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管理

一、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管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林华[1](2021)在《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作为赛事服务产品的生产主体,其竞争优势既关系到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效率和水平,也关系到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当前体育全球化治理体系重构,以及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的战略机遇期,研究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内涵与特征,探索其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以及如何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提升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为研究主题,探讨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竞争优势的获取,彼得·德鲁克认为关键是技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杰恩·巴尼认为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和创新过程。基于此,本文将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利用文献资料、案例访谈法、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合组织学习、网络组织等理论溯源与文献分析,逐步收敛核心概念并按照“心里倾向—能力变化—结果感知”的范式构建初步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框架,对730家上海本地曾参与过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的组织进行调研,并利用SPSS、AMO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的基础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际体育赛事服务产品具有“需求泛化”特殊性;另一方面,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的生产呈现出高度本地化的松散网络和非本地化的价值链业务网络相结合的特征。第二,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本质,即是以国际体育赛事服务为核心的知识异质体。需求、知识基础与组织学习、行动者与网络这三个概念组合共同诠释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基本属性,从而也决定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更低的成本、更高质量的服务、更有利的资源获取)与特殊性(灵活性、创新速度和业界声誉)。第三,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学习导向由“学习承诺”和“开放心智”两个维度构成。学习承诺和开放心智均对网络能力各维度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开放心智对竞争优势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学习承诺对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并不显着,原因可能在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远端关系。第四,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网络能力由网络规划能力、网络配置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网络能力各维度均对竞争优势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网络能力各维度在学习承诺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而在开放心智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中发挥部分的中介效应。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的启示:(1)应高度重视学习导向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2)兼顾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推进制度与文化建设的同时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发挥学习导向对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3)应重视网络能力建设,主动地参与外部网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充分发挥各项网络能力对竞争优势提升的积极效应等。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深入探讨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的基本属性,以及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而形成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理论基础;第二,运用质性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学习导向、网络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既拓展了现有理论的应用场景,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有关组织竞争优势的理论成果。

田欣鑫[2](2021)在《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例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技术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建筑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建筑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速度与质量不平衡、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等诸多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筑业仅靠扩大规模来实现快速发展的时代已过去,目前建筑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才能顺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建筑企业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对象,更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寻如何提升竞争力水平。而对建筑企业的实力进行客观且有效的评价是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如何结合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使我国建筑企业能清晰地认识自身竞争力的优劣势,并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部分,首先,本文界定了有关转型升级与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并基于转型升级背景对影响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类比,选用BP神经网络对其建筑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构建了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将评价维度划分为市场与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益竞争力、资源管理竞争力、技术创新与管理竞争力,采用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的信度效度检验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两轮调整与完善。随后,实证研究部分中选用32家上市建筑企业作为实证样本,并通过新浪、东方财富、巨潮、万方专利数据库等多种渠道搜集了实证样本2017-2019年度的相关数据。运用Matlab软件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盒实现了评价模型的建立、训练、评价等过程,并随机挑选了4家建筑企业作为检验样本,对神经网络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测试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与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最后,根据2019年建筑企业竞争力BP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竞争力值进行横向分析,对2017-2019年建筑企业竞争力BP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评价结果竞争力趋势进行纵向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横纵向对策建议。此外,还对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延伸应用进行了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结合了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家颁布的政策,严格按照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对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将BP神经网络应用至对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加强了对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客观真实性评价。促使我国建筑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以及其在建筑市场中的地位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竞争力,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力量。

杜晓春[3](2021)在《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愈加显现,以技术和专利作为主要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评价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对于充分释放高新技术企业的能量,从而加速黑龙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知识产权能力和专利能力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和整理,基于企业能力理论、专利能力理论,梳理并分析了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概念及其特征,根据已有研究梳理总结出专利创造能力、运营能力及保护能力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并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进行横向的评价与纵向的评价,其中横向评价是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8年专利能力的比较,纵向评价是针对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近十年的专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在阐明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分别对专利创造、运营及保护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成漫丽[4](2021)在《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空间联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质量逐渐成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制约了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紧密交织的环境下,以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为主题,聚焦行业、区域、战略性产业探索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寻找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途径。本文在回顾和总结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造业内部发展特征和外部发展环境,研究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动态影响和空间联动性,并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节能降耗等维度深层次地揭示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驱动机理与作用,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及静态影响分析。基于制造业行业发展异质性研究视角,构建了Slack Based Measure Undesirable-Malmquist-Tobit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及影响。根据环境污染强度将制造业行业分为清洁行业、中度污染行业和重度污染行业,运用Slack Based Measure Undesirable模型对不同制造业行业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制造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变化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基于波特假说,通过构建静态面板模型,探索在治理转型背景下,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其对制造业行业绿色转型复合推动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制造业清洁行业绿色发展效率最高,重度污染行业次之,中度污染行业效率最低;波特假说存在行业异质性。(2)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及潜力分析。基于动态研究视角,研究了节能降耗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在引入宏观经济变量的同时提出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节能降耗的影响机理,并考察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制造业能源消耗的作用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将情景分析与Block bootstrap相结合构建了节能情景和清洁情景,从时间动态研究视角,预测了制造业能源消耗和节能降耗的空间和绿色发展潜力。研究发现,在节能情景下,2020年和2025年的能源消耗与基准情景相比将分别减少343.91 Mtce和940.17Mtce;在清洁情景下,2020年和2025年的能源消耗比基准情景将分别减少427.53Mtce和1066.28 Mtce。(3)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研究。基于效率测度研究视角,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运用相关的创新价值链理论,将制造业技术创新活动分为技术创新阶段和经济转化阶段,提出了基于网络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评价方法,进而利用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演变趋势及其区域发展异质性进行了研究;还探索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信息化、市场化等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性。研究发现,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效率高于经济转化效率;“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差距不断缩小,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较为平稳,其他地区波动较为明显,制造业绿色转型空间联动效应显着。本文在分行业、分阶段、分区域深入研究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的基础上,为我国制造业的绿色协调发展能力建设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针对重度污染行业应加强技术创新能力,适度弱化环境监管,避免拥挤效应;中度污染行业和清洁行业,应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适当加强环境规制力度。(2)应继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优化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现代经济发展体系;深化能源价格改革,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经济高质量平稳发展。(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交易机制,提高转化效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构建适度均衡的新型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区域间信息化、市场化的协同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空间治理能力。

齐伟男[5](2020)在《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和创意等多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并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国家和区域的战略发展中。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影视文化企业的迅速成长见证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论是影视文化产品的对内输入还是对外输出,影视文化企业都肩负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战略发展和日常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对影视文化企业及其绩效评估的研究成果较少,单一的财务评价体系难以满足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的需要,制约了影视文化企业的快速稳健发展,因此本文以影视文化企业为研究对象,探析影视文化企业在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绩效评价问题,力图从我国影视文化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网络与行为博弈出发,探索利益相关者理论用于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在逻辑,构建适合影视文化企业实际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模型,以期为规范、引导并推动影视文化企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决策参考。本研究在对影视文化企业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采用了“影视文化企业内涵剖析与相关理论阐述”——“影视文化企业利益相关者社会网络分析”———“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博弈分析”——“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熵权神经网络及熵权支持向量机模型构建”——“影视文化企业案例分析”的步骤,使用了先探索后验证,先定性分析再定量探寻的研究思路。在相关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影视文化企业的内涵、特征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平衡计分卡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介绍涉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神经网络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梳理更好地指导本论文后续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影视文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相关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博弈分析探讨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中政府参与下的企业评价与观众评价之间的博弈关系,并从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两方面分析,明确政府、观众是影视文化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一步结合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企业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财务层面、内部管理层面、学习成长层面从企业影视财管力、企业影视协调力、企业影视创新力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在政府、观众视角下参考平衡计分卡客户层面从企业影视消费力、企业影视支持力上选择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基于已经制定的绩效指标体系,论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区间模糊分析法确定影视文化企业期望评级,在指标权重计算上采用模糊一致性逼近方法求解。根据500家模拟仿真企业数据及期望评级,基于熵值法对数据进行熵权化,利用熵权神经网络和熵权支持向量机对模拟仿真企业进行绩效评级预测,对模拟数据进行五折交叉验证提高EWANN和EWSVM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和泛化能力,由于EWSVM模型预测准确度更好,故将EWSVM评级模型应用于实践。论文最后选取了两家典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问卷设计与发放(第一批:2016年,第二批:2019年)。剖析两家影视文化企业各自特色,第一批根据第四章建立的指标体系框架收集数据,并通过构建的EWSVM模型对两家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同时进一步结合两个案例中的企业实际情况,使用SWOT分析工具,从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角度对企业绩效所体现的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最后为检验绩效研究策略实施效果,进行第二批反馈问卷调研,动态观察企业绩效的变化情况。

贺佳[6](2020)在《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科技决定国力,科技改变国运。在现代经济体系下,企业是一个国家的创新主体,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在诸如高速铁路、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领域,中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然而,这些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为高端芯片、光刻机、高端精密制造设备、航空发动机、精密数控机床等前沿高端技术的研发和装备制造方面,也表现在高新技术在企业生产的应用方面。基于科技投入的风险特征,为了促进企业加快科技竞争力的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减税措施。毫无疑问,这些措施对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作用的程度如何?如何更加合理地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财政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又需要注意怎样把握和其他财政政策相协调的关系?特别是面对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国内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需求持续高压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财政刚性支出增加、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财政赤字率攀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如何让必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产生出更加有效的成果,这对于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其他行业税收优惠政策亦具有参考价值。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对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总体上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但是仍有部分优惠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可能造成非税收入的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和市场的分割。所以,应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税收优惠法定、公平效率兼顾、循序渐进为原则,完善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辅之以相关的配套措施。主要内容和结论为:(1)理论分析。以税收调节理论、创新理论、外部效应理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等相关理论以依据,阐述了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提高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此外,还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在科技投入方面,利用预算约束线、等产量线、劳动供给曲线、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发现税收优惠能够增加企业科技投入;在科技产出方面,以拉姆齐经济增长模型为框架,引入政府税收要素,通过数理推导,得出企业的平均税率与资本的边际产出的关系和企业的平均税率与劳动的边际产出的关系。可以看到,税收优惠能够增加企业科技产出。(2)评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首先,从总体发展状况、整体实力、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等方面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整体上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如研发效率不高、地区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次,梳理了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对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得出的结果是: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中适合实证分析的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减按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同时,税收优惠政策呈现以税务规章为主、多元化、直接优惠多等特点。(3)实证分析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利用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分别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科技转化效率这四个方面,使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效应。此外,在模型中引入特性变量,从企业所有权性质、企业创新意愿、企业所在地理位置、企业金融约束这四个方面,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异质性对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从具体的效应来说,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投入的促进效应最强,然后依次为科技支撑促进效应、科技转化促进效应、科技产出促进效应。从具体的税收优惠措施来看,研发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的促进效应较强,减按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的促进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外,税收优惠政策对国有、创新意愿强、东部地区、金融约束小的企业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4)阐述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主动让渡,固然能够激励或保护受惠人更好地实施其正常的经济活动,从宏观上来说,也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长远的发展目标。但是,就某一特定时期而言,政府的减税措施必然会对财政收支平衡以及市场运行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还应当阐述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需要处理好与税收相关的其他经济问题。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与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公共支出效率、市场分割的关系。研究表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促进非税收入的增长、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公共支出效率的提升、市场分割程度的加剧。(5)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税收优惠法定、效率与公平兼顾、循序渐进为原则,提出相关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大研发加计扣除优惠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异质性。同时,为了避免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经济方面的其他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关配套政策,包括: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加强地方债务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府支出效率、促进市场融合。论文的创新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影响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机理,税收政策通过影响预算约束线、劳动供给曲线、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得出税收优惠对企业科技投入的影响,以拉姆齐经济增长模型为框架,引入政府税收要素,通过数理推导,得出税收优惠对企业科技产出的影响;其二,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差异性,考虑了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在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创新意愿、所在地理位置、金融约束等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是通过在模型中引入特征变量而体现的,并没有采用分组回归的方式;其三,系统思考了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时所面临的其他经济问题,该项研究不仅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在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同时还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对政府的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公共支出效率、市场分割的影响,有助于丰富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理论;其四,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参考以往的研究并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身特点,构建了本文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同时,使用熵权法对各个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

李曦[7](2020)在《医药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党中央国际国内"双循环"重大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科技管理,促进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企业管理者的视角对医药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后果,并从制度构建、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从实务层面更好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丁鹏玉[8](2020)在《中国应急产业竞争力及发展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全球也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而应急产业则是应急响应和应急管理系统中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应急措施产业的发展,是增强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综合能力的关键最佳途径,有利于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和谐。然而,作为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提供有效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措施和手段的应急产业,在国内关于其发展和竞争力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对其中内在演化规律和外在发展形势的分析明显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应急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的应急产业的行业发展和管理机制,服务于我国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和保障。本研究根据现有国内政府层面关于应急产业的分类标准,将应急产业分为感知和预警、预防和防护、救援和处置等三类。基于资源配置理论和产业竞争理论,从市场规模与预测、产业结构与产业链、社会共识和发展速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从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环境层面探明了我国应急产业的运行特点。并以此构建了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主要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与相关产业和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应急产业的构成因素。建立了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框架和相应的评价指标,形成了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理论分析模型。并从占有率、显示性比较和技术转化能力分析了我国应急产业的竞争实力,从产业运行状态、技术投入强度和产业竞争力变动分析了我国应急产业的竞争潜力。本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建立了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中国应急储备能力和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2017—2025年十年间的应急产业发展规模仿真结果,着重分析了应急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中的技术支出、宣教支出、预备费、医疗卫生支出和公共安全支出等方面的敏感度,同时对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1)应急产业产值对科学技术支出是敏感的,公共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的增加能够显着促进应急产业的发展;(2)应急产业产值对应急宣教支出是不敏感的,公共财政支出中应急宣传教育支出比例的变化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影响很小;(3)应急产业产值对预备费是敏感的,预备费比例的增加能够显着促进应急产业的发展;(4)应急产业产值对医疗卫生支出是不敏感的,公共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比例的变化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影响很小;(5)应急产业产值对公共安全支出是不敏感的,公共财政支出中公共安全支出比例的变化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影响很小;(6)在2017—2025年的十年间,应急产业的产值将从最初设定值10000亿元增长至20434—23768亿元之间,增幅达到一倍左右。最后,本研究从政府层面和市场层面分别提出了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政府层面要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管理,以公共安全需求引导应急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市场层面要强化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基础,完善应急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坚持推行四轮驱动型科技创新路径,全面提升应急产业核心竞争力。

郑佳[9](2020)在《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以吉利汽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随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提升。汽车业作为制造业的代表之一,在利用国家政策利好契机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际竞争力是企业涉及海外经营策略中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我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那么,我国汽车企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如何?有哪些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竞争力以及如何保持?有哪些方面成为国际竞争力的短板以及该如何扬长避短?这些问题值得研究。基于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针对较为成熟的评价分析总结,设计出本文所用的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主要选取七个方面进行评估,同时也融入一些全新的指标,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在后续分析部分则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分析中国汽车发展与典型汽车大国的差距,采用了三个常用的指标方式进行测度,发现中国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在逐步缩小与汽车发达国家的差距;其次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逐一分析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竞争状况,最后结合指标体系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汽车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着重考虑自主品牌与自主研发的重要性,这也是转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的核心,同时也要将质量监督与售后问题纳入竞争影响因素进行考虑,而不是仅仅重视生产与销售两大环节。

杨杰[10](2020)在《基于SEM-模糊评价法的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持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贵州以大生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始终坚持质量、效益、绿色共存的发展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来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生态理念引导经济稳定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贵州经济发展活跃的载体,由于内部各种资源浪费、技术缺乏、管理粗放混乱,外部日益完善的生态发展制度体系和逐渐扩大的生态产品市场需求,发展生态竞争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内涵,界定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概念,并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通过文献回顾法从生态文化、生态管理、生态技术、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生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此,初步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得到包括生态文化建设水平、生态管理协调能力、生态资源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保障能力4个准则层指标和18个指标层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模糊评价模型,利用模糊评价法对贵州22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进行评估,并分别对总体评价结果和分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受多重因素耦合作用;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差异性与同一性共存;环境主体对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影响较大。为此,提出培育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策略,一是建立环境主体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加速企业生态发展;二是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有机协调体系,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三是加强企业生态资源要素动态整合,持续创新生态技术。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管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全球体育治理格局重塑加剧体育服务主体国际竞争
        1.1.2 体育产业政策频出对服务主体竞争力提出新的要求
        1.1.3 体育产业组织及市场主体竞争力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必要性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图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赛事服务组织
        2.1.2 竞争优势
        2.1.3 组织学习
        2.1.4 学习导向
        2.1.5 网络能力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竞争优势理论
        2.2.2 组织学习理论
        2.2.3 社会网络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3.1 国际体育赛事发展及服务的相关研究
        2.3.2 体育赛事服务组织内涵及特征的研究
        2.3.3 学习导向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2.3.4 学习导向对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研究
        2.3.5 网络能力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2.4 国内外现有文献述评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特征分析
    3.1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基础特征分析
        3.1.1 国际体育赛事产品的服务属性
        3.1.2 国际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性
        3.1.3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本质
    3.2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
    3.3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特殊性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案例访谈的理论模型构建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思路
        4.1.2 样本选择
        4.1.3 数据收集与整理
    4.2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分析
        4.2.1 样本组织的基本情况分析
        4.2.2 案例访谈资料的主范畴归纳
        4.2.3 主要变量的内涵表征描述
    4.3 基于案例访谈的理论模型构建
    4.4 相关核心变量的内涵与维度提炼
        4.4.1 学习导向的内涵及维度
        4.4.2 网络能力的内涵及维度
        4.4.3 竞争优势的内涵及维度
    4.5 文献对话与初步理论模型升华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5.1 学习导向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提升
        5.1.1 学习承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
        5.1.2 开放心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
    5.2 学习导向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
        5.2.1 学习承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2.2 开放心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3 网络能力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
        5.3.1 网络规划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3.2 网络配置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3.3 网络运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3.4 网络占位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5.4 网络能力在学习导向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
        5.4.1 网络能力对学习承诺与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5.4.2 网络能力对开放心智与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本章小结
第6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6.1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6.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6.1.2 问卷设计的流程
    6.2 核心变量的测量指标筛选
        6.2.1 自变量学习导向的测量指标筛选
        6.2.2 中介变量网络能力的测量指标筛选
        6.2.3 因变量竞争优势的测量指标筛选
        6.2.4 测量指标的内容效度测评
    6.3 预调研与问卷的修正
        6.3.1 学习导向预调研分析
        6.3.2 网络能力预调研分析
        6.3.3 竞争优势预调研分析
    6.4 大样本确定与数据来源
第7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7.1 数据分析方法
    7.2 正态分布检验
    7.3 信效度检验
        7.3.1 信度检验
        7.3.2 效度检验
    7.4 探索性因子分析
        7.4.1 学习导向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7.4.2 网络能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7.4.3 竞争优势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7.5 验证性因子分析
        7.5.1 学习导向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7.5.2 网络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7.5.3 竞争优势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7.6 变量相关分析检验
    7.7 假设检验
        7.7.1 初始模型构建
        7.7.2 整体模型拟合检验
        7.7.3 差异检验
    7.8 讨论与分析
        7.8.1 学习导向对网络能力的作用机制分析
        7.8.2 学习导向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分析
        7.8.3 网络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分析
        7.8.4 网络能力在学习导向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知识异质体”本质决定组织竞争优势特征及影响因素
        8.1.2 学习承诺通过影响网络能力进而对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
        8.1.3 开放心智对组织竞争优势产生显着的直接和间接促进作用
        8.1.4 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非常重要
    8.2 研究启示
        8.2.1 充分认清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内涵特征
        8.2.2 高度重视组织学习导向并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8.2.3 兼顾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发挥学习导向促进效应
        8.2.4 推进网络能力建设发挥“意愿+能力”的综合效应
    8.3 创新之处
        8.3.1 研究创新
        8.3.2 主要贡献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1 研究的局限性
        8.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二 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三 预调研问卷
    附录四 正式调研问卷
致谢

(2)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企业转型升级有关研究
        1.3.2 建筑企业竞争力有关研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转型升级概念
        2.1.2 建筑企业竞争力
    2.2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综述理论
        2.2.1 评价方法选择
        2.2.2 BP神经网络方法介绍
        2.2.3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及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转型升级战略下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我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分析
        3.1.1 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战略分析
        3.1.2 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战略分析
    3.2 转型升级下建筑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 建筑企业竞争力显性影响因素
        3.2.2 建筑企业竞争力隐形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筛选分析
    4.1 指标选取原则和思路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选取思路
    4.2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维度设置
        4.2.2 建筑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4.2.3 基于专家咨询法的指标体系优化
    4.3 信度效度检验下的指标体系合理性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检验分析
        4.3.3 效度检验分析
    4.4 指标体系的结构解析与说明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BP神经网络建筑企业竞争力实例研究
    5.1 建筑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数据选取与标准化
        5.1.1 评价样本数据选取
        5.1.2 数据样本归一化处理
    5.2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结构和网络训练
        5.2.1 网络样本期望值的确定
        5.2.2 确定各层节点数及激励函数
        5.2.3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5.2.4 神经网络仿真运算和测试
    5.3 评价结果分析和评价方法应用延伸
        5.3.1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5.3.2 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5.3.3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应用的延伸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调查问卷信
附录 B 转型升级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信度 调查问卷
附录 C 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评分表
附表 D 实例样本数据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高新技术企业
        二、专利能力
        三、知识产权能力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企业能力理论
        二、专利能力理论
        三、专利能力评价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第一节 评价体系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一、设计思路
        二、设计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指标的选择
        二、指标解释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评价方法与步骤
        一、方法的选择
        二、评价步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评价体系应用
    第一节 数据收集
    第二节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横向评价
        一、专利创造能力横向评价
        二、专利运营能力横向评价
        三、专利保护能力横向评价
        四、专利能力横向综合评价
    第三节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纵向评价
        一、专利创造能力纵向评价
        二、专利运营能力纵向评价
        三、专利保护能力纵向评价
        四、专利能力纵向综合评价
    第四节 评价结果分析
        一、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二、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创造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意识
        二、增加专利创造资源投入
        三、提升科研成果创造数量和质量
    第二节 提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运营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二、夯实专利运营的资源保障
    第三节 提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保护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专利保护意识
        二、建立健全内部专利机构
        三、完善专利全面保护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空间联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造业转型模式研究现状
        1.2.2 制造业绿色转型及效率研究现状
        1.2.3 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制造业绿色转型概念界定
        2.1.2 制造业绿色转型内涵拓展
        2.1.3 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和影响机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技术创新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绿色转型现状分析
    3.1 制造业绿色发展现状
        3.1.1 制造业绿色转型趋势
        3.1.2 制造业绿色发展EKC曲线
    3.2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环境
    3.3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困境
    3.4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机遇
        3.4.1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外部机遇
        3.4.2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内部机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及静态影响分析
    4.1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构建
    4.2 数据选取与来源
        4.2.1 效率指标
        4.2.2 环境变量
    4.3 制造业分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4.3.1 制造业重度污染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4.3.2 制造业中度污染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4.3.3 制造业清洁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4.4 制造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
        4.4.1 制造业重度污染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4.2 制造业中度污染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4.3 制造业清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5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分析
        4.5.1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建模
        4.5.2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分析
    4.6 实证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及潜力分析
    5.1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构建
    5.2 数据选取与来源
    5.3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3.1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面板建模
        5.3.2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分析
    5.4 制造业绿色转型情景与绿色发展潜力分析
        5.4.1 制造业绿色转型稳健性分析
        5.4.2 制造业绿色转型潜力分析
    5.5 实证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研究
    6.1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6.1.1 问题描述
        6.1.2 模型构建
    6.2 数据选取与来源
        6.2.1 技术创新价值链指标
        6.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6.2.3 发展环境变量
    6.3 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6.3.1 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分析
        6.3.2 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6.4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演变趋势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6.4.1 制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演变趋势
        6.4.2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异质性分析
    6.5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性分析
        6.5.1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建模
        6.5.2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结果分析
    6.6 实证结果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企业绩效评价
        1.2.2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
        1.2.3 国内外现状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影视文化企业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3 平衡计分卡理论
    2.2 相关统计分析方法
        2.2.1 社会网络分析
        2.2.2 神经网络算法
        2.2.3 支持向量机算法
    2.3 本章小结
3 影视文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相关性分析
    3.1 影视文化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关联
        3.1.1 影视文化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3.1.2 影视文化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联
    3.2 影视文化企业利益相关者社会网络分析
        3.2.2 影视文化企业利益相关者中心度分析
        3.2.3 影视文化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中心度分析
    3.3 影视文化企业与观众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博弈分析
        3.3.1 影视文化企业与观众的静态博弈
        3.3.2 影视文化企业与观众的动态博弈
        3.3.3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博弈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1.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4.2.1 企业视角评价维度
        4.2.2 观众视角评价维度
        4.2.3 政府视角评价维度
    4.3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模型
    5.1 影视文化企业期望绩效评级
        5.1.1 区间模糊矩阵一致性逼近
        5.1.2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1.3 模拟样本企业期望绩效评级
    5.2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模型
        5.2.1 样本数据处理
        5.2.2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熵权神经网络模型
        5.2.3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熵权支持向量模型
    5.3 本章小结
6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6.1 问卷设计与发放
        6.1.1 问卷设计
        6.1.2 样本选择与问卷发放
        6.1.3 问卷信效度检验
    6.2 N企业评价实例分析
        6.2.1 N企业基本情况与特色分析
        6.2.2 N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分析
        6.2.3 N企业利益相关者战略分析与改善建议
    6.3 B企业评价实例分析
        6.3.1 B企业基本情况与特色分析
        6.3.2 B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分析
        6.3.3 B企业利益相关者战略分析与改善建议
    6.4 N、B企业反馈绩效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影视文化企业利益相关者社会网络调查问卷
附录二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问卷调查(企业)
附录三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问卷调查(观众)
附录四 影视文化企业绩效问卷调查(政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减税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2.1.2 减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2.1.3 减税政策促进科技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减税政策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研究
        2.2.2 提升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
        2.2.3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
        2.2.4 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3.1 相关概念
        3.1.1 税收优惠
        3.1.2 高新技术产业
    3.2 理论基础
        3.2.1 税收调节理论
        3.2.2 创新理论
        3.2.3 外部效应理论
        3.2.4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
    3.3 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机理
        3.3.1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的影响机理分析
        3.3.2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出的影响机理分析
        3.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现状评价
    4.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4.1.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
        4.1.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4.1.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4.1.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4.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整体实力评价
        4.2.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状况
        4.2.2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状况
    4.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现状评价
        4.3.1 中国高新技术研发经费投入
        4.3.2 中国科研人员队伍
    4.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产出的现状评价
        4.4.1 专利申请数量
        4.4.2 产品产值
    4.5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评价
        4.5.1 固定资产投入
        4.5.2 高新技术研究平台
    4.6 支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及特点
        4.6.1 企业初创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4.6.2 企业成长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4.6.3 企业成熟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4.6.4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特点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实证分析
    5.1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权重计算
        5.1.1 评价指标的确定
        5.1.2 指标权重的计算
    5.2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效应分析
        5.2.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2.2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4 稳健性分析
    5.3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产出效应分析
        5.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3.2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4 稳健性分析
    5.4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支撑效应分析
        5.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4.2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4 稳健性分析
    5.5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转化效率的效应分析
        5.5.1 科技转化效率的计算
        5.5.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5.3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5 稳健性分析
    5.6 实证分析主要结论的汇总
        5.6.1 对科技竞争力的效应汇总
        5.6.2 高新技术企业特性对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影响汇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6.1 减税与非税收入的关系
        6.1.1 减税与非税收入的变化
        6.1.2 构建模型、变量解释、描述性统计
        6.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4 小结
    6.2 减税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系
        6.2.1 减税对政府债务形成的影响
        6.2.2 政府债务的规模及风险
        6.2.3 模型构建、变量解释、数据说明
        6.2.4 实证分析
        6.2.5 小结
    6.3 减税与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关系
        6.3.1 减税对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影响
        6.3.2 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现状
        6.3.3 模型构建、变量解释与数据说明
        6.3.4 实证分析
        6.3.5 小结
    6.4 减税与市场分割的关系
        6.4.1 减税对市场分割形成的影响
        6.4.2 市场分割的现状
        6.4.3 模型构建、变量解释与数据说明
        6.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5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1.1 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7.1.2 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并不十分理想
        7.1.3 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具有差异性
        7.1.4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非税收入提高
        7.1.5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政府债务增加
        7.1.6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政府公共支出效率提升
        7.1.7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市场分割问题加剧
    7.2 政策建议
        7.2.1 总体目标与原则
        7.2.2 加大研发加计扣除优惠力度
        7.2.3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
        7.2.4 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异质性
        7.2.5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7.2.6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
        7.2.7 进一步提高政府支出效率
        7.2.8 促进市场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医药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管理的含义
2 科技管理的重要性
    2.1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2.2 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3 医药企业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内控制度不完善
    3.2 人才建设发展滞后
    3.3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3.4 信息化程度低
4 企业科技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设,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2 突破人才瓶颈,组建科技管理人才队伍
    4.3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4 建设企业管理云系统,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
5 结语

(8)中国应急产业竞争力及发展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应急产业的概念内涵
        2.1.1 应急产业的基本概念
        2.1.2 应急产业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 应急产业的类型划分
        2.2.1 基于概念范畴的分类
        2.2.2 基于产业形态的分类
        2.2.3 基于应急环节的分类
    2.3 应急产业的现状和特征
        2.3.1 应急产业发展现状
        2.3.2 应急产业的一般性
        2.3.3 应急产业的特殊性
    2.4 应急产业管理的国内外对比
        2.4.1 国外应急产业管理
        2.4.2 国内应急产业管理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战略管理理论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3 资源配置理论
        2.5.4 产业竞争力理论
    2.6 文献述评
3 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运行环境
    3.1 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情况
        3.1.1 我国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分析
        3.1.2 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分析
        3.1.3 发展应急产业成为共识
        3.1.4 应急产业的发展加快
    3.2 应急产业的运行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钻石模型的应急产业竞争力研究
    4.1 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分析
        4.1.1 生产要素分析
        4.1.2 需求条件分析
        4.1.3 支持产业与相关产业分析
        4.1.4 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分析
        4.1.5 机遇与政府作用分析
    4.2 中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2.1 中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原则
        4.2.2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框架
        4.2.3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解释
        4.2.4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理论分析
    4.3 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4.3.1 我国应急产业竞争实力
        4.3.2 我国应急产业竞争潜力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5.1 明确系统边界
    5.2 确定因果关系
    5.3 绘制系统流图
    5.4 确定模型方程式
    5.5 模型有效性检验
    5.6 应急产业发展的系统边界要素敏感度分析
        5.6.1 科学技术支出的敏感度分析
        5.6.2 应急宣教支出的敏感度分析
        5.6.3 预备费的敏感度分析
        5.6.4 医疗卫生支出的敏感度分析
        5.6.5 公共安全支出的敏感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促进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6.1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6.1.1 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管理
        6.1.2 明确应急产业发展定位
        6.1.3 倡导应急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6.2 市场层面相关建议
        6.2.1 强化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基础
        6.2.2 坚持推行四轮驱动型科技创新路径
        6.2.3 全面提升应急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以吉利汽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竞争力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1.2.3 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1.2.4 国际竞争力指标理论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2.1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2.2 企业竞争力理论
        2.2.1 竞争力经济学
        2.2.2 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2.2.3 企业能力理论
    2.3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2.4 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比较
第3章 中国汽车企业发展模式与状况
    3.1 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发展现状
        3.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3.1.2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3.1.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3.2 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类型
        3.2.1 中国汽车集团化发展
        3.2.2 中国部分轿车(合资)生产企业竞争状况
        3.2.3 中国汽车(民营)企业竞争状况
第4章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4.2 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1 指标体系说明
        4.2.2 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计算说明
    4.3 企业样本选择及结果分析
        4.3.1 实证结果
        4.3.2 实证分析
第5章 吉利汽车提升国际竞争力分析
    5.1 吉利汽车国际竞争力发展历程
    5.2 吉利汽车国际竞争力现状
    5.3 吉利汽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第6章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
    6.1 有关吉利汽车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6.1.1 加强尖端技术的掌握控制力
        6.1.2 品牌管理与营销网络建设
    6.2 有关其他汽车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6.2.1 自主品牌与自主开发
        6.2.2 质量监督体系与售后服务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SEM-模糊评价法的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概念界定
        2.1.1 科技型小微企业概念
        2.1.2 企业生态竞争力内涵
        2.1.3 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绿色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SEM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3.1.1 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依据
        3.1.2 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
    3.2 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设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3.3 基于SEM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与修正
        3.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3.3.2 模型拟合与修正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实证
    4.1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方法选取
        4.1.1 评价方法比较
        4.1.2 模糊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4.2.1 样本企业特征
        4.2.2 数据来源与收集
    4.3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实证
        4.3.1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2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模糊评价
    4.4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4.4.1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4.2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分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结论及提升建议
    5.1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结论
        5.1.1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受多重因素耦合作用
        5.1.2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差异性与同一性共存
        5.1.3 环境主体对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影响较大
    5.2 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提升建议
        5.2.1 建立环境主体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加速企业生态发展
        5.2.2 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有机协调体系,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5.2.3 加强企业生态资源要素动态整合,持续创新生态技术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承担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四、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管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林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田欣鑫. 西华大学, 2021(02)
  • [3]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评价研究[D]. 杜晓春.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空间联动效应研究[D]. 成漫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视文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 齐伟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 贺佳. 河北大学, 2020(02)
  • [7]医药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李曦. 江苏科技信息, 2020(27)
  • [8]中国应急产业竞争力及发展演化研究[D]. 丁鹏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9]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以吉利汽车为例[D]. 郑佳.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基于SEM-模糊评价法的贵州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D]. 杨杰.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