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视域中的逻辑方法研究

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视域中的逻辑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近代是一个求生存、谋变革的时代。伴随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的变化,文化革新成为近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文化革新,就离不开思维方式的变革,而思维方式的变革又需要有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正因如此,逻辑方法以其特有的科学方法与思维形态进入到思想家们的视野中。近代文化革新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碰撞、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结果,旨在通过文化批判与重建,实现民族复兴及社会转型。本文从逻辑方法的价值指向、文化结构的内在要素等入手,揭示中国近代文化革新与逻辑方法的重要关联,并由墨家逻辑及其在近代的复兴切入,展示西方逻辑在明末传入受阻,而严复译介的归纳逻辑方法得以传播,以及“五四”时期科学精神的弘扬,直至金岳霖等思想家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重构哲学体系,凸显了逻辑方法作为转换思维视角、融通中外文化的路径,有着与中国近代文化革新密不可分的关系。文中对逻辑方法在近代文化革新中的影响作出了当代审视,在分析其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局限所在。无论如何,近代文化革新在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逻辑方法对于变革传统思维方式、激发科学精神、促进近代文化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由此承载了中国近代吸纳西方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大潮、推进社会转型的重任。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必要性
  • 三、文献概述
  • 第一章 中国近代文化与逻辑方法之间的关联
  • 第一节 文化结构中的逻辑要素
  • 一、文化与逻辑互为前提
  • 二、逻辑方法影响文化转型
  • 三、文化建构要求逻辑方法介入
  • 第二节 近代逻辑方法的文化取向
  • 一、西方逻辑方法传入的文化背景
  • 二、中国近代逻辑方法的内涵解析
  • 三、寻求中西文化会通的桥梁
  • 四、探索变革思维方式的路径
  • 第三节 近代文化革新对逻辑方法的诉求
  • 一、文化革新对科学思维方法的需要
  • 二、传统文化中逻辑方法的缺失
  • 三、近代逻辑方法与文化革新的契合
  • 第二章 墨家逻辑思想在近代的复兴
  • 第一节 《墨经》中的逻辑方法积淀
  • 一、《墨经》中的逻辑方法
  • 二、墨家逻辑的科学精神
  • 第二节 近代文化革新引发对墨家逻辑方法的再研究
  • 一、墨家逻辑复兴的文化缘由
  • 二、墨家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比较
  • 三、墨家逻辑复兴的意义
  • 第三章 明末西方逻辑的传入与冷遇
  • 第一节 源于传教的需要
  • 一、逻辑方法作为传教的工具
  • 二、逻辑理论与宗教神学混同
  • 第二节 文化认同受阻
  • 一、科学基础的薄弱
  • 二、科学价值的埋没
  • 三、逻辑素养的贫乏
  • 四、文化求变的不足
  • 第四章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对逻辑方法的自觉意识
  • 第一节 严复引进西方逻辑方法的时代要求
  • 一、拯救民族危亡的需要
  • 二、弘扬科学精神的需要
  • 三、推进文化变革的需要
  • 四、实现社会转型的需要
  • 第二节 严复逻辑观念的目标指向
  • 一、为变革思维方式提供科学方法
  • 二、为文化革新寻求有效方略
  • 第三节 严复逻辑思想的主要特征
  • 一、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
  • 二、重视归纳的思维方法
  • 三、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
  • 四、西方逻辑观念的中国化阐释
  • 第四节 对严复逻辑思想的价值分析
  • 一、确立了逻辑方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二、促进近代哲学方法的变革
  • 三、推动文化观念的更新
  • 第五章 20 世纪前期中国文化重构对逻辑方法的超越
  • 第一节“五四”时期科学思潮的涌起
  • 一、科学精神的价值提升
  • 二、对科学方法的关注
  • 三、西方逻辑分析方法的传入
  • 第二节 对西方现代逻辑方法的回应与超越
  • 一、多元化的逻辑观
  • 二、金岳霖逻辑方法的跨界性特征
  • 三、冯友兰的逻辑旨趣
  • 第六章 对逻辑方法在文化革新中作用的审视
  • 第一节 逻辑方法的文化意蕴
  • 一、开阔民族文化视野
  • 二、革除传统文化陋习
  • 三、深化近代文化革新
  • 第二节 近代西方逻辑方法中国化的限度
  • 一、逻辑方法引进与传播的功利性
  • 二、归纳方法对变革传统思维的局限性
  • 三、逻辑分析方法的不彻底性
  • 结语
  • 一、中国近代文化革新何以重视逻辑方法
  • 二、逻辑方法在近代文化革新不同发展阶段的使命
  • 三、由逻辑方法在近代文化革新中的作用带来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变局”下中国近代文化的“觉醒”[J]. 中国文化研究 2020(03)
    • [2].张锡勤先生对中国近代文化革命的研究[J]. 知与行 2017(03)
    • [3].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对当代文化的历史意义探析[J]. 魅力中国 2010(10)
    • [4].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孙中山先生[J]. 大连干部学刊 2011(10)
    • [5].中国近代文化史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6].中国近代文化研究的新进展:第四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 史学史研究 2020(01)
    • [7].“中学西学之争”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读《中西体用之间》一书有感[J]. 考试周刊 2009(34)
    • [8].中国近代文化发展问题及其论争的学理辨识[J]. 凯里学院学报 2013(04)
    • [9].潮起江海百年新[J]. 中华儿女 2018(24)
    • [10].浅析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文化的特征[J]. 传承 2009(14)
    • [11].中国近代文化的丰硕果实——中国近代期刊[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09)
    • [12].从首都博物馆的四件近代藏品探讨中国近代文化的精神内涵[J].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3(00)
    • [13].论晚清风尚文化与中国近代文化产业:以符号消费为理论视角[J]. 符号与传媒 2019(01)
    • [14].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J]. 新课程学习(中) 2012(12)
    • [15].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16].论《湘江评论》在中国近代文化传播史上的地位[J]. 当代传播 2012(05)
    • [17].伍光建译著特色及其影响评述[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8].承传与交融——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J]. 新建筑 2009(06)
    • [19].论荆楚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动态 2017(01)
    • [20].晚清70年:新文化、新思想的孕育期[J]. 紫光阁 2012(04)
    • [21].中西文化差异之渊源[J]. 书城 2014(10)
    • [22].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J]. 沧桑 2009(02)
    • [23].以文艺砥砺民族奋斗精神——纪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0周年[J]. 共产党员(河北) 2019(03)
    • [24].评栾梅健主编《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文学现代化》丛书[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11)
    • [25].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论张元济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向[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6].新书推荐站[J]. 出版参考 2011(Z1)
    • [27].中国近代翻译中的知识与政治——以严复和林纾为例[J]. 济宁学院学报 2010(02)
    • [28].开启中国近代文化新风的闽都人[J]. 闽江学院学报 2013(03)
    • [29].从少年中国到中国少年:近代中国人少年观的形成与发展[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30].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趣事[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03)

    标签:;  ;  ;  ;  ;  

    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视域中的逻辑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