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控油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天赐湾,延安组,低幅度构造
控油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席建桢,刘玉军,孙连爽,张国栋[1](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天赐湾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油层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靖边油田延9油层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在对低幅度构造形态特征、规模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构造条件迭合的分析方法,对延9油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靖边油田延9的低幅度构造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受到秦岭构造带北西西向的挤压作用和桌子山—平凉区域的南北向挤压作用,不同岩性地层的差异压实作用是该层低幅度构造的重要控制因素。该地区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为低幅度构造,很大程度上低幅度构造发育区就是油气富集区,它是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石油二次运移的过程中,在浮力的作用下必然在构造幅度较高的部位发生聚集。且有构造幅度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的规律,构造相对高部位是油气富集最有利区域。(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曹琰,林峰,韩辉,陈世加,路俊刚[2](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天赐湾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油层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靖边油田延9油层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在对低幅度构造形态特征、规模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构造条件迭合的分析方法,对延9油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靖边油田延9的低幅度构造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受到秦岭构造带北西西向的挤压作用和桌子山—平凉区域的南北向挤压作用,不同岩性地层的差异压实作用是该层低幅度构造的重要控制因素。该地区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为低幅度构造,很大程度上低幅度构造发育区就是油气富集区,它是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石油二次运移的过程中,在浮力的作用下必然在构造幅度较高的部位发生聚集。且有构造幅度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的规律,构造相对高部位是油气富集最有利区域。(本文来源于《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7)论文集》期刊2017-09-21)
李岩[3](2017)在《扇叁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及其控油作用——以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叁段Ⅳ3~1厚油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扇叁角洲前缘厚层砂体内部复杂结构特征,明确其对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的控制作用,以储层构型分析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在构型级次识别和划分的基础上,对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叁段Ⅳ3砂层组扇叁角洲前缘构型及其控油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类夹层,即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泥质砂砾岩夹层;将核桃园组叁段Ⅳ3~1厚油层划分为7个5级构型单元;在5级构型单元等时地层格架内,根据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或河口坝)的定性、定量识别标准,确定出4级构型单元的规模、空间形态及平面展布规律;建立了基于4级构型的3类储层构型控油模式,其中纵向相变和横向相变控油模式下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中上部和非河道低渗相带内,构型单元内不稳定夹层控油模式下的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夹层下部。本次研究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7年03期)
严萌[4](2017)在《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带断层演化特征及控油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区域研究与重点解剖相结合的原则,对文安斜坡带断层从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机制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分析不同断层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地质意义。本文在构造层划分的基础上厘定断层系统,得到以反射层T5为界的上、下两套断层系统;分析断层分布特征及其组合样式,并根据断层分布具有密集成带的特点,对断陷控陷边界断层的生长特征与断陷洼槽结构进行分析,表明边界断层的生长差异以及洼槽结构特征的差异性控制着断层带宏观的展布特征;通过追踪研究区联合地震解释剖面,继而厘定不同断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断层带边界断层与基底先存断层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同时,由于研究区断层受北西向先存构造的影响,不同断层带内部断层的变形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利用生长指数剖面及构造平衡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对研究区活动断层进行厘定,得到研究区发育有六类活动断层:裂陷1期形成、后期演化消亡的断层,裂陷1期形成、裂陷2期继承性断层,裂陷1期、裂陷2期及后裂陷期持续活动的断层,裂陷2期新形成的、后裂陷期未活动断层,裂陷2期形成、后裂陷期继承活动的断层,后裂陷期形成的断层;通过对断层生长方式的分析可知,研究区断层带边界断层存在“不同步”分段生长的特征,进一步表明断层活动受控于基底先存断层且基底先存断层的影响较大。本文依据区域伸展方向与基底先存断层走向之间夹角的不同,将研究区划分为正交伸展变形区和斜交伸展张扭变形区,并在同一变形区内部划分有受北西向先存构造控制发育的次级变换构造带;在构造变形分区基础上划分了正交伸展型断层带、斜交伸展张扭型断层带以及变换构造型断层带。研究区油气主要富集在北西向变换构造附近的断层带内,正交伸展型断层带与变换构造型断层带的迭加部位具有有利的成藏条件:即同倾断层带主干断层扩展连接过程中的转换斜坡有利于油气沿斜坡侧向运移,反倾断层带主干断层扩展过程中形成的斜向背斜圈闭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张扭型断层带边界断层非同步生长过程中的局部变形以及边界断层的演化程度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程度。(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21)
刘宗堡,郭林源,付晓飞,张东,刘云燕[5](2017)在《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控油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露头区解剖、叁维地震解释、测井曲线识别、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松辽盆地杏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测井曲线综合响应的断层破碎带厚度预测模型,进而探讨断裂带结构特征对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和开采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裂带由断层核和破碎带两部分组成,其中断层核发育泥岩涂抹的分段生长结构,破碎带发育破碎、滑动和变形3种特征;断层垂向上在葡Ⅰ4小层发生分段,造成系统取心井钻遇3个断点,其中断点1发育砂岩变形带的断层端部破碎带,断点2发育泥岩涂抹的主断层核,断点3发育泥质角砾岩和方解石充填泥岩裂缝的次断层核;断层面两侧随着距断层核距离增加破碎带微构造密度和碳酸盐含量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周延豪[6](2016)在《南堡3区沙河街组断裂特征及控油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局部构造带和低级别断裂成为增储上产的重点研究对象。南堡3区位于南堡凹陷东南部,受复杂构造演化影响,内部发育大量断裂,断裂对油气成藏及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目前南堡3区的勘探层系已进入深层的沙河街组,断裂特征不清、缺乏研究严重影响着深部油气藏的认识,制约了目标区的开发。本文在人们对南堡凹陷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叁维地震的精细解释成果,综合利用地质资料、测井评价及生产开发资料等对南堡3区沙河街组断裂特征开展系统研究,总结归纳了断裂几何特征,定量解析了断裂活动演化,以数值模拟可视古今应力,最终深刻解剖断裂的控藏作用,将助于指导后续油气藏勘探及深化凹陷整体认识。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利用精细构造解释与对比查明区内主要发育大、中、小等叁类规模的断裂,走向为NE~EW,断裂密度由深至浅逐渐增大;平面上,断裂表现为平行式、斜交式等组合,剖面上,西部以反“y”字形、共轭“X”型等为主,东部以阶梯状组合为主。(2)通过地层厚度资料应用生长指数、古落差等分段定量评价沙河街时期断裂活动演化,指出以沙一期为界,研究区经历NW-SE与S-N向两期伸展变形,区域应力方向于顺时针偏转的同时伸展强度呈现由强到弱变化;平衡剖面恢复验证了此特征,亦表明南堡3区自沙河街时期历经“强—弱—强—弱—强”的周期性伸展演变。(3)基于活动演化解析,综合考虑多套地层及断裂,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再现南堡3区古今复杂构造应力场,详细剖析了沙河街组现今构造应力特征,从应力机制方面进行断裂扩展演化分析,明确了断裂性质及发育期次,指出逆时针旋扭力场造成了区域伸展方向的偏转。(4)通过连井剖面查明深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综合断裂活动及古今构造应力,从断裂控砂、断裂诱导裂缝、现今构造应力等角度建立深部油气运聚模式,指出油气在平面上的有利运聚趋势为四周向中间,垂向上油气在断裂及砂体的配合下由源岩向浅部输导,最终被区域盖层Ed_2封阻而成藏,西南部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6-01)
张晓斌,张凤博,王乐,曹延平,王聪娥[7](2015)在《陕北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及其控油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和岩心等资料,开展了长9油层组沉积相及其控油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长9发育有叁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油层大多分布在砂体较厚,砂地比值较大的地方,且大多数油层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范围内,可见,沉积相对油气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5年12期)
周维维[8](2015)在《渤海湾盆地断裂趋势带特征及控油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断裂趋势带(隐性断裂带)是指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弱变形(隐蔽性较强)构造带,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中期阶段的产物。由于缺乏明显的断裂面(带)和显着的位移而难以识别。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弱变形趋势带是沉积盆地盖层中客观存在的构造现象,并且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一般可以通过不同地质单元(次级断层、油藏、圈闭、相带、凹陷、岩体、潜山等)有规律排列等现象进行识别。沉积盆地断裂趋势带可以划分为基底断裂走滑型、基底差异升降型、基底(潜山)旋扭型和盖层滑动型等成因类型。本文在对沉积盆地断裂趋势带内涵及成因型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质单要素初步识别,地质、地球物理多因素综合判断,结合基底断裂解释最后共识别出35条断裂趋势带;这些断裂趋势带在平面上多表现为次级构造断续成带分布的特征,如雁列式小断层、侧列式小断层、一系列沉积扇体或油气圈闭等呈串珠或断续状沿固定方向展布,剖面上表现为半花状、弱花状或者类花状构造,具有基底断裂走滑(平行走滑、离散走滑、斜向滑移)、块体旋转等多种成因机制;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盖层断裂趋势带平面构造模式为弱变形-弱雁列式、中等变形-强雁列式、中强变形-断续带状、强变形-连续带状;剖面构造模式为叁层穿透型、下盖层发育型、盖层穿透型;平面组合模式有条带状、平行条带状、交叉状和网格状等。根据渤海湾盆地断裂趋势带成因及断裂带上次级断层发育特点,应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基底断裂走滑活动对盆地沉积盖层产生断层的过程,设计了基底断裂拉张走滑、区域走滑、变盖层厚度与变剪切强度等叁组实验。实验一得到了八面河、王家岗断裂趋势带的拉张角度,并提出了一种通过伴生断层与主断裂夹角反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方法;实验二研究了区域走滑与基底断裂拉张走滑过程中盖层裂缝发育的差异性,并证实了渤东断裂趋势带区域扭动而并非基底断裂活动的成因机制;实验叁揭示了由弱到强的变形过程中断裂趋势带演化各阶段次级断层的分布、次级断层密度、次级断层规模、拉分构造的定性定量变化,以及主断面形成前(隐性)后(显性)变形特征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恒定的粘土板厚度下,较高的剪切强度形成更宽的断裂趋势带,更大量的R'剪切,R剪切具有较大间距且数量减少;对于给定的剪切强度,随着粘土板厚度增加,断裂趋势带宽度增大,且R剪切的数量按比例减小;在实验基础上结合实例构造特征将断裂趋势带划分为(1)初期弱雁列式隐性期(诱导裂缝期);(2)早期强雁列式隐性期(局部破裂期);(3)中期断续连通雁列式(主破裂期);(4)中后期基本连通雁列式(主滑动期)等四个演化阶段,最后形成走滑断层。实验分析认为,R剪切长度受盖层厚度影响,与基底断裂走滑量有关,计算了各组实验中R剪切长度、基底断裂走滑量、张扭角度等参数用于多元回归分析。应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以基底走向滑动量/实验盖层厚度(D_(NBD))为自变量x_1、横向滑动量/实验盖层厚度为自变量x_2(x_2=x_1*tanα)、雁列缝长度/实验盖层厚度为因变量y,进行了多元二次函数拟合,根据八面河、王家岗地区古近系各时期实际地层厚度,实验估算的张扭角度,古近系各时期构造图所量取的R剪切长度,计算出了八面河、王家岗断裂趋势带各个时期的基底断裂走滑量,并对断裂趋势带构造活动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了断裂趋势带向走滑断层转变时的临界值D_(CV)(Critical value)。最后结合实例提出了渤海湾盆地断裂趋势带的4种圈闭分布模式:雁列状断块圈闭模式、带状断块圈闭模式、平行状复合圈闭模式、网格状复合圈闭模式,并根据渤海湾盆地歧口断裂趋势带南、中、北段断裂趋势带的变形强度建立了叁类油气垂向分布模式:(1)叁层聚集式油气分布模式:具有较好的圈闭、输导及动力条件,多层位分布“甜点”,垂向上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也可称为叁明治式垂向分布模式;(2)夹层聚集式油气分布模式:沟通新近系的油源断层不发育,新近系具有较好的封盖条件,油气具有向古近系富集的规律,也称为馅饼式垂向分布模式;(3)盖层聚集式油气分布模式:具有较好的烃源岩和储集层条件,且垂向上具有较好的输导性,油气主要向新近系富集,也称为披萨式垂向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断裂控藏物理模拟实验结合研究实例:建立了渤海湾盆地断裂趋势带不同演化阶段的四类成藏模式:R剪切单一通道运移-孤立聚集成藏模式、R剪切主通道运移-雁列串珠状聚集成藏模式、P剪切主通道运移-断续带状聚集成藏模式、全通道运移-连续带状聚成藏模式;断裂趋势带上串珠状油藏附近的空白段落、多走向断裂趋势带网格状交汇位置是有利目标区,该认识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新理论,并指出油气勘探新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12-01)
王新新,戴俊生,马洪坤[9](2015)在《金湖凹陷石港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控油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区域构造演化背景,描述了该凹陷石港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研究了其构造演化规律,定量计算了石港断裂带的断层活动性,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阶段。结果表明,金湖凹陷石港断裂带地区主要发育北东走向和近东西走向的2组断层。石港主断裂沿走向呈3段,即北段、中段、南段,北段主要为雁列式断层、负花状构造,南段以帚状断裂、阶梯状断裂为主。石港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阜宁期走滑伸展主断层活动阶段、戴南叁垛期强伸展走滑负花状构造发育阶段、新近纪第四纪构造稳定阶段。石港断裂带的油气藏主要受构造的控制,一系列次级断层与主干断层形成断鼻构造与复杂断块圈闭;戴南叁垛期断层活动性强,有利于聚集来自叁河次凹的油气,形成油气藏。结合断层封闭性及裂缝预测结果,认为石港断裂系的东侧断裂夹缝带、石港和桥河口地区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区。(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5年06期)
丁小辉[10](2015)在《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新生界构造演化与控油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二维、叁维地震剖面解剖,认为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在张扭与伸展断裂双重控制作用下经历了古新世-早始新世裂谷阶段,中始新世即强烈断陷期,晚渐新世-渐新世断陷向西洼迁移,早中新世岩浆岩侵入、凹陷定型期,中新世-第四纪裂后热沉降阶段。中央凸起主要形成于渐新世,并与产生的不整合面相对应,其成因是由岩浆岩上侵→泥底辟上拱→重力滑脱共同作用结果;而乌石北部凸起是由于间歇性岩浆喷发作用形成。凹陷断裂形成演化控制了油气形成、运聚和富集成藏,具有两组不同方向(北东东向与北北西向)断裂带控油及其东区鼻状构造内构造脊控油规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12期)
控油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靖边油田延9油层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在对低幅度构造形态特征、规模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构造条件迭合的分析方法,对延9油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靖边油田延9的低幅度构造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受到秦岭构造带北西西向的挤压作用和桌子山—平凉区域的南北向挤压作用,不同岩性地层的差异压实作用是该层低幅度构造的重要控制因素。该地区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为低幅度构造,很大程度上低幅度构造发育区就是油气富集区,它是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石油二次运移的过程中,在浮力的作用下必然在构造幅度较高的部位发生聚集。且有构造幅度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的规律,构造相对高部位是油气富集最有利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油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席建桢,刘玉军,孙连爽,张国栋.鄂尔多斯盆地天赐湾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油层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J].辽宁化工.2018
[2].曹琰,林峰,韩辉,陈世加,路俊刚.鄂尔多斯盆地天赐湾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油层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C].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7)论文集.2017
[3].李岩.扇叁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及其控油作用——以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叁段Ⅳ3~1厚油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7
[4].严萌.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带断层演化特征及控油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7
[5].刘宗堡,郭林源,付晓飞,张东,刘云燕.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控油作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周延豪.南堡3区沙河街组断裂特征及控油作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7].张晓斌,张凤博,王乐,曹延平,王聪娥.陕北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相及其控油作用[J].智富时代.2015
[8].周维维.渤海湾盆地断裂趋势带特征及控油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9].王新新,戴俊生,马洪坤.金湖凹陷石港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控油作用[J].断块油气田.2015
[10].丁小辉.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新生界构造演化与控油作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