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的传播

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的传播

论文摘要

川渝地区(指四川省、重庆市所属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重点区域。近些年来,地震、泥石流、洪水、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引起了国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自然灾害发生后,大众媒体应准确、及时地传播灾害科技信息,增强社会公众科学应对灾变的意识,提升科学防灾减灾的能力,防止封建迷信和谣传的滋生和蔓延,稳定受灾地区社会人心。因此,开展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传播的研究十分迫切。从实际情况来看,自然灾害中媒体传播的科技信息往往分布零散;在抗灾救灾信息中,科技信息总量偏少;且常偏重于与农业生产抗灾相关的信息。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有关科技信息可按自然灾害类型、受众需求以及科技信息源分类。川渝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本地媒体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优势,是科技信息发布的主要力量,外地媒体对重要灾害有关信息的传播是一种有力补充。就传播技巧而言,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的传播,可借助都市类媒体及报道方法来拓宽受众面;合理设置议程,引导受众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在川渝自然灾害相关科技报道中,科技信息采集重点应集中在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并可普及大众科技知识的科技信息上。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媒体获取灾害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专业研究机构或院校、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科技期刊和专业网站三大类。然而在媒体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媒体的地位、性质以及相关机构的设置将成为影响媒体进行科技信息采集的重要因素。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采集和传播的局限,可从三个层面分析。宏观方面,由于我国新闻报道“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心理、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社会因素以及政策法律的规定,有时缺乏第一线的全面真实信息;中观层面,媒体科技传播能力不强、媒体本身重视程度不够是主要影响因素;微观层面,记者和受众的科学文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科技信息表现的方式以及科技信息传播效果。通过对川渝地区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传播的研究,探索在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传播的新路径,对提高灾害中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增强公民科学素养和科学防灾减灾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现实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第2章 川渝自然灾害特点及相关科技信息分类
  • 2.1 川渝地区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
  • 2.1.1 自然灾害的定义
  • 2.1.2 川渝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
  • 2.2 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的分类
  • 2.2.1 按受众需求过程划分
  • 2.2.2 按自然灾害类型划分
  • 2.2.3 按科技信息源划分
  • 2.3 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的特征
  • 2.3.1 分散性
  • 2.3.2 偏重服务农业
  • 2.3.3 科技信息总量较少
  • 第3章 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的分布与采集
  • 3.1 科技信息的分布
  • 3.1.1 专业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
  • 3.1.2 行政管理部门与主管负责人
  • 3.1.3 科技期刊与专业网站
  • 3.2 灾害科技信息的采集重点
  • 3.2.1 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科技信息
  • 3.2.2 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信息
  • 3.2.3 面向大众的科技知识信息
  • 3.3 灾害科技信息采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采集科技信息权限与媒体性质的问题
  • 3.3.2 科技信息采集与机构设置的问题
  • 3.3.3 自然环境对科技信息采集的影响
  • 第4章 媒体科技信息传播的特点、方式和技巧
  • 4.1 传播特点
  • 4.1.1 本地媒体重整体,外地媒体重个体
  • 4.1.2 科技类媒体少而深,非科技类媒体快而杂
  • 4.2 传播方式
  • 4.2.1 深度解析的报纸传播
  • 4.2.2 形象生动的电广传播
  • 4.2.3 迅捷互动的网络传播
  • 4.3 传播技巧
  • 4.3.1 灾害中科技信息传播的“议程设置”
  • 4.3.2 科技信息表达“平民化”
  • 4.3.3 因地制宜选择优势媒介传播
  • 第5章 媒体科技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 5.1 宏观层面
  • 5.1.1 社会原因
  • 5.1.2 政策法律
  • 5.2 中观层面——媒体科技传播能力
  • 5.3 微观层面
  • 5.3.1 记者科学素养
  • 5.3.2 公众科学素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新闻作品目录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与新闻实践活动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带一路”下川渝地区印尼语人才培养研究[J]. 亚非研究 2018(02)
    • [2].川渝地区几种六朝建康风格瓦当的类型与年代[J]. 成都考古研究 2016(00)
    • [3].川渝地区枇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 中国果业信息 2020(02)
    • [4].川渝地区传统建筑嵌瓷工艺初探[J]. 长江文明 2014(03)
    • [5].论川渝地区坝坝休闲体育[J]. 体育文化导刊 2011(02)
    • [6].川渝地区老年大学协作会在自贡召开[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1(12)
    • [7].川渝地区明清家具装饰的沥粉贴金工艺研究[J]. 包装工程 2010(14)
    • [8].川渝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J]. 重庆行政 2020(01)
    • [9].川渝地区钻井在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现状研究与应用[J]. 中国石油石化 2017(03)
    • [10].川渝地区天然气管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3)
    • [11].2006年盛夏川渝地区高温干旱气候形成的物理机制研究[J]. 气象 2010(05)
    • [12].川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J]. 环境科学 2009(09)
    • [13].川渝地区汉晋墓出土“抚耳俑”考辨[J]. 南方民族考古 2017(02)
    • [14].刍议川渝地区传统建筑中的“板凳挑”结构[J]. 长江文明 2013(02)
    • [15].论专卖时期抗战大后方的食糖走私——以川渝地区为例的考察[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6(06)
    • [16].川渝地区PCV-2的PCR检测及其ORF2基因部分序列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23)
    • [17].川渝地区天然气开采引发灾害风险的致灾机理探讨[J]. 管理科学文摘 2008(03)
    • [18].川渝地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28)
    • [19].川渝地区制造业分工演进及其对效率的影响研究[J]. 经济论坛 2015(01)
    • [20].川渝地区天然气生产井站强弱电橇装一体化方案的研究与设计[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05)
    • [21].川渝地区陕西会馆建筑初探[J]. 美与时代(中) 2012(06)
    • [22].川渝地区车用LNG市场前景与发展策略分析[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1(04)
    • [23].浅析川渝地区钻井监督难点及其对策[J].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9(09)
    • [24].川渝地区页岩气开发风险识别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6(22)
    • [25].论川渝地区天然气产输销一体化的地位与作用——以联网营销为分析视角[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04)
    • [26].川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共享机制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 2012(06)
    • [27].川渝高含硫气田钻完井主要难点及对策探讨[J]. 钻采工艺 2008(01)
    • [28].川渝经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证分析[J]. 西南金融 2009(09)
    • [29].川渝地区硫磺回收工艺应用现状与改进措施[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30].川渝地区空中水资源分布及水汽输送特征[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02)

    标签:;  ;  ;  ;  ;  

    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媒体科技信息的传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