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

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集合量词进行系统性和个别性研究。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汉语的量词研究,一方面可以验证、补充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上篇,本文对集合量词研究方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综述,对范畴化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对集合量词的地位和概貌进行了整体性考察,对集合量词的语法属性进行了描写和解释。根据对立性原则,我们对集合量词在量词系统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根据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我们提出了确定集合量词的标准,对集合量词的定义、性质、范围、类别做了概括和界定。根据典型性原则,我们区分了典型集合量词和非典型集合量词。关于集合量词的语法属性,我们分别就集合量词的组合情况与重叠情况进行了描写分析,并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做出解释。在下篇,本文对系列相关集合量词、成对相近集合量词、单一集合量词进行了个别性研究。这是关于典型集合量词的个别性研究。系列相关集合量词包括双数量词、“行”状量词和“叠”状量词。每一类量词在某一视角和标准下自成体系,但它们内部又存在着各种层面的差异。本文分别对这些差异进行了刻画,并就它们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做出分析。成对相近集合量词包括“批”和“群”、“组”和“套”、“丛”和“簇”、“束”和“捆”。每一组两个量词之间都存在着基本语义的差别,也存在着引申语义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往往成为它们对名词选择的认知语义基础。单一集合量词的个别性研究主要着眼于范畴化视角。本文分别对“副、串、堆、把、包、束”的范畴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这一部分是范畴化分析的典型实例。本文创新点包括以下一些。首先,对新语言事实的描写和挖掘。本文充分描写、挖掘了大量的有关集合量词的语言事实,分别就集合量词的语法属性和语义属性进行了分析,在事实的基础上发现了集合量词的一些语法和语义规律。其次,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运用和验证。本文把语义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语义的基础上对集合量词的方方面面展开了分析,特别是运用了范畴化理论对一些具体的集合量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共时平面的语义联系,并适当辅以历时语言事实和类型学的证据加以证实。再次,对量词研究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本文紧紧抓住语义和认知探索建立量词研究模式,并初步建立了几种集合量词研究的模式。比如以“分布描写、认知解释”为原则,确立了集合量词系统性的研究模式。在个别性研究方面,本文分别运用了对比研究和范畴研究的方法,确立了种种个别性研究的模式。最后,对语言应用的促进和推动。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和推动集合量词实际应用,如可以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帮助,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有助于词典编纂,等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集合量词的系统性研究
  • 第一章 集合量词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 第一节 集合量词研究的方法论嬗变
  • 第二节 集合量词研究的范畴化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集合量词的地位和概貌
  • 第一节 集合量词在量词系统中的地位
  • 第二节 集合量词的性质、范围和类别
  • 第三节 集合量词的典型性问题考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合量词的组合和重叠
  • 第一节 “数词+集合量词”的组合研究
  • 第二节 “数词+形容词+集合量词”的组合研究
  • 第三节 “成+集合量词”的组合研究
  • 第四节 集合量词重叠的认知分析
  • 本章小结
  • 下篇——集合量词的个别性研究
  • 第四章 系列相关集合量词的差异研究
  • 第一节 双数量词的性质差异
  • 第二节 “行”状量词的排列差异
  • 第三节 “叠”状量词的过程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对相近集合量词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批”和“群”——有序和无序
  • 第二节 “组”和“套”——组合和配套
  • 第三节 “丛”和“簇”——高大和矮小
  • 第四节 “束”和“捆”——细长和粗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单一集合量词的范畴化研究
  • 第一节 “副”——以相配义为基础
  • 第二节 “串”——以连贯义为基础
  • 第三节 “堆”——以堆积义为基础
  • 第四节 “把”——以抓持义为基础
  • 第五节 “包”——以包裹义为基础
  • 第六节 “束”——以束缚义为基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