ;  ;  

空间工作记忆论文-程颖,李杰,张成明,张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