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环境因子潜在致癌性方法的探讨

预测环境因子潜在致癌性方法的探讨

论文摘要

癌症已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尽管其发生、形成机理仍未被完全阐明,但大部分癌症由环境因子引发已属共识。某些环境因子引起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的改变,从而激发、增加DNA突变率并导致癌细胞的发生。因此,通过检测环境因子对DNA突变率的激发结果来估计其诱发癌症的可能性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从数学分析方法上来看,它属于统计推断范畴,即由一系列实验结果、数据来估计、推断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正确的检测、分析方法则是降低推断分析中“以真作假”和“以假作真”等错误机率的关键。Ames测试是通过检测化合物能否增加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的回复突变来推测其潜在致癌性,该测试对化合物的致突变性、潜在致癌性易于测试、判断;但对于含组氨酸的复杂混合物,经典的Ames测试并不适合,检测、分析方法的不当即会造成“以假作真”的错误推断。近年来,在检测中药制剂的致突变性时,这一问题又恰恰发生了;当然,这类问题同样存在于用Ames测试来检测其它复杂混合物的致突变性时。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实施16个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其中包括“现代中药”重大专项。然而,能否准确地检测、评定中药的致突变性、潜在致癌性会直接影响国家对中药产业的政策,同时也关系到中药能否被充分利用,更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头等大事。因此,建立一个适于分析复杂混合物致突变性的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表型为检测指标的突变检测方法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环境因子对DNA的致突变作用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基因(如Ames测试中组氨酸操纵子的某个基因),这涉及到随机性还是特异性的问题,这一点在理论上至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而直接以DNA为检测指标的突变检测方法应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本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即在上述背景下展开,三年来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一、对影响Ames测试结果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Ames测试是目前各个实验室普遍采用的检测环境来源的致突变物、潜在致癌物的通用初筛方法之一,但该测试在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上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和疑问。评估一个微生物群体的自发突变率和诱发突变率在遗传理论和实验技术上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性难题,估计诱发突变率时涉及到对两个正态分布的混合分布参数的估计,它需要大量的样本,但Ames测试中样本数均较小,无法用条件矩等方法估计混合分布的参数;DNA发生突变的随机性和诱发因素的相关性也是尚未阐明的难题之一。1.1总体上来说,Ames测试菌株只能检测出导致小规模突变的致突变物和理化因子,对于更多其它类型的致突变物和理化因子则无法检出,这就导致了该测试在有效检出的致突变物类型及种类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且易出现假阴性结果。1.2 Ames测试菌株只能检测出发生在特定位点上的突变,发生在其它位点上的突变则无法检出。1.3 Ames测试建立在营养贫瘠的培养基上,当用其检测复杂混合物如中药的致突变性时,可能产生假阳性结果,适应性突变更加剧了这种可能性。1.4 Ames测试中可统计的回复子菌落数是培养时间的函数,肉眼可见的回复子菌落数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人为规定的48 h或其它时间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缺乏其应具有的科学内涵。1.5 Ames测试中各类型的回复子在选择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各不相同。在统计时,相当数量的生长慢的回复子因未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回复子菌落而不能被统计,这也是Ames测试这类基于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回复子菌落数差异的大小来判定物质致突变性的检测方法的致命缺陷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直接以DNA为检测指标的物质致突变性检测方法得以实现,其可避免Ames测试中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和结果。二、建立了一个检测中药制剂潜在致癌性的方法Ames测试建立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固体培养基上,要求试验组与对照组中组氨酸含量相同,以使得试验组与对照组中测试菌的分裂次数、生长量均趋于相同。该测试在检测中药致突变性时,因受中药中组氨酸含量的影响,试验组中组氨酸含量高于对照组而使对照组失去了可比性,致使多种中药在该测试中呈阳性。本研究用Ames测试检测了7种中药的致突变性,所有测试的中药均呈阳性。Ames测试菌株在LB培养基中培养时,其生长量及瞬时生长速率不受培养基中组氨酸浓度的影响;处于衰亡期的Ames测试菌株TA100和TA98的相对回复突变频率与测试体系中诱变剂的浓度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基于上述的结果,建立一个根据试验组与对照组中衰亡期的测试菌的相对回复突变频率的差异性来评定物质致突变性的方法。中药所含的组氨酸不会影响该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因而适于检测中药的致突变性,进而推断中药的潜在致癌性。通过测定中药中组氨酸含量并结合统计学分析,证实这些中药的“致突变性”源于中药所含组氨酸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应用新建方法测定了在Ames测试中呈“阳性”中药的致突变性,在该测试中试验组中测试菌的相对回复突变频率与中药浓度间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并且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中测试菌的相对回复突变频率无显著性差异(t-test;p<0.05),说明这些中药在该测试中呈阴性,即没有致突变性,进而推断这些中药没有潜在致癌性。三种中药(银杏叶、猫眼草、三棱)进行了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所测试中药均无致突变性,该测试结果进一步佐证了新建方法检测中药致突变性的有效性,也说明该方法适于评价中药的潜在致癌性。三、改进了应用MutS蛋白检测突变的方法MutS蛋白在体外能识别并结合含有错配碱基的DNA片段,多种基于此属性的突变检测方法应运而生。本文中实验结果证实,MutS蛋白在高剂量下亦能很好地结合纯合双链DNA,并且这种结合具有剂量依赖性;在低剂量下,MutS蛋白结合杂合双链DNA的能力显著强于其对纯合双链DNA的结合。本研究中摒弃了测序法和代表性差异分析法,而采用能有效区别样品间DNA量的微小差异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来检测突变,直接比较实验样品与对照样品的Ct值的差异来判断、检测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大大简化了检测突变的过程。另外,证实了用此种方法能够检测在背景细胞中低至2%的突变体,是一种改进的、简便的、在DNA水平上检测突变的方法。四、极低比例的未知突变体检测方法的探讨及初步建立多种检测DNA片段多态性和突变的方法例如测序法及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只能检测出群体中高比例的突变体(>9%),对于更低比例的突变体则无法有效检出。用于检测低比例的突变体的方法需要具有高分辨力和高灵敏度,目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检测方法如芯片、生物电极等又因成本过高而难以被普遍地应用。本文设计了一个可提高群体中极低比例的突变体的相对及绝对含量的PCR程序,应用此程序提高了突变体的相对及绝对含量后,用激光诱导荧光毛细管电泳-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了实验样品及对照样品经PCR扩增后的产物。实验结果显示,在毛细管电泳谱图中,实验样品的扩增产物比对照样品明显地多出了一个峰,此峰是实验样品中极低比例的未知突变体(10-5)经扩增后被检测到。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还需进一步优化条件以提高突变体的检出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能直接根据DNA的变化来检测物质致突变性的方法。

论文目录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及中药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三致"物质的来源
  • 1.2 突变的种类
  • 1.3 物质致突变性的检测方法
  • 1.4 我国的物质遗传毒性检测方案、体系
  • 1.5 Ames测试及其它几种基于细菌的物质致突变性检测方法
  • 1.5.1 Ames测试菌株的特性
  • 1.5.2 Ames测试菌株的回复突变
  • 1.5.3 Ames测试中组氨酸加入量的规定性
  • 1.5.4 Ames测试方案
  • 1.5.5 Ames测试对物质致突变性的判断
  • 1.5.6 Ames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 1.5.7 改进的Ames测试
  • 1.5.8 Ames测试检测含有组氨酸物质致突变性时存在的问题及修正方法
  • 1.5.9 其它几种基于细菌的致突变性检测方法
  • 1.6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1.7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 1.7.1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发展与原理
  • 1.7.2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应用
  • 1.8 MutS蛋白在突变筛选与检测中的应用
  • 1.8.1 错配修复系统
  • 1.8.2 MutS蛋白特性与结构
  • 1.8.3 基于MutS蛋白的突变检测方法
  • 1.9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1.9.1 原理
  • 1.9.2 应用
  • 1.9.3 基于SYBR Cree I荧光染料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1.10 DNA多态性及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 1.11 中药及中药的毒理
  • 1.11.1 中药学的发展史
  • 1.11.2 中药分类及毒性
  • 1.11.3 中药中组氨酸含量的差异性
  • 1.11.4 中药的疗效
  • 1.11.5 中药的毒性
  • 1.12 论文立题依据、可行性分析和主要研究内容
  • 1.12.1 立题依据
  • 1.12.2 可行性分析
  • 1.12.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基于表型变化的物质致突变性检测方法
  • 第二章 评价中药潜在致癌性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剂、酶与仪器
  • 2.1.2 菌株
  • 2.1.3 溶液配制
  • 2.1.4 培养基
  • 2.1.5 菌株活化与鉴定
  • 2.1.6 中药选取及其制备
  • 2.1.7 中药内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1.8 相对活菌数的统计
  • 2.1.9 回复子数的统计
  • 2.1.10 相对回复突变频率
  • 2.1.11 测试菌生理状态与物质的致突变性
  • 2.1.12 不同培养条件下TA100生长动力学
  • 2.1.13 组氨酸量与回复子数
  • 2.1.14 TA100相对回复突变频率规律的测定
  • 2.1.15 中药抑菌浓度的测定
  • 2.1.16 固体法检测中药的致突变性(修改的Ames测试)
  • 2.1.17 TA100回复子验证
  • 2.1.18 新方法测定几种中药的致突变性
  • 2.1.19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固体培养基中组氨酸量与TA100回复子菌落数间效应关系
  • 2.2.2 物质的致突变性强弱的表现与测试菌的生理状态
  • 2.2.3 组氨酸浓度对TA100生长的影响及适宜测试体系的探讨
  • 2.2.4 TA100在不同组氨酸浓度的LB培养基中生长动力学及适宜测试体系的建立
  • 2.2.5 Ames测试菌的回复突变频率规律的探讨
  • 2.2.6 诱变剂浓度与测试菌株的相对回复突变频率间剂量效应关系
  • 2.2.7 适于中药的致突变性检测方法的概述
  • 2.2.8 基因型与表型
  • 2.2.9 苦杏仁及苏木中组氨酸含量
  • 2.2.10 苦杏仁和苏木的致突变性
  • 2.2.11 新方法测定中药的致突变性
  • 2.2.12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Ames测试不确定性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菌株和培养基
  • 3.1.2 试剂和仪器
  • 3.1.3 TA100不同类型回复子的筛选及比例的确定
  • 3.1.4 休止细胞的制备
  • 3.1.5 不同类型的TA100回复子在液体选择培养基中生长动力学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Ames测试菌株及致突变物的类型
  • 3.2.2 定点突变与多点突变
  • 3.2.3 基因型与表型
  • 3.2.4 培养时间与回复子菌落数
  • 3.2.5 Ames测试对物质致突变性的判断标准
  • 3.2.6 致突变物的胞外浓度与胞内浓度
  • 3.2.7 Ames测试检测含组氨酸物质致突变性的结果不确定
  • 3.2.8 假阴性及假阳性结论的影响因素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DNA变化的突变检测法
  • 第四章 几种常见的突变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物质致突变性的可行性探讨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菌株和培养基
  • 4.1.2 试剂和仪器
  • 4.1.3 彗星实验
  • 4.1.4 SSCP电泳及银染
  • 4.1.5 测序法检测突变
  • 4.2 结果及分析
  • 4.2.1 细菌彗星实验检测突变
  • 4.2.2 SSCP电泳检测突变
  • 4.2.3 测序法鉴定突变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应用MutS蛋白筛检突变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化学试剂
  • 5.1.2 分子克隆用酶、试剂和菌株
  • 5.1.3 仪器
  • 5.1.4 缓冲液
  • 5.1.5 mutS基因的扩增
  • 5.1.6 PCR产物与载体pMD18-T simple连接
  • 5.1.7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5.1.8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5.1.9 重组质粒pMD18-T-S-mutS的筛选与鉴定
  • 5.1.10 mutS基因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
  • 5.1.11 MutS蛋白过量表达与纯化
  • 5.1.12 蛋白含量及纯度测定
  • 5.1.13 MutS蛋白活性检测
  • 5.1.14 MutS蛋白结合DNA实验及DNA的回收
  • 5.1.15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回收的DNA的相对量
  • 5.1.16 突变检测效率的测定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应用MutS蛋白检测突变的实验策略
  • 5.2.2 关于MutS蛋白检测突变的一点假设
  • 5.2.3 mutS基因克隆及测序验证
  • 5.2.4 MutS蛋白表达质粒pET32a(+)-mutS的构建及验证
  • 5.2.5 MutS蛋白纯化
  • 5.2.6 MutS蛋白活性检测
  • 5.2.7 MutS蛋白对DNA的亲和性
  • 5.2.8 基于MutS蛋白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突变检测方法
  • 5.2.9 该方法检测突变的有效性
  • 5.2.10 基因组范围内未知突变的检测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极低比例的突变体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菌株和培养基
  • 6.1.2 试剂和仪器
  • 6.1.3 目的DNA片段的扩增
  • 6.1.4 DNA复性及复性情况判断
  • 6.1.5 变性温度与PCR扩增效率
  • 6.1.6 不对称PCR
  • 6.1.7 激光诱导荧光毛细管电泳-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突变
  • 6.2 结果及分析
  • 6.2.1 DNA片段大小的选择
  • 6.2.2 引物的选择
  • 6.2.3 DNA片段复性
  • 6.2.4 突变体扩增PCR程序中变性温度的选择
  • 6.2.5 突变体扩增PCR程序(Mutant-amplifying PCR)
  • 6.2.6 不对称PCR(Asymmetric PCR)
  • 6.2.7 激光诱导荧光毛细管电泳-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突变
  • 6.3 讨论及结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预测环境因子潜在致癌性方法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