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

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

论文摘要

胶州秧歌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与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胶州秧歌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作为青岛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胶州湾一带。胶州秧歌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蹈动作和“抬重落轻走飘”、“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它鲜明的律动与特殊的风韵,表现出了山东人豪爽朴实的性格,并将山东女子的柔媚、坚韧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正因此,胶州秧歌于50年代被纳入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成为北京舞蹈学院的民间舞必修课。可见,它在中国民间舞中的地位。本文以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为切入点,在对大量历史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历史学研究中基本的文献分析归纳法,田野实地调查记录等方法,对胶州秧歌“女性角色”在社会更替、历史变迁过程中其自身形态、文化属性、审美价值等方面,以及在专业院校民间舞课堂教学、舞台作品中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并针对如何在山东专业院校教学课堂中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不随波逐流,保有自己浓厚的表演风格和根文化特征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一次尝试性的探索与革新。笔者在新编胶州秧歌教材中,按其三种女性角色的动律特点、性格特征的区分,编排了六个传统训练组合,并对于道具、伴奏音乐的使用也尽量使其回归本土,让课堂呈现出一种原始的乡土语境,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了解到原生态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风格特征,加强学生对于风格性的准确把握,从而达到保护传承胶州秧歌的目的。笔者认为舞蹈艺术的本质虽在于创新,但我们应当先树立起一面墙,告诉学生,祖先是什么样子,知道根在哪里,在此之外留有发展的空间。原生态胶州秧歌艺术的根源在滋养着它的那片土地上,对其的发展、创作,不能够脱离母体,一旦与此相剥离,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命力。因而,在编创组合和作品时,无论是教师还是编导都要以严谨的态度,在深入学习、研究其历史文化之后,再加以合理化的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出既有胶州乡土特色又具有时代审美价值的经典教材和作品。

论文目录

  •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胶州秧歌的形成及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功能演变
  • 第一节 胶州秧歌的形成
  • 一、 胶州秧歌的历史溯源概述
  • 二、 胶州秧歌的文化属性
  • 第二节 胶州秧歌在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功能演变概述
  • 一、 胶州秧歌在建国前的社会功能演变
  • 二、 胶州秧歌在建国后的社会功能演变
  • 第二章 胶州秧歌中“女性”角色在教学中的发展脉络
  • 第一节 胶州秧歌“女性角色”在专业院校教学组合中的发展
  • 一、 课堂组合的编排特点及训练价值的发展
  • 第二节 胶州秧歌“女性角色”在专业院校教学作品中的发展概述(以《扇妞》、《一片绿叶》、《红珊瑚》为例)
  • 一、 以《扇妞》为代表的 90 年代初期作品发展趋势
  • 二、 以《一片绿叶》为代表的 20 世纪初期作品发展趋势
  • 三、 以《红珊瑚》为代表的现阶段作品发展趋势
  • 第三章 胶州秧歌的教学现状分析及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
  • 第一节 胶州秧歌在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 一、 从 2001 版教材看胶州秧歌的教学现状
  • 二、 从 2010 版教材看现阶段胶州秧歌的发展走向
  • 第二节 胶州秧歌在教学中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
  • 一、 加强学生理论学习
  • 二、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认识
  • 第四章 胶州秧歌的创新与发展
  • 第一节 教学组合中的创新与发展
  • 一、 先进入“传统化”的训练阶段
  • 二、 再进入“现代化”的训练阶段
  • 第二节 教学作品中的创新与发展思路
  • 一、 胶州茂腔剧团传统胶州秧歌剧目《喜洋洋》的学习和借鉴
  • 二、 引导学生编创胶州秧歌民间舞作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胶州秧歌吹打乐的保护与传承[J]. 艺海 2019(12)
    • [2].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J]. 当代音乐 2020(01)
    • [3].浅谈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J]. 大众文艺 2019(06)
    • [4].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体态特征探究[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5].从地域文化看胶州秧歌的动态风貌[J]. 北方音乐 2019(09)
    • [6].扭起秧歌,留住记忆[J]. 走向世界 2018(10)
    • [7].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J]. 艺术评鉴 2018(19)
    • [8].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表达——胶州秧歌《拧巴·拧吧》创作札记[J]. 齐鲁艺苑 2016(06)
    • [9].论胶州秧歌中扇舞技能表现上的艺术特征[J]. 大众文艺 2015(23)
    • [10].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之我见[J]. 人文天下 2015(10)
    • [11].胶州秧歌的实践运用与创作[J]. 人文天下 2015(18)
    • [12].胶州秧歌当代价值与体现[J]. 舞蹈 2013(05)
    • [13].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及特征[J]. 黄河之声 2015(03)
    • [14].浅析胶州秧歌的审美特征[J]. 中国文艺家 2020(04)
    • [15].论胶州秧歌的舞台形态表演特征[J]. 中国文艺家 2019(04)
    • [16].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及传承创新[J]. 牡丹 2019(24)
    • [17].浅析胶州秧歌中的“拧”[J]. 东方藏品 2017(02)
    • [18].浅析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与文化内涵[J]. 北极光 2018(06)
    • [19].民间舞蹈胶州秧歌的变化与发展[J]. 艺术品鉴 2017(06)
    • [20].胶州秧歌扭进新时代[J]. 青岛画报 2018(10)
    • [21].“丑角”表演在赣南采茶与胶州秧歌中的作用[J]. 艺术品鉴 2017(01)
    • [22].浅谈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J]. 大家 2012(08)
    • [23].论山东胶州秧歌的生存环境及基本构成[J]. 作家 2012(24)
    • [24].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及健身价值探析[J]. 芒种 2013(17)
    • [25].从风格特征看胶州秧歌的发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01)
    • [26].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特色课程胶州秧歌为例[J]. 北方音乐 2019(08)
    • [27].山东胶州秧歌的早期形态及发展[J]. 美与时代(下) 2012(06)
    • [28].胶州秧歌课堂教学的新尝试[J]. 艺术教育 2012(09)
    • [29].论胶州秧歌造型律动的审美变迁[J]. 湘潮(下半月) 2010(11)
    • [30].高中音乐与舞蹈之胶州秧歌[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28)

    标签:;  ;  ;  ;  ;  

    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