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7年笔者有幸作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的委派去世界著名的岩画研究机构——意大利的卡莫诺史前中心,跟随著名岩画专家,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主席埃玛努埃尔·阿纳蒂(ANATIEMMANUEL)教授学习,在那段时间里感受颇多,很多有关的岩画的工作和事件一直刺激着我的神经,这些感触和所见所闻促使笔者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介绍给国内的同行,希望意大利梵尔卡莫妮卡的经验对他们的岩画研究有所帮助,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并且对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例如,岩画作为语言的问题。同时也针对意大利学者所论述的岩画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概念“岩画场”。当然这些新的概念和提法在本文中由于篇幅、研究时间、资料所限,还需要进一步在以后的工作中论证。在他们的田野实践中,笔者也在梵尔卡莫妮卡和来自意大利不同的研究机构学者做了为期一个月的拷贝,其中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很多看似简单的步骤,在实践过程中,总是非常复杂并且容易出错的。文章中,笔者结合自己的田野实践经验介绍了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田野作业的方法,例如,如何看待岩画所处环境的问题,如何清理岩石表面,岩画的记录方法(包括描摹、拍照、制作复制品、拷贝复制品、编号以及对岩画归类等)等在田野作业中要用到的一些方法,这些已经经过实践考验的方法对于岩画的田野作业是很有效的,也具有可操作性,对中国学者有现实的意义。当然,笔者在文章也提出由于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梵尔卡莫妮卡岩刻摸索出来的,其中的一些方法是具有局限性的,在田野实践中,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修改,或者运用适合当地实际的方法。同时,结合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学者五十年对岩画环境的描述,发现他们是不断提高的,对于这一点,笔者提出了在介绍岩画环境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解释岩画有一个铺垫的作用。岩画的断代问题一直是困扰学者的主要问题,由于岩画特殊性,致使很多考古学家不愿意对岩画产生的时间问题发表意见,他们也很少有专门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对岩画的态度就是考古的“遗余”,并不能引起重视。卡莫诺的研究人员,在阿纳蒂教授的主持下,提出了岩画的“地层断代法”,现在岩画学界通常叫做“叠压断代法”。他们针对岩石表面的叠压现象发现,这些岩画不是同时期的作品,因为某种原因,会出现岩画的重复创作,一些岩画总是覆盖以前部分或者几乎全部的作品。有些是因为这些岩画已经没有作用了,有些是为了使用类似“萨满”的做法,使以前的岩画作品不再发挥作用;抑或是因为这块岩石上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被大家所公认能够发挥超乎想象的功能,被“艺术家”所喜爱,作品就会不断在这样的地方重复出现,导致某些作品覆盖了其他的作品。从理论上来说,被覆盖的作品总是要早些,最清楚的能容易辨认的那些作品应当是离现在最近的。笔者对于意大利两系学者叠压断代的方法都进行了介绍,希望碰到类似问题的中国岩画得到很好的解决。史前研究中心对于岩画理论的探索也是同步进行的,他们最大的建树就是还原了卡莫尼人的历史,这些研究成果把岩画研究推到了更有意义的层面,同时给其他地区的研究者提供了某种新的思路,而且也告诉我们:岩画研究不是猎奇,不是探险,而是在“触摸”我们先人的生活。在研究梵尔卡莫妮卡岩刻的基础上,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的学者还对世界不同的地区进行了涉猎,积极参与世界岩画的研究工作,他们先后在亚洲、美洲、非洲进行考察,结合梵尔卡莫妮卡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乎岩画哲学的倾向,这些新的研究方向应当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需要我们也用全球的眼光,积极参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工作,把中国岩画研究提高到世界的层面,让学者能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来关注岩画。笔者在介绍意大利岩画有益经验的同时,没有一味对其加以赞扬,一路高歌,对于其中一些理论提出了修正,并对某些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阿纳蒂教授的“岩画语法”是其岩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岩画分为: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和心理文字三种形式,尽管岩画可能是文字的来源,或者说是“文字前的文字”,但是毕竟不是文字,所以对于这种提法,笔者做了修正,提出了岩画的语言观。笔者认为岩画作为符号,大多数是带有涵义,从特征来看,跟文字非常相似,可是它们还没有像文字一样,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它们所出现的那些常项总是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而导致表达不同的意义,更何况,这些所谓的常项,并不经常,也没有在整个岩画世界中达到共识,最多也只能说它们之间是相似的。这些岩画中所表达出来的意义,表现了岩画创作者已经具备了语言的意识,岩画是他们之间交流的介质,因此,表现在岩画作品中的图画、表意和心理的三种交流的方式,在这个层面上,就是岩画的语言观。本论文中的另外一个新的地方,是“岩画场”。意大利学者对岩画所处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视的,他们认为岩画的环境对于解释岩画密不可分。笔者结合中国特有的环境学——风水理论,同时参考了物理学和其他学科对“场”认识,针对岩画的环境提出了“岩画场”概念。当然,“岩画的语言观”和“岩画场”还需要在以后很长时间进一步研究。总之,笔者写作这篇论文的目的还是希望通过对梵尔卡莫妮卡岩画研究的介绍,给我们中国的学者提供某种启示,或者是一种参照。如果这篇小文即使能人们了解意大利的岩画中的一些做法,笔者将是不甚欣喜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阴山岩画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意义[J]. 传媒论坛 2020(01)
- [2].花山岩画图像三个意义层面探讨[J]. 艺术研究 2019(06)
- [3].景泰岩画文创设计探析[J]. 中国包装 2019(12)
- [4].新时期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发展研究——骆越文化研究系列之九[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5)
- [5].教育戏剧《岩画精灵》中体现的教育公平[J]. 福建茶叶 2019(12)
- [6].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及其当代价值[J]. 艺术研究 2020(01)
- [7].国内外岩画遗产保护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 百色学院学报 2019(06)
- [8].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2019年贺兰山岩画暨韩美林岩画艺术作品交流展[J]. 宁夏画报 2019(Z1)
- [9].舞蹈课堂教学融入花山岩画群体性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 中外企业家 2020(09)
- [10].关于乌兰察布草原类人面岩画的研究[J]. 收藏界 2019(05)
- [11].试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J]. 收藏界 2019(05)
- [12].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的难点与对策——以左江花山岩画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08)
- [13].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花山岩画文化探析[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14].活态神话让花山岩画“活”起来[J]. 戏剧之家 2020(13)
- [15].《花山岩画》书评[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16].阴山岩画中符号的历史意义与审美[J]. 教育现代化 2020(21)
- [17].中国东北地区岩画的艺术形象反映的文化内涵初探[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15)
- [18].浅谈阿塞拜疆共和国戈布斯坦岩画[J]. 闽台缘 2020(01)
- [19].浙江仙居西塘岩画[J]. 大众考古 2020(01)
- [20].花山岩画 绘制在临江崖壁的史诗[J]. 森林与人类 2020(06)
- [21].符号再现与记忆共建——仪式观下“花山岩画”传播浅析[J]. 传播与版权 2020(06)
- [22].青海玉树白龙沟塔岩画的图像学研究[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3].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岩画病害状况评估[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24].内蒙古赤峰市乌尔吉伦河流域索贝山脉岩画考察研究[J].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03)
- [25].草原岩画的现代解读与创作思考[J]. 大众文艺 2018(24)
- [26].西藏岩画研究回顾[J]. 中国藏学 2018(04)
- [27].北方草原岩画概述[J]. 内蒙古艺术 2018(03)
- [28].先秦少数民族岩画舞蹈形态与利用研究[J]. 艺术评鉴 2019(04)
- [29].中国北方岩画文化遗产研究现状及展望[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30].返回源初的生活场域——评倪培坚的岩画追求[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