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传统型”与“新课程”体育教学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刘霜[1](2020)在《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日益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渗透了“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教学理念。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体操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学科课程,提高体操课程教学质量,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指出研究性学习符合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满足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体育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在山东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班随机抽取两个小班作为研究对象,每班各25名(20名男生和5名女生)。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相同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对两个无显着差异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实验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锻炼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对学生教学能力、体操基本技能学习情况、体操基本理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显着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识,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锻炼态度。(2)在研究性教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班的学生较对照班在教学能力方面有着显着性差异;研究性学习较之以往的教学方法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3)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堂中,由于理论课教学课时较少,且受学生自身复习情况、考试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验班体操基本理论成绩测试虽然较对照班高一些,但其检验结果显示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性。说明研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体操理论学习成绩,但并不能显着提高。(4)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课堂中,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高学生的体操技能水平。对于技巧、单杠和双杠项目研究性学习效果更好;传统教学方法只在跳跃项目中表现出教学效果,整体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体操基本技能。
李天戈[2](2020)在《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徐州市本科及专科院校的足球选项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学生学习状况、教学模式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制约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的因素,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教师队伍表现为学历水平以研究生为主,职称结构以讲师和副教授为主,运动等级以二级运动员为主,科研能力属于中等,缺乏高学历教师人才且存在较大数量的教师尚无运动等级。(2)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学生学习认知状况表现为,学生对足球运动存在一定兴趣,足球运动的技术和战术成为学生的主要兴趣点;学生对本校足球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较高,但是学生前期对足球运动的认知水平有限,较大数量的学生对足球尚无了解。此外,学生对足球运动场场地的满意度较低。(3)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是,以三段型为主,较多高校采取并列型、三段型与三基型相结合的模式,少数学校采取俱乐部模式。教学指导层面,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足球基本技能成为教学主要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足球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结构层面以“讲解——练习——指导——评价”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关注运动技能教学,且教师更加关注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和学生平时的课上表现,同时是否开设理论课程对教学程序的设定并无显着性影响;教学方法体系层面,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均按照学生选课结果进行编班,教学方式主要为示范、练习、指导、纠错,即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课堂练习的方式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以分组练习最为普遍,最终的课程考核采取教师评价和学校统一评价的实分制。(4)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领导重视度、运动场地、师资队伍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其重要程度依次为领导重视度、足球运动场地、学生对足球的认知水平、师资队伍。本文共计图12幅,表19个,参考文献160篇。
朱丹[3](2019)在《高中地理新手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水平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提出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研究者在高中地理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的基本现状,借助问卷调查法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武汉市高中地理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借助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实际课堂与教师交流,探究高中地理教师教科书使用现状。在了解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在梳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等进行概念界定。在梳理本研究运用的理论基础上构建高中地理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量表,经专家咨询后对各个指标的合理性以及权重进行赋值后,最终确定本研究使用量表。(2)第二阶段: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武汉市教师教科书使用的整体水平。调查结果发现:根据李克特式五级量表,武汉市高中地理新手教师在“课前:阅读教科书”、“课中:运用教科书”和“课后:评判教科书”中“评价教科书使用”与“反思教科书使用”方面其教科书使用水平多数处于水平4(经常)阶段,而在“课后”:“教科书修正意见”方面处于水平3(偶尔)阶段。(3)第三阶段:运用课堂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深度诊断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课堂观察结果表明:教龄1年以内得分为27.75,3年左右得分为25.25,5年左右得分为31.5(总分40分)。访谈结果表明:教龄1年以内得分为47.5,3年左右得分为48.75,5年左右得分为48.75(总分60分)。因此,1年以内(75.25分)以及三年左右(74分)的教师教科书使用使用处于水平3,常规使用水平,而教龄5年左右(80.25分)的教师处于水平4,整合使用水平。(4)第四阶段: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课前”主要是对教科书的熟悉程度高,但解读适切程度有待加强;备课时对教科书的“二次开发”力度不大,更多的倾向于替换教科书资源。“课中”主要是对教科书中资源利用程度低;对生成性资源把握不足;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教科书的潜在功能。“课后”主要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思片面化;较少进行修正改进。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策略。即:“课前”要深入解读教科书,科学、合理发挥教科书功能;熟悉不同版本教科书,有效选择最佳教学内容;“课中”要基于课程标准,优化、整合教科书资源;立足学情,活化静态教科书内容;充分运用教科书的素材,发挥教科书的潜在功能;“课后”要针对教学效果,加强与同行进行评价反思交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科书改进计划。
李时[4](2019)在《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体育教学模式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法等方法,借助CiteSpaceV可视化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科学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高产作者、科研机构、研究热点、发展脉络等,通过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从而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年发文量呈波浪式、山峰式的发展特点。2.我国高产作者的研究方向侧重于学校体育学研究领域。从作者的合作特征来看,我国以高产作者形成主要的科研团队,且规模不大,合作形式以同事间、师生间为主。3.从科研机构的性质来看,高校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力量聚集地。我国科研机构比较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并且我国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科研团队。4.我国体育教学模式领域经典文献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构造和原理等理论研究、根据已提出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假说实验性运用研究、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深入细化研究。5.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成果的刊载期刊以我国教育协会、体育院校主办的刊物为主。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围绕着“高校体育”、“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大学生”等热点话题展开。7.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研究阶段、素质教育下的发展阶段、教学改革中的深化阶段、新时期的成熟阶段。
刘雪燕[5](2018)在《山西省普通高中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共中央“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的工作重点,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革,自2008年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已经10年,在这10年里,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底变革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以及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项目进行分析,最终编制成《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调查研究学生问卷》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调查研究教师问卷》。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西省486所普通高中按在校学生人数的多少进行降序排列,并结合各个学校的办学性质共抽取48所高中作为目标学校,然后对这48所学校的高二学生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次期末考试考号尾号为0和5的学生参与调研,共计5514名;抽取目标学校高二所有的语文数学教师作为被试,共计508名。在此基础上,采取描述性分析法、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考查,以发现普通高中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我省普通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以传统型教学方式为主。(2)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师的学历、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相关,与教师性别、学校性质、教师职称不存在相关,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低职称教师与高职称教师在新型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3)我省普通高中的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以成就式学习方式为主。(4)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地市、学生性别、学生对于学习的期望程度、父母在学习方面给予孩子的压力这些因素上存在相关,与教师职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学历之间不存在相关。(5)传统型教学方式与成就式学习方式和深层学习方式呈低度正相关;新型教学方式与深层学习方式呈高度正相关;新型教学方式下,学生倾向于使用深层学习方式,成绩提高,传统型教学方式下,学生倾向于使用表层学习方式,成绩下降。针对以上结论,笔者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协调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新型的教师评价方式;开展多种途径,提升家长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加强家校合作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建立深层-成就式学习方式;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各地市要树立帮扶发展的理念,促进普通高中稳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范洪彬,汪爱平[6](2017)在《比较与审视:普通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三自主”教学模式之取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及分析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审视,揭示了高校公共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三自主"教学模式同为体育教学模式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教学模式在以往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影响至今,"三自主"教学模式新兴待发并存在一系列问题;辩证地看待两者是寻求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出路。
巴晓慧[7](2017)在《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过程编写特点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合理地设计与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计划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前提。我国自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广大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就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计划上做出了积极地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在表格式体育课时计划上,使表格式课时计划的编写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对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对课时计划编写的要求,也影响了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计划编写的准确性、规范性与创新性。因此,本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现阶段表格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计划进行研究与分析,重点对新课改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教学过程主要要素的编写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与讨论,探索其设计与编写的优势与不足。研究结果显示:1、新课程标准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理念和内涵等方面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是课时计划编写的理论基础。2、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表格式课时计划的格式设计是以“互动型”课时计划为主,在教学过程的编写上,尤其是基本部分的编写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在主要要素的名称命名上存在多种表述写法。3、在基本部分主要要素的内容编写上也具有多样性特点。(1)在教学内容要素的编写上主要有两种编写类型,一种是按教学内容的动作名称分类,另一种是按所教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分类,其中按教学内容的动作名称分类类型的数量较多一些。(2)在教师活动要素的编写上主要有三种编写类型,按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分类、按简单的教学方法罗列进行分类、按教法与组织形式分类三种类型,其中按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分类类型数量最多;(3)在学生活动要素的编写上主要有两种编写类型,按学练方式进行分类、按教学内容具体学练手段进行分类,其中按学练方式进行分类类型的数量较多一些;(4)在组织与要求要素的编写上主要有两种类型,按组织形式的图示进行分类和按图示及对练习动作按方法的要求进行分类,还有少数没有这一要素栏目,其中按组织形式的图示及对练习动作按方法的要求进行分类类型的数量较多一些。
王会亭[8](2017)在《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端于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教师培训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关乎学生的整全发展,还关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鉴于此,近年来,教师及其培训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已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当前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了国家级层面的教师培训工作(简称“国培计划”)。与此同时,省级教师培训、县区级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尽管教师培训备受关注与重视,但其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培训即教师学习的过程,其效果深受教师培训相关行为主体的认识论的影响。当前教师培训效果不彰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则在于对人类认知与学习本质的误解。因此,当前教师培训走出困境的重要出路就在于重新认识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而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对于人类的认知与学习有全新的认识与把握。它认为,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知与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内在机理,这正好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哲理上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为理论视域,以复杂性思维、关系思维为导引,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为基点,以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为主线,以“不同的认知范式会对教师培训造成不同的影响为核心观点”,以问题解决为旨归,对教师培训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阐释与反思。具体而言,本论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界定了研究中出现的核心概念,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为了廓清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首先阐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发展阶段,接着勾画了何为教师的理想形象,最后分析了教师的应然素质。第二章介绍了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主要流派、核心观点及主要困厄,使我们对离身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第三章选取S大学承办的两个“国培计划”项目为研究个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四个维度剖析离身认知对教师培训造成的危害。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实质意涵及具身效应,接着介绍了具身认知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最后分析了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及未来路向,使我们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具知认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为具身认知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奠定基础。第五章在分析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适切性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具身培训应遵循悬置与还原、体验、反思等原则,进而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与方法论等四个层面阐述了具身认知对于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教师具身培训的理想范型。结语部分主要阐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都有其价值与限度,强调要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两种理论,并指出在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观照教师培训时,要避免落入“技术至上”的窠臼。
王燕慧[9](2014)在《高校体操普修课“研究型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缺乏教师对学法的研究与创新,影响了体操教学的效果。创编能力在体操运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体操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让学生体验体操动作创新的实效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作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如何立足课堂,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重视的重大课题之一。通过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合作精神、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高校体育教学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探讨,将研究性的教法和学法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和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把研究型教学应用到高校体操教学中,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新要求,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教学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以忻州师范学院2013级体操课为例,通过实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研究型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研究型教学在普通高校体操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把研究型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相结合,寻找最佳的结合点,真正的把研究型教学融入到普通高校体操教学中的技术课教学中来,实验结果显示:(1)研究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性能力。(2)研究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通过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促进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与传统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研究型教学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个性发展以及技术实践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研究型教学也对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为普通高校体操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希望为改善我国高校体操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也为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于琳庆[10](2012)在《太原市部分高中篮球选项课开展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社会进步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学生的思想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发生着很大的转变,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都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008年,山西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组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制订了《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学分制的模块教学在山西展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分为必修必选和必修选项两部分,选项教学在山西推广作为高中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篮球教学将在体育教学的改革的浪潮中,发挥其优势作用走在改革的前面,篮球教学中,不仅学生的跑、跳、投等基本身体素质提高,而且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也得到锤炼。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全方面、多维度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太原市部分高中篮球选项课开展情况进行研究,调查、分析了太原市开展篮球选项课的管理情况、师资情况、教学情况、学生情况和硬件设施情况,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太原市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进行对策研究,为太原市高中篮球选项课的实施和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太原市高中开展篮球选项课的情况不容乐观,开展高中篮球选项课的学校较少。目前,太原市高中篮球选项课的开展正处于实验阶段。2.太原市开展篮球选项课的高中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参加新课改课程培训的篮球教师较少,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普遍薄弱,在篮球教学中仍存在部分教师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3.太原市开展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教师教学内容较为合理,但是在教学的组织方式方面还需要创新。4.太原市开展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教师教学目标方向较为正确,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经常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这样的传统方法,教学过程单调,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课堂氛围欠活跃。5.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部分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单一,主要评价方法是同行相互评价方法和专家评价方法。6.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是篮球技能水平成绩、身体素质、出勤考核,缺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7.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教学中,高中男女合班为主要编班方式,教师对男女生的身心特点无法同时兼顾,对教师合理有效的实施教学带来困难。建议从一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相关教育部门重视高中体育课程以选项的形式,加大宣传、指导力度,成立开展高中体育选项课的研究小组,就如何更好的在高中阶段开展体育选项课等问题做深入的研究。2.教师除运用多种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方法进行教学外,还应该多应用与篮球有关的游戏来丰富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更愿意自觉的融入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氛围更和谐。3.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篮球教学方法,如课件教学等。4.在教师评价中要体现评价的多维度、多角度。如教师相互评价,领导评价等。5.在学生评价中要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和公平性。运用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与技能评价相结合,从而全面的对学生做出评价。
二、高校“传统型”与“新课程”体育教学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传统型”与“新课程”体育教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
1.3.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1.3.3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现状 |
1.3.4 研究性学习体系及元素 |
1.3.5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实验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情况 |
3.2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
3.3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 |
3.4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影响 |
3.5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体操理论学习的影响 |
3.6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体操技能学习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
附件2 学生学习动机测量表 |
附件3 访谈提纲 |
附件4 体操锻炼态度测量表 |
附件5 山东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学生实习内 |
附件6 山东体育学院学生实习评定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模式的研究 |
2.2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2.3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新时代的界定 |
4.2 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师建设现状分析 |
4.3 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学生学习认知状况分析 |
4.4 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
4.5 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中地理新手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水平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科书使用研究的重要性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量表构建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师教科书使用 |
2.1.2 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 |
2.1.3 高中地理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 |
2.2 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的理论基础 |
2.2.1 教材“二次开发”理论 |
2.2.2 活动理论 |
2.2.3 SOLO分类评价理论 |
2.3 高中地理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量表的构建 |
2.3.1 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模型 |
2.3.2 高中地理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量表构建 |
2.3.3 高中地理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评价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3 高中地理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问卷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工具 |
3.2.1 问卷的编制 |
3.2.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3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
3.3.1 教师基本信息统计情况 |
3.3.2 教师“课前:阅读教科书”的情况分析 |
3.3.3 教师“课中:运用教科书”的情况分析 |
3.3.4 教师“课后:评判教科书”的情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中地理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课堂观察 |
4.1 观察目的与对象 |
4.2 观察工具 |
4.3 观察过程与结果分析 |
4.3.1 教龄1年以内的F老师观察过程及结果分析 |
4.3.2 教龄3年的L老师观察过程及结果分析 |
4.3.3 教龄5年的A老师观察过程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高中地理新手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访谈分析 |
5.1 访谈目的与对象 |
5.2 访谈提纲 |
5.3 访谈过程与结果分析 |
5.3.1 访谈过程 |
5.3.2 访谈分析及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问题与对策 |
6.1 存在的问题 |
6.1.1 “课前:阅读教科书”方面的问题 |
6.1.2 “课中:运用教科书”方面的问题 |
6.1.3 “课后:评判教科书”方面的问题 |
6.2 解决的对策 |
6.2.1 “课前:阅读教科书”方面的改进策略 |
6.2.2 “课中:运用教科书”方面的改进策略 |
6.2.3 “课后:评判教科书”方面的改进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2 存在不足 |
7.3 前景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地理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量表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2: 高中地理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量表 |
附录3: 武汉市高中地理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高中地理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5: 高中地理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访谈提纲 |
课堂实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梳理研究文献是当前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
1.1.2 研究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学术成果为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
1.1.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当前应用科学知识图谱较少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教学模式的概念 |
1.3.2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
1.3.3 科学知识图谱 |
1.3.4 科学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1.1 关于计量学在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应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2 关于计量学在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应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3 关于科学知识图谱应用现状的相关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内容分析法 |
3.2.3 文献计量法 |
3.2.4 可视化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年发文量 |
4.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高产作者 |
4.2.1 我国高产作者的计量分析 |
4.2.2 我国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
4.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科研机构 |
4.3.1 我国科研机构的计量分析 |
4.3.2 我国科研机构的合作分析 |
4.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高被引文献 |
4.5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来源期刊 |
4.6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热点 |
4.7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发展脉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山西省普通高中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
2.2 学习方式的相关研究 |
2.3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 |
3 理论基础 |
3.1 现象描述分析学 |
3.2 建构主义理论 |
4 研究方法与过程 |
4.1 研究问题与框架 |
4.2 操作性定义 |
4.3 研究对象 |
4.4 研究方法与工具 |
4.5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4.6 研究过程 |
5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分析与讨论 |
5.1 教师教学方式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5.2 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5.3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比较与审视:普通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三自主”教学模式之取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诸多诟病、非议与批判 |
1.1 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
1.2 教学内容、任务与方法 |
1.3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1.4 师生关系 |
1.5 教学条件 |
1.6 教学评价 |
2“三自主”教学模式的优势体现 |
2.1 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定位的转变 |
2.2 教学内容、任务与方法的相应调整 |
2.3 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转变 |
2.4 师生关系的微妙变化 |
2.5 教学条件重心的转移 |
2.6 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新调整 |
3“三自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3.1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与高校体育项目设置之间的矛盾 |
3.2 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与高校体育师资之间的矛盾 |
3.3 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与高校课程安排之间的矛盾 |
3.4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实施的困难 |
4 结论 |
(7)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过程编写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体育课程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对比分析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
3.1.1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更新 |
3.1.2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涵的提升 |
3.1.3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计划设计的新要求 |
3.2 新课程标准下课时计划格式特点分析 |
3.2.1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课时计划格式特点 |
3.2.2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格式特点 |
3.3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格式结构与各要素的构成 |
3.4 新课程标准下互动型课时计划教学过程中主要要素编写的特点分析 |
3.4.1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基本部分教学内容要素编写的特点 |
3.4.2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基本部分教师活动要素编写的特点 |
3.4.3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基本部分学生活动要素编写的特点 |
3.4.4 新课程标准下表格式互动型课时计划基本部分组织与要求要素编写的特点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 优秀课时计划格式案例 |
附件B 互动型课时计划格式范例 |
附件C 课时计划教学过程访谈提纲 |
致谢 |
(8)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目标与问题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师培训的始基:对教师专业发展、理想形象及素质的理解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阶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
第二节 教师的理想形象--反思性实践者 |
一、教师形象概述 |
二、教师的理想形象:从教学技术员到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向 |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 |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 |
第二章 渊源、流派与困厄:对离身认知的审视 |
第一节 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 |
一、身心二元论 |
二、功能主义 |
三、思想语言假说 |
四、图灵测试 |
第二节 离身认知的主要流派与困厄 |
一、符号计算主义 |
二、联结主义 |
三、离身认知的困厄 |
第三章 教师离身培训的缺陷:来自现场的调查 |
第一节 教师培训个案介绍 |
一、S大学的基本情况 |
二、S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的基本情况 |
三、本研究中的教师培训项目简介 |
第二节 教师离身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本体论:身心分离 |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学科本位 |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
第四章 认识“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具身认知的探讨 |
第一节 具身认知的内涵与效应 |
一、具身认知的内涵 |
二、具身效应 |
第二节 具身认知产生的基础 |
一、哲学基础 |
二、心理学基础 |
第三节 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与未来进路 |
一、具身认知的优势 |
二、具身认知的局限 |
三、具身认知的未来进路 |
第五章 超越与贡献: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 |
第一节 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的适切性 |
一、把“人”当作“人” |
二、缄默知识习得的主要途径 |
三、契合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
第二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主要原则 |
一、悬置与还原 |
二、体验 |
三、反思 |
第三节 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价值体现 |
一、本体论:身心一体 |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问题中心 |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
第四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范例——合作教学 |
一、合作教学的涵义与缘起 |
二、合作教学的典型模式 |
三、合作教学高度契合教师具身培训的理念与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9)高校体操普修课“研究型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意义及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体育教学中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区别 |
1.2.4 高校体育专业研究型教学的类型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专家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分析 |
3.1.1 研究型教学的特点 |
3.1.2 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
3.1.3 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形成及趋势 |
3.1.4 研究型教学的评价 |
3.1.5 体操技术的特点 |
3.1.6 研究型教学运用到体操课中的现状 |
3.1.7 研究型教学与合作教学、分层次教学的交叉 |
3.2 研究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分析 |
3.2.1 对专家调查(访谈)的结果分析 |
3.2.2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3.2.3 在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能力方面的分析 |
3.2.4 在学生的创编能力方面的分析 |
3.2.5 在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方面的分析 |
3.2.6 在学生对体操的学习兴趣方面的分析 |
3.2.7 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的分析 |
3.2.8 在体操教学内容及评价方法方面的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研究型教学模式适合体操普修课技术教学 |
4.1.2 研究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项目个性化发展 |
4.1.3 研究型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教学方式 |
4.1.4 研究型教学运用到体操教学中的优势 |
4.2 建议 |
4.2.1 进一步完善高校体操教师的思想观念 |
4.2.2 研究型教学应注重体操课堂环节的设计 |
4.2.3 研究型教学应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养成 |
4.2.4 注重把体育竞赛教学引入课堂 |
4.2.5 提倡在体操教学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10)太原市部分高中篮球选项课开展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高中体育课程新标准的实施 |
1.1.2 中国学生体质下降的背景 |
1.1.3 篮球运动受欢迎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 |
2.1.2 国内高中体育选项课研究的有关情况 |
2.1.3 关于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研究启示 |
2.1.4 山西省开展选项课的渊源 |
2.1.5 体育选项课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访谈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校管理层的现状分析 |
4.1.1 太原市高中执行体育选项课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
4.1.2 太原市高中开设篮球选课各学校的管理制度 |
4.2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选项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
4.2.1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教师年龄与性别结构现状分析 |
4.2.2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分析 |
4.2.3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 |
4.2.4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教师参加选项课培训的情况 |
4.2.5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教师的教学能力情况 |
4.3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
4.3.1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男、女生人数比例状况分析 |
4.3.2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选项班学生对篮球的感兴趣程度 |
4.3.3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选项学生的篮球基础水平分析 |
4.3.4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选项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
4.3.5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选项学生对课堂氛围评价 |
4.3.6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选项学生课后变化调查分析 |
4.3.7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选项学生课后的情绪体验现状分析 |
4.3.8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选项学生课中的收获 |
4.3.9 篮球选项课学生获取篮球知识信息的状况分析 |
4.4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教学现状分析 |
4.4.1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
4.4.2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教学内容现状调查 |
4.4.3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调查 |
4.4.4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篮球选项课的评价方法 |
4.5 太原市开设篮球选项课的高中场地、器材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五章 太原市高中开展篮球选项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5.1 太原市高中篮球选项课开展存在的问题 |
5.1.1 选项课教学未广泛、全面的开展 |
5.1.2 选项分班合理化程度不够 |
5.1.3 学校教师严重缺乏 |
5.1.4 场地器材的匮乏 |
5.1.5 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
5.1.6 教师的科研能力薄弱 |
5.1.7 学生评价中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未引起重视 |
5.2 对策研究 |
5.2.1 相关部门设立高中选项课实施、研究、监督小组 |
5.2.2 相关部门对高中体育选项课加大资金投入 |
5.2.3 研究竞技篮球大众化、教学化的手段、方法 |
5.2.4 各学校在教师的选择方式上灵活、多变 |
5.2.5 加强篮球教师培训力度和广-度,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
5.2.6 合理化编班形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
5.2.7 合理运用篮球技能教学,激发学生篮球学习兴趣 |
5.2.8 重视对学生的辅助性评价,实现教学公平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高校“传统型”与“新课程”体育教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刘霜.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2]新时代徐州市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研究[D]. 李天戈.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高中地理新手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水平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朱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D]. 李时.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山西省普通高中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D]. 刘雪燕.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6]比较与审视:普通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三自主”教学模式之取舍[J]. 范洪彬,汪爱平. 运动, 2017(14)
- [7]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过程编写特点的分析[D]. 巴晓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7)
- [8]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D]. 王会亭. 苏州大学, 2017(04)
- [9]高校体操普修课“研究型教学法”的实验研究[D]. 王燕慧.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4(02)
- [10]太原市部分高中篮球选项课开展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 于琳庆.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