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工业化 ——以高阳纺织业发展为例

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工业化 ——以高阳纺织业发展为例

论文摘要

农村工业化是指为了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资源能充分发挥效能,使农民能尽快脱贫致富,在搞好农业的同时,由农民依靠自己力量,依托市场,依托农村集镇,发展农村现代工业,使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到农村总劳力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农村基本实现城镇化,农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城市水平的历史进程。农村工业化的顺利展开,成为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缓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农村工业化主要是依托原有的农村社区进行的,这种工业化的历史源远流长。19世纪70年代,陈启源便倡导了珠江三角洲的机器缫丝业,此后,农村工业化的浪潮不断地在中国农村大地上涌动。20世纪早期河北高阳的土布生产蔚为壮观,堪称早期农村工业化的典范。高阳纺织业自明末以来承袭至今,历经四百年沧桑,长盛不衰。尤其是在三次农村工业化高潮中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可以说,高阳纺织业的变迁历程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高阳纺织业及其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高阳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包括高阳县的概况,即高阳县的区位与交通状况,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状况,还有高阳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回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农村工业化高潮,即合作化和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后高阳纺织业的发展历程,这对于高阳县及高阳纺织历史即高阳纺织业的历史背景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和了解,以便对“高阳模式”及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对“高阳模式”进行重点分析,指出“就地转移劳动力”、“家庭经营”、“面向市场”的特色模式同其它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的不同之处,以凸显“高阳模式”农村工业化道路的与众不同,其中,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长期并存的二元模式,“兼业现象”的普遍化程度都彰显了高阳纺织业中存在的鲜明的本土特色;最后,指出农村工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推动城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比较了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三种典型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之后,指出选择工业化路径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政府引导之下启动工业化发展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从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及品牌优势到环境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措施的配套结合,有利于高阳纺织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高阳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 (一) 新中国成立前高阳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 1. 家庭生产的发展与区域纺织中心的建立
  • 2. 农村纺织业的衰落和复苏
  •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农村工业化高潮中的高阳纺织业
  • 1. 合作化和大跃进时期(1953—1960 年):家庭纺织生产的国有化
  • 2.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 年):高阳纺织业的衰落
  • 3. 改革开放后(1978 年至今):家庭生产的恢复和纺织中心的重建
  • 二、高阳纺织业的发展模式及特点
  • (一)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工业化模式——“高阳模式”
  • 1. 以“就地转移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 2. 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企业运营模式
  • 3. 以“面向市场”区域专业化为特色的市场运作模式
  • (二) “高阳模式”的特点
  • 1. 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长期并存的“二元模式”明显
  • 2. “兼业现象”普遍
  • 3. 产业特色突出
  • 三、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及其发展对策
  • (一) 农村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及其基本要求
  • 2. 农村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 (二) 农村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 1. 三种典型的农村工业化模式比较
  • 2. 路径选择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 3. 地方政府在路径选择中的角色定位
  • (三) 新农村建设视野中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对策
  • 1.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
  • 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营方式
  • 3. 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建立整体品牌优势
  • 4.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奋斗历程探析[J]. 知识文库 2020(02)
    • [2].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J]. 今日财富 2019(01)
    • [3].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实现与分析[J]. 商业故事 2015(29)
    • [4].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J]. 市场经济与价格 2013(12)
    • [5].浅析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35)
    • [6].工业化[J]. 山东文学 2011(05)
    • [7].关于中国“去工业化”问题的思考[J]. 中国市场 2020(32)
    • [8].浅论推进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法律保障[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08)
    • [9].以人为本 促进贵州新型工业化[J]. 传承 2013(14)
    • [10].城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及发展趋势研究——对重庆发展的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11].中国的工业化将决定世界的命运[J]. 绿叶 2011(01)
    • [12].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工业化[J].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05)
    • [13].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历史进程、现状评价与发展路径[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4].新型工业化研究综述——以贵州省为例[J]. 铜仁学院学报 2014(02)
    • [15].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J]. 当代经济 2014(06)
    • [16].中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双重跨越困境和应对[J]. 中国市场 2014(19)
    • [17].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家库专家[J]. 机电工程技术 2014(05)
    • [18].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关系研究[J]. 市场论坛 2014(08)
    • [19].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J]. 理论与当代 2013(03)
    • [20].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探析[J]. 学理论 2013(16)
    • [21].云南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问题探讨[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04)
    • [22].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路径探讨[J]. 社会科学家 2013(07)
    • [23].山东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进程研究[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3(10)
    • [24].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现状分析[J]. 中国国情国力 2012(03)
    • [25].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研究[J]. 商业时代 2012(13)
    • [26].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问题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2(14)
    • [27].基于“两个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评价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06)
    • [28].信息化与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J]. 中国软科学 2012(06)
    • [29].发达国家非工业化进程举证:一个文献述评[J]. 改革 2012(09)
    • [30].新型工业化究竟“新”在哪里[J]. 学习与实践 2012(12)

    标签:;  ;  ;  ;  

    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工业化 ——以高阳纺织业发展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