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主要以西方现代阐释学为理论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命题和理论原则进行研究和阐发,以求揭示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独特的理论内容和理论特征,为实现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和建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艺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论文第一章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提出的“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这两大阐释原则进行考察和辨析。“以意逆志”是一种偏于客观的文学阐释原则,因为它始终把“志”作为文学阐释的根本目标。而“诗无达诂”则是一种偏于主观的文学阐释原则,因为它强调解释者的“见仁见智”即参与作品意义重建的权利。但是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提出的“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这两大阐释原则同西方以迦达默尔和赫施为代表的偏于主、客两端的绝对二元对立的解释学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因为“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这两大阐释原则之间不仅不存在的绝对对立和不可沟通,反而呈现一种交叉、融合、互补与贯通的态势,例如前者虽然偏于客观却不绝对排斥主观,因为它把文学阐释活动看成是解释者之“意”与解释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而后者虽然偏于主观却不绝对排斥客观,因为它在强调“从变”的同时也强调了“从义”,即解释者对文学本文的理解和解释必须以解释对象的客观内涵为依据。因此,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提出的“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这两大阐释原则较好地解决了西方解释学理论无法解决的文学解释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论文第二章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提出的“品味”、“涵泳”和“自得”等三种主要的文本理解途径进行梳理和分析。这三种文本理解途径是古代诗学解释学家从文学理解活动的感性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解释对象、解释主体和解释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而与西方解释学偏重对文学文本作纯然的理性观照有着极大的差异。“品味”特别强调文本理解过程的渐进性、反复性以及解释者审美理解的直觉性、体验性和整体性,强调解释者对于作品审美韵味的体味和把捉。“涵泳”同样注重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但它不像“品味”那样要求解释者必须不断地消除自身的立场向解释对象靠拢和趋近,而是把解释对象纳入到解释者心中,通过自家内在意念的体悟和审查来达到与解释对象的相契与共通。“自得”则更加高扬解释者在文本理解过程中的独立精神和主体意识,解释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心态来自由地感受和触摸作品,从而对作品的思想蕴涵和审美蕴涵作出自己的领悟和理解。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解释学的研究现状
  • 二、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 三、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两大阐释原则
  • 第一节 “以意逆志”论——偏于客观的文学阐释原则
  • 一、“志”——文学阐释的根本目标
  • 二、“意”——文学阐释的主体意识
  • 三、“逆”——现实视域与初始视域的融合
  • 第二节 “诗无达诂”论——偏于主观的文学阐释原则
  • 一、“诗无达诂”——作品“原意”说的破除
  • 二、“见仁见智”——解释者的能动参与
  • 三、“从变从义”——文学解释的自由与限制
  • 第三节 中西诗学解释学比较
  • 一、“以意逆志”论与西方客观解释学理论之比较
  • 二、“诗无达诂”论与西方主观解释学理论之比较
  • 第二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文本理解途径
  • 第一节 “品味”——作品整体韵味的把捉
  • 一、“品味”的文本理解过程
  • 二、“品味”的审美心理特征
  • 三、“品味”的诗学解释学效应
  • 第二节 “涵泳”——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
  • 一、“晓得意思好处”——文本理解的深度模式
  • 二、“涵泳”——文本理解的具体途径
  • 三、“兴起”与“就《诗》”——文本理解的自由与限制
  • 第三节 “自得”——解释者自由理解的实现
  • 一、“自得”的诗学解释学意蕴
  • 二、“自得”的解释学阈限
  • 三、“自得”的实现条件
  • 第三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诗性阐释方式
  • 第一节 “象喻”的诗性阐释方式
  • 一、“象喻”的产生及发展
  • 二、“象喻”的诗性特征
  • 三、“象喻”的文化成因
  • 第二节 “摘句”的诗性阐释方式
  • 一、“摘句”的形成及发展
  • 二、“摘句”的诗性特征
  • 三、“摘句”的文化成因
  • 第三节 “论诗诗”的诗性阐释方式
  • 一、“论诗诗”的形成及发展
  • 二、“论诗诗”的诗性特征
  • 三、“论诗诗”的文化成因
  • 第四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与儒、道、释思想
  • 第一节 “依经立义”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 一、汉儒说《诗》的政教阐释取向
  • 二、汉儒说《诗》的“美”“刺”理解模式
  • 三、汉儒说《诗》的“比”、“兴”释义方法
  • 第二节 “得意忘言”论——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 一、老、庄的“言不尽意”论
  • 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
  • 三、“得意忘言”的诗性阐释方式
  • 第三节 “妙悟”、“活参”论——佛教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 一、“妙悟”的佛禅本义与“妙悟”的诗学解释学意蕴
  • 二、“活参”的佛禅本义与“活参”的诗学解释学意蕴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