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煤粉O2/CO2燃烧及NOx异相还原机理

超细煤粉O2/CO2燃烧及NOx异相还原机理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人类正面临着三大环境问题的困扰: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后二者均已爆发过严重的环境危机,如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酸雨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和南极臭氧层空洞,因此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至今已发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控制和减排技术与措施。但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燃烧过程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近年来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控制CO2排放的技术应运而生。其中O2/CO2燃烧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且性价比较高的综合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新型洁净燃烧技术。本文提出的超细煤粉O2/CO2燃烧技术将超细煤粉应用于传统的O2/CO2燃烧技术,试图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以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进一步发展成为既拥有良好的燃烧性质,又具有较好的污染物排放性能的煤粉燃烧新技术,研究成果可为新一轮的高效低污染燃烧设备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污染物协同脱除的新兴技术。本论文主要采用热显微镜、热天平、固定床试验台和携带流综合燃烧试验台,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对超细煤粉/焦表面性质和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热解和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特性以及NO异相还原机理等关键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研究。机械力化学效应在无机物制备领域不仅是一个研究热点,而且已得到应用;但在煤研究领域却鲜有研究或报道。本文第一章对超细煤粉粉磨过程中机械力化学效应进行了研究,利用XPS对超细煤粉表面的元素种类和碳、氮、氧和硫元素存在形态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得到了它们随粒径变化的规律,可为粉碎理论和超细煤粉表面化学特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机械力化学作用对不同元素作用的程度不同。热解过程是煤转化过程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对煤的利用过程如燃烧、气化、液化等的理解。为此在固定床试验台上进行了超细煤粉CO2气氛中的热解试验,研究了煤种、煤粉粒度和温度对超细煤粉在高浓度CO2下的热解气体成分的影响,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成机理。结果显示煤中氮主要以NH3、HCN和N2O形式析出,N2O的生成与NO的存在以及CO2气氛有较大关系;热解气氛、温度和粒径对于CO析出的影响都较大。了解燃烧特性是燃料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别在热显微镜和高温热天平中研究了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的着火和燃烧特性。在改装的热显微镜系统中观察和分析了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着火形态和火焰特征,揭示了气氛、煤粉粒径、氧气流量和氧气浓度等参数对着火的影响规律。试验发现在所设定的条件下,煤柱在N2/O2中比在CO2/O2中更容易着火,火焰更明显。煤粉粒径会影响着火方式;实验条件下,平均粒径为33.68μm的煤粉是均相着火方式,而平均粒径低于20μm的煤粉都是非均相着火。在热重试验中,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煤粉粒径、升温速率、气氛和氧气含量等因素对细化和超细化煤粉在O2/CO2气氛中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气浓度对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的燃烧性能影响最大;煤粉平均粒径越小,煤粉的燃烧性能也越好;升温速率的增大在氧气浓度较高时对于煤粉燃烧性能的提升作用较明显。为进一步了解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燃烧的特点和污染物的析出特性,设计、建成了一个能够较好地模拟燃烧过程的携带流综合燃烧试验台。通过试验得出了煤粉粒度、炉膛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循环NOx以及气氛等因素对CO2、CO气体和NOx排放的影响规律,对它们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过氧系数、煤粉粒径、温度和循环NO浓度等4个因素对5种烟气成分(CO2,CO,N2O,NO和NO)和氮转化率的关联度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循环NO浓度只对NO2影响较明显,铁法烟煤的其他三种对各种母因素的影响都比较明显,而内蒙古煤稍有不同,过氧系数和温度对CO2、NO和氮转化率的影响比较明显而粒径对CO2、CO和氮转化率影响比较明显。超细煤粉在高浓度CO2气氛中热解过程中煤粉/焦表面氮官能团的变化对于理解煤粉在O2/CO2气氛中热解、燃烧时氮元素的转化过程有重要参考作用,也可为后续的量子化学模拟提供参考。本文在固定床试验台上在高浓度CO2气体中制取了不同温度下的煤焦,并对它们进行了XPS测试,得到了NO在高浓度CO2气氛下与煤焦异相反应的重要信息。基于试验结果,以密度泛函理论和有机反应理论为基础,本文从微观角度对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NO异相还原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气化/燃烧过程的简化煤焦模型,计算了小分子在超细煤焦表面吸附和NO在气化煤焦表面吸附的热力学、结构参数和吸附选择性,发现气体分子在煤焦表面倾向于以分子整体或部分在两个活性点之间侧向平行方式吸附;未气化煤焦表面有利于NO的吸附而气化煤焦表面相对不利。以反应热和布居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异相还原反应通道的各个反应步骤,最后确定出可能的NO异相还原的反应机理,可为煤粉在O2/CO2气氛中燃烧过程中NOx转化机理提供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1.1 温室效应及危害
  • 2/CO2 燃烧技术'>1.1.2 超细煤粉O2/CO2燃烧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CO2 燃烧技术'>1.2.1 O2/CO2燃烧技术
  • 1.2.2 超细煤粉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煤粉超细化粉碎过程中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 2.1 机械力化学基本概念
  • 2.2 机械力化学机理
  • 2.3 固体物质粉磨过程中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 2.4 超细煤粉表面XPS 试验
  • 2.4.1 XPS 基本原理
  • 2.4.2 XPS 试验
  • 2.4.3 试验样品
  • 2.5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5.1 表面元素的含量分析
  • 2.5.2 表面元素形态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气氛中热解气体释放规律'>第三章 超细煤粉在CO2气氛中热解气体释放规律
  • 3.1 煤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 3.2 煤热解气主要组分
  • 3.3 试验部分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温度的影响
  • 3.4.2 粒径的影响
  • 3.4.3 气氛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CO2气氛中着火和燃烧特性'>第四章 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着火和燃烧特性
  • 4.1 引言
  • 4.2 着火试验设备及试验说明
  • 4.2.1 照明光源系统
  • 4.2.2 加热系统图
  • 4.2.3 观察摄影系统
  • 4.3 燃烧试验设备及说明
  • 4.4 着火特性结果与讨论
  • 4.4.1 试验过程中煤样的变化
  • 4.4.2 着火特征点的确定
  • 4.4.3 气氛的影响
  • 4.4.4 煤粉粒径的影响
  • 4.4.5 氧气流量的影响
  • 4.4.6 相同氧气流量下氧气浓度的影响
  • 4.4.7 相同总流量下氧气浓度的影响
  • 4.5 燃烧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1 氧气浓度的影响
  • 4.5.2 升温速率的影响
  • 4.5.3 平均粒径的影响
  • 4.6 各因素对综合燃烧指数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CO2气氛中燃烧NOx 释放规律'>第五章 超细煤粉在O2/CO2气氛中燃烧NOx 释放规律
  • 5.1 引言
  • 5.2 实验系统及装置
  • 5.2.1 试验系统
  • 5.2.2 沉降炉及温控系统
  • 5.2.3 微量给粉装置
  • 5.2.4 配气系统
  • 5.2.5 样品收集与烟气分析系统
  • 5.3 试验工况及试验过程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1 温度的影响
  • 5.4.2 过氧系数的影响
  • 5.4.3 气氛的影响
  • 5.4.4 粒径的影响
  • 5.4.5 循环NO 的影响
  • 2/CO2 气氛中燃烧时NOx 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5.4.6 超细煤粉在O2/CO2 气氛中燃烧时NOx 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CO2燃烧过程的NOx 异相还原机理'>第六章 超细煤粉O2/CO2燃烧过程的NOx 异相还原机理
  • 6.1 密度泛函基本理论
  • 6.1.1 Thomas-Fermi 模型
  • 6.1.2 Hohenberg-Kohn 定理
  • 6.1.3 Kohn-Sham 方程及求解方法
  • 6.1.4 交换能和相关能校正
  • 6.2 超细煤粉热解过程中表面氮官能团的变化
  • 6.3 量子化学计算与分析方法
  • 6.3.1 计算硬件和软件
  • 6.3.2 计算方法与参数选择
  • 6.3.3 分析方法
  • 6.4 煤焦表面小分子吸附研究
  • 6.5 煤焦气化过程对NO 分子吸附的影响
  • 6.5.1 含氧气体与煤焦的气化过程
  • 6.5.2 气化过程对于NO 吸附的影响
  • 2/CO2 气氛中煤粉燃烧NO 异相还原机理'>6.6 O2/CO2 气氛中煤粉燃烧NO 异相还原机理
  • 6.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今后工作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今后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减小入窑煤粉量波动的技术改造[J].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20(02)
    • [2].煤粉深位火灾灭火剂及其水平蔓延规律[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20(01)
    • [3].浅析提升煤粉系统安全管理对策[J]. 山东化工 2019(19)
    • [4].微细煤粉的制备及综合利用[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8(07)
    • [5].煤粉灰煅烧除炭增白的研究[J]. 纸和造纸 2015(08)
    • [6].煤粉泄漏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J]. 中国高新科技 2020(12)
    • [7].煤层气井产出液煤粉含量监测[J]. 石油钻采工艺 2016(06)
    • [8].褐煤粉煤灰制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可行性研究[J]. 化工管理 2017(23)
    • [9].转炉渣对煤粉导热系数的影响研究[J]. 冶金能源 2020(02)
    • [10].煤层气井井筒煤粉运移规律研究[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20(03)
    • [11].一次风量对煤粉分离器分离特性影响的研究[J].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7(04)
    • [12].煤粉输送阀门设计的建议[J]. 仪器仪表用户 2017(10)
    • [13].失效煤粉的估算[J]. 铸造技术 2008(09)
    • [14].煤层气开发适度携煤粉理论[J]. 煤炭技术 2016(11)
    • [15].高压煤粉混合及发电装置的设计[J]. 机械 2015(04)
    • [16].球形密闭容器中煤粉爆炸特性参数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4(01)
    • [17].原生煤粉粒度特性的研究[J]. 中州煤炭 2009(05)
    • [18].双膛窑煤粉分配的理论分析[J]. 耐火与石灰 2018(02)
    • [19].煤粉悬浮剂的作用机理及性能[J]. 中国煤层气 2011(01)
    • [20].煤粉输送管道的工艺配置对转子秤的影响[J]. 水泥技术 2009(01)
    • [21].基于煤粉流速测量的燃烧控制系统分析和优化设计[J]. 中国电力 2016(01)
    • [22].Shell炉煤粉锁斗充压程序改进[J]. 山西化工 2010(06)
    • [23].高炉瓦斯灰中未燃煤粉和焦炭比例的研究与实践[J]. 炼铁技术通讯 2009(01)
    • [24].改善仓内煤粉流动行为的技术措施[J]. 煤质技术 2019(04)
    • [25].煤粉泄漏事故主动防护技术分析[J]. 现代职业安全 2016(11)
    • [26].发展煤粉工业锅炉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 工业锅炉 2012(01)
    • [27].天津仕名煤粉秤在北水运转正常[J]. 水泥技术 2011(02)
    • [28].新型煤粉流量调节阀性能研究[J]. 自动化仪表 2009(06)
    • [29].煤层气排采中煤粉产出的影响因素[J]. 石化技术 2019(01)
    • [30].煤粉在水平管道输送过程中的数值模拟[J]. 机械工程师 2018(05)

    标签:;  ;  ;  ;  ;  ;  

    超细煤粉O2/CO2燃烧及NOx异相还原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