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传代以及鉴定,为移植治疗提供功能稳定的BMSCs。【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幼年SD大鼠股骨,采用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BMSCs。待细胞生长铺满塑料培养瓶底80%-90%左右时,用0.25%胰蛋白酶控制消化30-60s后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后的细胞形态。通过成骨诱导分化方法及流式细胞仪对培养扩增的BMSCs进行鉴定。【结果】大鼠BMSCs在体外可分离、培养及扩增。分离培养的BMSCs形态呈长梭形,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后的细胞形态趋于均一。经诱导BMSCs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茜素红S可见钙结节阳性,碱性磷酸酶检测显示,胞浆中可见粉红色的阳性颗粒。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的表面标记,几乎均一表达CD44和CD90。CD44和CD90的阳性率分别为89.4%和99.2%,而CD34的阳性率仅为1.82%。【结论】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可以成功的建立大鼠B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且培养的BMSCs纯度高,活力强,性状稳定。BMSCs可通过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第二部分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目的】探讨制备理想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动物模型的方法,为下一步实验提供可靠的VD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间隔3天先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结果】术后4w,大鼠的成活率高达52.17%。认知功能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大鼠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结论】改良后的2-VO制备VD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痴呆症状稳定等优点,可以制备理想的VD模型从而用于基础实验研究。第三部分甘露醇预处理后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血管性疾呆大鼠模型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甘露醇预处理后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受试鼠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甘露醇(1.5g.kg-1体重)预处理10-30mins后,1×106/mL BMSCs1ml通过尾静脉植入VD大鼠,4w后,利用水迷宫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检测VD大鼠认知功能以及脑组织BDNF含量变化。【结果】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BMSCs移植治疗组和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认知功能均改善,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与BMSCs移植治疗组相比较,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认知功能改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海马、额叶皮质BDNF的含量: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BMSCs移植治疗组和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BDNF表达量都增高(P<0.01);与BMSCs移植治疗组相比较,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BDNF的表达量增高(P<0.01)。【结论】甘露醇预处理后进行静脉注射BMSCs治疗VD大鼠模型,其认知功能改善比单独静脉注射BMSCs治疗模型鼠更佳,其皮质和海马中BDNF的表达量也比单独静脉注射BMSCs治疗模型鼠增高更多。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大鼠论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论文; 细胞培养论文; 血管性痴呆论文; 动物模型论文; 水迷宫论文; 认知功能论文; 甘露醇论文; 移植论文;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