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作为一种中国建筑批评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解构作为一种中国建筑批评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论文摘要

建筑创作的繁荣有赖于理论的建树和建筑批评的指引。随着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面对建筑创作中不断突显的问题,探讨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建筑批评体系的建构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解构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批判的姿态出现,它可贵地冲击着、扩大着我们对建筑的视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一个新的命题的建构——解构作为一种中国建筑批评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并分别从(基础理论论证、实践价值论证、现实适应论证)三个层面、五个章节展开: 第一章绪论——简述了研究背景及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综述及创新点,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阐述了中国建筑创作的急需指引与薄弱的建筑批评理论之间的矛盾,加上解构的批判性和东方性色彩构成命题的原因。第三章是基础理论性论证——解构构成建筑批评模式的可行性探索。通过对建筑批评的理论研究和对解构批判性根源的分析,指出解构的批判与建筑批评间开放性、互动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吻合点,并通过文学批评模式的成功引借,论证了解构作为一种建筑批评模式而成立。第四章是实践价值性论证——解构通过对建筑创作思维中(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批判性认识,为建筑创作思维的丰富和构形手法的多元拓展出宽广的空间,肯定了解构批评对建筑创作的价值。第五章是现实适应性论证——通过分析解构的批判性与中国古老思辩哲学的联系,论证了解构作为一种批评模式引入到中国建筑批评的可行性及其现实意义。结论推导出解构批评模式在当前中国建筑环境中开展的价值,指出它是提供更加思辩、多维、宽容的视角,建立不断更新的建筑批评尺度,构建系统化、条理化的中国建筑批评体系,搭建良好的建筑创作平台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符号学理论
  • 1.2.2 结构主义的研究
  • 1.3 研究综述及创新点
  • 1.4 概念界定
  • 1.4.1 论题中的“解构”
  • 1.4.2 建筑批评念
  • 1.4.3 能指与所指
  • 1.4.4 历时性与共时性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命题建构的原因
  • 2.1 建构当前中国建筑批评的迫切性
  • 2.1.1 当前中国建筑创作的问题
  • 2.1.2 建筑批评的必要性
  • 2.1.3 中国建筑批评现状
  • 2.2 解构批评的出场
  • 2.3 命题建构
  • 第3章 解构与建筑批评
  • 3.1 解构概论
  • 3.1.1 解构的来源及产生背景
  • 3.1.2 语言学的质疑
  • 3.1.3 西方传统哲学的颠覆
  • 3.2 建筑批评概论
  • 3.2.1 建筑批评的基本概念
  • 3.2.2 建筑批评的特性
  • 3.3 解构作为一种建筑批评模式的可能性
  • 3.3.1 解构的批判与建筑批评共性的吻合
  • 3.3.2 解构的批评模式的特征
  • 3.4 小结
  • 第4章 解构批评对建筑创作的指引
  • 4.1 本体论
  • 4.1.1 中心概念的颠覆
  • 4.1.2 空间和场所的颠覆
  • 4.1.3 生命字我呈现
  • 4.1.4 小结
  • 4.2 认识论
  • 4.2.1 强与弱之间
  • 4.2.2 美与丑之间
  • 4.2.3 写作与阅读之间
  • 4.2.4 小结
  • 4.3 方法论
  • 4.3.1 空间维度
  • 4.3.2 时间维度
  • 4.3.3 小结
  • 4.4 界定
  • 4.4.1 与其它建筑流派的区别
  • 4.4.2 解构七人组
  • 4.5 案例分析——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性批判
  • 4.6 小结
  • 第5章 解构作为当前中国建筑批评模式的可行性
  • 5.1 解构的批判与中国的思辩
  • 5.1.1 中国传统的思辩思维
  • 5.1.2 中国文化阴阳观的体现
  • 5.1.3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两极相生与二元对立
  • 5.1.4 解构批判与中国思辩的契合
  • 5.2 解构作为一种中国建筑批评模式
  • 5.2.1 建构的态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5.2.2 解构批评的局限性及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电视剧历史主义批评模式历时性考察[J]. 中国电视 2011(04)
    • [2].论左翼文艺运动的斗争性批评模式[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 [3].翻译批评的三种中国古典批评模式[J]. 外语研究 2011(05)
    • [4].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及张力性的文学批评模式[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5].中国电视剧批评模式嬗变初探[J]. 中国电视 2010(10)
    • [6].《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的“自序”与“后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07)
    • [7].对《兄弟》的三种批评模式的批评[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9(04)
    • [8].形态辨析与价值审思:论非遗语境下艺术批评模式的构设[J]. 艺术学界 2019(01)
    • [9].文学批评的模式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J]. 文教资料 2012(29)
    • [10].审美批评模式下对近期古装电视剧的审美反思[J]. 新闻知识 2013(12)
    • [11].从两个批评模式看文化研究的理论视域[J]. 文艺研究 2010(03)
    • [12].论品级式书法批评模式[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20)
    • [13].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鉴赏与批评模式[J]. 新课程(综合版) 2010(01)
    • [14].由“宗经”至“宗骚”——刘师培与传统文论批评模式的现代转换[J]. 管子学刊 2008(02)
    • [15].艾斯纳的“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13(Z3)
    • [16].在形式与政治之间——论文本意义生成机制与批评模式之关联[J]. 河南社会科学 2017(08)
    • [17].延安美术意识形态批评模式的形成[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01)
    • [18].中国书法中的比喻式批评模式探究[J]. 书法 2016(10)
    • [19].电视剧受众批评模式嬗变初探[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6)
    • [20].中国电视剧叙事批评模式的嬗变历程[J]. 南方电视学刊 2011(01)
    • [21].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五种模式及其得失[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 [22].“审美-实践”文学:阿英“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考察(一)[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3].“审美-实践”文学:阿英“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考察(二)[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4].略论中国电视剧本体批评模式的建构[J]. 当代电影 2012(11)
    • [25].本土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结合——以铜陵市政府办公楼建筑设计为例[J]. 安徽建筑 2016(03)
    • [26].以大文化思维方式构建中国当代艺术学理论批评模式[J]. 艺术学界 2012(02)
    • [27].理论如何运用?——对一种批评模式的思考与分析[J]. 外语研究 2013(01)
    • [28].媒介理论的本土立场与批评实践——评《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J]. 南方文坛 2015(01)
    • [29].廖红球《苍天厚土》的叙事艺术[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2)
    • [30].文学创作的历史惯性对二元对立批评模式的突破[J]. 求索 2009(03)

    标签:;  ;  ;  ;  

    解构作为一种中国建筑批评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