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克县人民医院164499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静脉置管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静脉置管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采取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后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导管阻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1.1%,与对照组的37.8%相比显著减少,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儿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其在静脉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小儿静脉置管;护理干预;并发症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omplicationsofintravenouscatheterizationinchildrenafternursingintervention.Methods:90childrenwithvenouscatheterizationinourhospitalwerep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byrandomdrawing.Theformeradoptedroutineclinicalnursingintervention,whilethelatterapplied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was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suchasphlebitisandcatheterobstructionintheobservationgroupwas11.1%,whichwassignificantlyreducedcomparedwith37.8%i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forchildrencaneffectivelyreducetheprobabilityofcomplicationsduringvenouscatheterization,whichdeservesclinicalattention.
[keywords]pediatricvenouscatheterization;nursingintervention;complications
临床在治疗需连续输液的患儿时,为减少其血管因反复穿刺而受到的伤害,通常会采取静脉置管的方法[1]。近些年来,小儿血液病、免疫性系统疾病以及危重症的发生率日益升高,这也大大增加了静脉置管的人数。本文以我院90例静脉置管患儿为例,通过对部分病例展开综合护理干预,有效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应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90例于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静脉置管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平均45例。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龄段为6个月至14岁,平均(5.8±2.6)岁;原发疾病:34例为急慢性肾功能不全,19例为过敏性紫癜,16例为肾病综合征,14例为例白血病,7例其他疾病;48例采用股静脉双腔导管,42例采用颈内静脉双腔导管。所有患儿的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大,有比较的价值。
1.2护理方法
采用艾贝尔双腔导管,并在局部麻醉Seldinger技术下实施插管。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护理人员每日用碘伏棉签消毒患处两处,消毒的面积应超过8cm2,为取得一定的消毒效果,需给予适当力度。结束消毒工作以后,不可对患儿的穿刺部位进行触诊;在正式输液之前,还需严格遵循规范标准对肝素帽进行消毒。
(2)对穿刺的静脉进行合理选择:展开穿刺操作时,尽量选择股静脉、头部正中静脉、踝部大隐静脉以及手背静脉等弹性好,与关节距离比较远,较为粗直且没有静脉瓣的静脉血管,并注意尽可能选择患儿不容易抓挠的位置进行穿刺。
(3)做好导管固定工作:考虑到患儿皮肤比较娇嫩,以免针柄挤压、伤害到皮肤,可在针柄下垫上无菌棉球,随后用无菌的透明敷贴粘贴好,并确保敷贴平整不卷边,无气泡。另外,当不需要进行输液时,需用干净的手帕或袜子将留置部位包裹起来,确保敷贴部位的卫生与干燥。当敷贴处出现潮湿或被污染的情况,需及时更换。
(4)冲管与封管:结束输液以后,采用3至5ml的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脉冲式冲洗,并采用2ml的肝素钠作为封管液。当封管液剩0.5至1ml左右时,需在拔针的同时推送封管液,使留置导管内部呈充满封管液的状态,将夹子关闭以后将针头拔除。在输液的前后,护理人员还需对患儿的穿刺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在输液之前,如果碰到穿刺受阻等情况,应对导管流畅性进行再次检查。
1.3观察指标
认真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静脉置管期间发生静脉炎、导管阻塞以及导管脱出渗液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数据用百分比、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用Χ2与t进行检验,P<0.05,说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导管阻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1.1%,与对照组的37.8%相比显著减少,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结论
静脉留置针由于穿刺操作简便,加上套管比较柔软,在静脉内能够留置较长的一段时间,大大减少了血管因反复穿刺而受到的伤害,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因而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儿科输液治疗中[2]。但是,患儿年龄比较小,护理配合能力不高,且其肢体较为短小,血管比较细,给静脉辨认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再加上部分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等原因,容易出现静脉选择不当、留置针固定不妥等情况,从而导致静脉炎、导管脱出渗液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由此可见,做好患儿静脉置管期间的护理干预工作尤为重要[3]。
具体来说,在采取静脉穿刺操作时,护理人员应当选择弹性强、有关节,且比较粗直的静脉,比如头部正中静脉、耳后静脉、手背静脉等,同时注意避开患儿重要的关节部位,对其留置管一侧的肢体活动进行限制。此外,还应与患儿的家属展开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号召其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对患儿穿刺部位的情况展开严密监测,如果发现该部位红肿、疼痛,且血管发热等,经触诊发现静脉发硬无弹性,呈条索状,则有可能为静脉炎。此时,需立即拔管,帮助患儿将患肢抬高,并用硫酸镁对肿胀部位进行湿敷;可通过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来防止静脉的发生,如每天用碘伏棉签消毒患处两处,结束消毒以后不可对穿刺部位进行触诊,以及在输液前认真消毒肝素帽等。此外,通过妥善固定好导管,正确冲管、封管等,可防止导管阻塞的发生。在本实验中,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少于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也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及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儿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其在静脉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充分确保患儿的安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宋菲.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0):193-194.
[2]林小清,周错,陈春燕.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05):730-731.
[3]黄金领,何碧玉,谢素玲.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