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冻区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与结构性损坏关系研究

季冻区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与结构性损坏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水泥路面是公路路面的主要铺装形式之一,具有承载能力强、稳定耐久、夜间视线好、环保,无车辙、推移或拥包病害等优点,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修筑稳定耐久、功能良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对于发挥我国水泥资源供应充足的优势,保障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在黑龙江省以季冻区为主的高纬度、低海拔环境条件下,水泥路面较早地出现了横向及纵向开裂、断角、错台等病害,同时平整度、舒适性衰减严重,正常使用时间普遍不足设计基准期的50%。路面结构性病害长期存在,不仅给维修养护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严重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已成为制约公路水泥路面发展应用的技术难点。提高缩缝传荷体系的传荷能力,是维持路面板块之间荷载传递、提高路面承载力、减少结构性损坏,以及改善基层与面层板的受力状态、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技术途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对接缝传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国内在相关研究和应用方面却一直滞后。为此,本文在分析比较国内外“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路面结构性病害的调查总结和试验观测,针对黑龙江省公路水泥路面结构性裂缝的具体表现形态,利用有接缝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和迈因纳(Miner)线性累计损伤理论,研究缩缝传荷对水泥路面结构性损坏的影响方式,并探讨优化缩缝传力杆传荷体系。通过分析不同方法所考虑的水泥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国内外现行水泥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中对路面接缝因素处理方式的不同之处,指出我国现行结构设计方法中对水泥路面横向缩缝传荷因素的考虑仅限于路面应力验算时的临界荷位的确定,但是该临界荷位所控制的疲劳裂缝和普遍存在的纵向裂缝有明显的不同。研究表明,在水泥路面的结构性损坏中,横向裂缝和纵向开裂是出现较早、普遍存在、所占比重最大的两种主要损坏形式,破碎板亦是由该两种裂缝发展而成。如果计入与之有关的破碎板和路面断角损坏,合计病害比重可高达96%。尽管结构性裂缝的病害原因比较复杂,但其共同点是与路面的接缝(主要是横向缩缝)的传荷状况有关;调查测试的水泥路面完好板块横向接缝中,缩缝传荷能力不足的为6.56%,缩缝传荷状况良好的占93.44%。表明黑龙江省现有水泥路面结构性病害的出现与缩缝传荷状态有密切关系。验算和观测表明:威斯特卡德(Westergaard)解析公式、EverFE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力计算方法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性和符合性。论文分析了黑龙江省水泥路面疲劳开裂的影响因素和可能的表现形态。通过试验观测,利用迈因纳(Miner)线性累计损伤理论和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水泥路面的荷载疲劳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泥路面预切缩缝宽度的变化在0~3.5mm之间,集料嵌锁型缩缝的传荷能力及其耐久性将随缝隙宽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增设缩缝传力杆后,接缝宽度的变化对缩缝传荷能力及其耐久性的影响大大降低,缩缝传荷系数能够相对稳定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设传力杆时,板底最大拉应力减小,受缩缝宽度变化的影响程度较低;无传力杆缩缝的板底拉应力较大,并容易受到缩缝宽度变化的影响。传力杆缩缝传荷体系强化了路面板块之间的联合受力状态,有利于减少相邻板的差异沉降、缓解因路面后期错台产生的车辆震动,保持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的舒适性。根据车辆轮迹横向分布和缩缝传荷特点进行的疲劳应力分析,表明黑龙江省现有公路水泥路面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都有发生的可能,但由于横缝边缘附近产生的疲劳度要大于纵缝边缘中部横断面处的疲劳度,因此,在实际使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出现纵向裂缝的可能性目前大于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性。采用缩缝传力杆体系可以明显降低水泥路面缩缝边缘附近的荷载疲劳度,疲劳度峰值降低幅度约在15.3-25.0%之间。即采用缩缝传力杆传荷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或延缓水泥路面纵向疲劳裂缝出现的几率及出现时间。论文采用布拉德伯利传力杆验算公式、Visual Basic 6.0编程和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EverFE,分析传力杆的直径、长度、设置间距,以及对板底拉应力和缩缝传荷能力的影响等。研究认为传力杆的长度与直径之比为18.0时,传力杆传荷体系的“需要有效系数”最小,对应的缩缝传荷体系效率较高;推荐在路面板厚度≤24cm时,传力杆间距取30cm;当面层板厚度>24cm时,建议传力杆最大间距取40cm,可减少约27%的缩缝传力杆钢筋用量。本文研究内容对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性损坏,以及正确认识和评价水泥路面的结构耐久性及工作状态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降低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周期成本,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总体研究与发展概况
  • 1.2.2 相关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黑龙江省公路水泥路面结构性病害调查分析
  • 2.1 黑龙江省公路部分路段水泥路面结构性病害情况
  • 2.1.1 哈(尔滨)—阿(城)公路水泥路面结构性病害情况
  • 2.1.2 哈(尔滨)—大(庆)高速公路水泥路面结构性病害情况
  • 2.1.3 同三公路佳木斯至哈尔滨段水泥路面病害情况
  • 2.1.4 哈阿、哈大、同三佳沙段公路水泥路面损坏对比分析
  • 2.2 绥肇公路水泥路面病害状况调查分析
  • 2.2.1 历年交通量变化情况
  • 2.2.2 路面病害情况调查
  • 2.2.3 路面强度测试
  • 2.2.4 水泥路面混凝土强度取样分析
  • 2.3 绥满公路水泥路面病害状况调查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水泥路面结构设计中的缩缝传荷因素
  • 3.1 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的构成
  • 3.1.1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的分类
  • 3.1.2 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的构成
  • 3.1.3 改善缩缝传荷能力及其耐久性的途径
  • 3.2 美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控制要素
  • 3.2.1 美国波特兰水泥协会(PCA)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设计方法
  • 3.2.2 美国AASHTO(美国各州公路与运输工作者协会)厚度设计方法
  • 3.3 日本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控制要素
  • 3.4 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控制要素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缩缝传荷体系的水泥路面荷载应力分析
  • 4.1 有接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荷载应力分析方法
  • 4.1.1 弹性地基板理论的假设
  • 4.1.2 弹性薄板的基本假设和弹性曲面方程
  • 4.1.3 温克勒(Winkler)地基板的挠度和弯矩解
  • 4.1.4 威斯特卡德荷载应力分析方法
  • 4.1.5 弹性半空间体地基板的荷载应力
  • 4.1.6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4.2 考虑缩缝传荷体系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有限元分析
  • 4.2.1 缩缝传荷体系传荷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 4.2.2 水泥混凝土路面有限元分析程序EverFE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公路水泥路面疲劳开裂形态分析
  • 5.1 黑龙江公路水泥路面疲劳开裂的表现形态
  • 5.1.1 水泥路面疲劳开裂形态的影响因素
  • 5.1.2 缩缝宽度的变化
  • 5.1.3 水泥路面的缩缝传荷能力
  • 5.1.4 缩缝宽度变化对路面板荷载应力的影响
  • 5.1.5 水泥路面载重货车轮迹横向分布
  • 5.2 水泥路面板的疲劳开裂分析
  • 5.2.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5.2.2 迈因纳(Miner)线性累计损伤理论
  • 5.2.3 黑龙江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参数
  • 5.2.4 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开裂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的优化分析
  • 6.1 缩缝传力杆传荷体系验算的理论依据及验算过程
  • 6.1.1 传力杆传荷体系验算的理论依据
  • 6.1.2 传力杆传荷体系的验算分析流程
  • 6.1.3 需要有效系数与实际有效系数的验算和分析
  • 6.2 传力杆间距增加对路面板板底弯拉应力的影响
  • 6.3 传力杆间距增加对传力杆应力及传荷系数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季冻区水泥路面缩缝传荷体系与结构性损坏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