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中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视域中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

主体间性作为一种崭新的哲学范式,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多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将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关照和回应。主体间性改变了主体性在处理人与人、人与外在世界关系上的“主→客”二分模式,改造了主体中心论的狭隘与偏执,引入了平等、对话、交往、理解等新理念,主张个体与外在自然,特别是与他者、与生活世界之间应构建一种“主一主”的关系模式。本文将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模式的转变,在教育实践中有效释放和激发多元主体的主体意识、主动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章首先通过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的界定,阐明发展脉络,厘清主体间性和主体性的关系,明晰了概念之间的异同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为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间性做了理论铺垫。文章同时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指出了在主体性观念影响下,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凸显了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间性的现实基础和紧迫性。文章进而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进行了分析,从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着手展开,为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间性提供了具体支撑。文章最后阐述了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出了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路径,即由“独白”走向“对话”,从脱离“生活世界”到回归现实生活,并构建出两种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模式,即大学生自育模式、融洽的师生交往模式,同时为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即完善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形成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形成了主体间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完整的体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0.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的意义
  • 0.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
  • 第一章 主体间性理论概述
  • 1.1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概念界定
  • 1.2 主体间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分析
  • 1.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二章 当前我国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分析
  • 2.1 当前我国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2.1.1 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高等学校的主体意识不强
  •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 2.1.3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被"窄化"的现象
  • 2.2 当前我国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
  • 2.2.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融合
  • 2.2.3 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 2.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于单一
  • 2.3 影响当前我国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 2.3.1 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
  • 2.3.2 教育内容、方法方面的因素
  • 2.3.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方面的因素
  • 2.3.4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
  • 2.3.5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面的因素
  •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分析
  • 3.1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间性的必要性
  • 3.1.1 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 3.1.2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3.1.3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 3.1.4 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 3.1.5 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品质的要求
  • 3.2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间性的现实性
  • 3.2.1 有助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体
  • 3.2.2 有助于培育具有主体间性品格的人
  • 3.2.3 有助于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主体的作用
  • 3.3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间性的可行性
  • 第四章 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 4.1 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路径
  • 4.1.1 由"独白"走向"对话"
  • 4.1.2 从脱离"生活世界"到回归现实生活
  • 4.2 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建
  • 4.2.1 构建大学生自育模式
  • 4.2.2 构建融洽的师生交往模式
  • 4.3 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保障
  • 4.3.1 完善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
  • 4.3.2 形成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 4.3.3 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化间性理论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2)
    • [2].叙事医学五特征[J]. 叙事医学 2019(05)
    • [3].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话语体系现状与对策[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9(06)
    • [4].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的交叉研究述评[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02)
    • [5].混合式教学:主体间性的实现路径[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3)
    • [6].主体间性与公民主体间性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06)
    • [7].新媒体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力”及其路径选择[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20(09)
    • [8].文化间性产生的哲学前提研究[J]. 安顺学院学报 2020(05)
    • [9].略论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间性思维[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20)
    • [10].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及其“大数据”技术依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1].儿童生命间性:基于依赖性解释的生命教育考察[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11)
    • [12].主体间性视域下政治课的得与失[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25)
    • [13].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间性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4].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评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
    • [15].从主体间性原则看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04)
    • [16].超越主体间性:道家哲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15)
    • [17].关于主体间性的社区数字化建设有效途径分析[J]. 商 2015(41)
    • [18].论翻译伦理与间性理论之间的关系[J]. 海外英语 2015(20)
    • [19].数字艺术诸“间性”特征初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02)
    • [20].从实体到间性:一种形而上学思维的范式转换[J]. 哲学研究 2013(03)
    • [21].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微[J]. 教学与管理 2015(09)
    • [22].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主体间性探微[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3].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 教育导刊 2015(05)
    • [24].话语分析与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 2015(03)
    • [25].贵州黑山羊无角群体间性不育观察与处理[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16)
    • [26].间性[J]. 大观 2020(08)
    • [27].间性论[J]. 东方丛刊 2019(02)
    • [28].发挥师生主体间性,提升历史学科思维[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0(16)
    • [29].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初探[J]. 江西教育 2016(30)
    • [30].论后现代“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文教资料 2017(15)

    标签:;  ;  ;  

    主体间性视域中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