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动态研究

多层螺旋CT对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动态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建立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探讨大鼠肝癌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试图找出早期肝癌的CT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癌、估计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材料:雄性Wistar大鼠169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2只和57只:用浓度为0.2%的二乙基亚硝胺溶液作诱导剂;4层8排螺旋CT分批扫描。方法:从实验开始每周4~5次,每只大鼠每天1次,每次1ml,实验组灌胃二乙基亚硝胺溶液,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病理取材从实验的第1周末开始,以后的病检时间分别为第3、5、7、9、11、12、13、17、19、21、23、24、25、26、27、28、29、30周末,而CT扫描从第11周末开始,以后的扫描时间分别为第12、13、17、19、21、23、24、25、26、27、28、29、30周末。每次扫描实验组4~10只,对照组3~5只,扫描完即刻处死病检。每只大鼠均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扫描。CT发现病灶的大鼠病检尽量对应横断切肝,CT未见病灶的大鼠病检各肝叶分别取材2块。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整个实验周期30周。结果:实验组动物112只,有效动物数106只,共46只诱癌成功,其中HCC 43只,胆管细胞癌1只,混合癌2只,均为多发性。病理从第1周起,光镜即可见到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小灶性坏死等非特异性改变,此后肝细胞出现增生并形成肝细胞结节,且逐渐增大变多,被纤维组织分隔,出现典型的肝硬化表现,最终镜下可见异型性明显的肝细胞团,第1例肝癌出现在第19周末。自第25周末后肝癌诱发率达76.6%。第30周达100%。CT所见第1个HCC出现在诱癌第19周末,以后CT所见病灶逐渐增多变大,并且从第23周开始病灶出现肉眼强化。病检53个HCC有51个被CT扫描发现、病检32个肝细胞结节CT扫见12个。病灶大小在1.3-25mm。大鼠HCC增强CT表现为不强化、环形强化、整体增强或不规则增强;动态增强曲线有低密度型、速升速降或速升慢降型;经检验HCC的强化形式及大小与病理分级有关。CT所见DN增强各期均表现为低密度灶。结论:小剂量DEN溶液灌胃法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简便易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动物模型的制作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诱发性大鼠肝癌的病理改变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多层螺旋CT对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动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