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岩浆作用及深部过程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岩浆作用及深部过程

论文摘要

西秦岭造山带是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西延部分,西与昆仑和祁连造山带相接,南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相邻一起构成中国大陆最大的构造结,是中国大陆构造东西转换和南北主体拼合的重要衔接部位。印支期是中国大陆主体拼合的主要完成时期,勉略缝合带和阿尼玛卿缝合带作为中国大陆印支期碰撞闭合最重要的缝合带,关于它们是否连通还存在争议。西秦岭造山带及其毗邻的东秦岭造山带、扬子西北缘、东昆仑造山带(柴达木陆块)及松潘-甘孜造山带以发育有大量的印支期岩浆岩为显著特征,这些岩浆作用可能是对中央造山带西段这些微陆块之间相互作用和碰撞拼合过程中的岩石圈演化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和记录。西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关键位置,对其印支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及岩浆成因和源区的研究,对揭示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的构造演化和深部地球动力背景,阐明东、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的构造演化是否存在差异性及原因,乃至对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大陆地壳的演化和分异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选择西秦岭内印支期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在总结整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进行详细的地质学、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的系统研究。西秦岭以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类分布最广,本文首先选择对西秦岭地区最大的Ⅰ型复式岩基美武岩体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详细的探讨了其成分多样性的原因及其侵位机制;然后对西秦岭造山带内一类出露较少的岩石类型,含石榴子石岩浆岩和淡色花岗岩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接着对整个西秦岭印支期岩浆作用的岩石组合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及不同成因类型岩浆岩的源区和岩石成因进行了讨论;最后建立了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作用的年代学格架,通过与其周缘东秦岭造山带、扬子西北缘、松潘-甘孜造山带及东昆仑造山带内印支期岩浆作用的对比,揭示了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形成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本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西秦岭中部合作地区美武岩基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三种岩性组成,其中,花岗闪长岩广泛发育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和少量的英云闪长质包体。岩基的侵位年龄为~240-245Ma,属于印支早期。不同的岩性单元的化学组成表现出不同的演化趋势,表明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大岩浆房,而是由多批次岩浆侵位聚集而成的,不同岩性单元的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是由源区和不同的岩浆演化过程共同控制的。美武岩基建造和成因演化的综合模型如下所述:在印支早期,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含水玄武质岩浆不断以岩席状反复底侵至西秦岭下地壳,形成深部地壳热区,热的含水玄武质岩浆提供热量和挥发份诱导促使下地壳物质发生熔融,含水玄武质岩浆经历橄榄石和辉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残留熔体与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形成混合岩浆,这种混合岩浆多批次的侵位汇聚形成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外部快速冷却结晶,而岩体内部缓慢结晶形成一个均一的对流岩浆房并发生内部分异作用;镁铁质岩席状岩浆随机侵位到下地壳中,使不同深度的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于不同深度的熔体多批次侵位聚集形成花岗闪长岩,镁质铁岩浆不仅为壳源岩浆提供了热量,还少量的参与了花岗闪长岩岩浆的形成;花岗闪长岩岩浆在就位后冷却发生部分结晶,类似于石英闪长岩的岩浆侵入花岗闪长岩中,与寄主岩发生局部的物理交换和扩散交换作用,形成暗色微粒包体,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埃达克质岩浆注入花岗闪长岩中形成浅色的英云闪长质包体:下地壳较浅部位的同一源区物质部分熔融程度不断增加形成的熔体不断的侵位形成黑云母花岗岩。(2)西秦岭中部合作地区德乌鲁火山岩、夏河地区赛尔钦沟含榴火山岩、含榴花岗斑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239-243Ma,属于印支早期。德乌鲁火山岩以安山岩和英安岩为主:赛尔钦沟火山岩的岩性从安山岩到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均有发育,在赛尔钦沟英安岩和火山碎屑岩和夏河西的花岗斑岩观察到含石榴子石斑晶。这些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主体为钠质岩浆(K20,Na2O多<1),其中性端元安山岩随着SiO2的增加,逐渐从准铝质变为弱过铝质到强过铝质,其酸性端元(赛尔钦沟含榴英安岩,流纹岩和含榴花岗斑岩)的A/CNK均大于1.1,为强过铝质岩浆。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表明德乌鲁火山岩、夏河地区赛尔钦沟含榴火山岩、含榴花岗斑岩是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由准铝质的钙碱性安山岩质母岩浆发生分离结晶作用并同化混染泥质岩变成强过铝质的岩石。夏河淡色花岗岩具有高的Si02(-74%),高的ISr的值(~0.7103-0.7119),负的εNd(t)值(~-12)和负的锆石εHf(t)值(~-11.3),Nd和Hf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97-2.00Ga和1.84-2.15Ga,表明其源区主要为中、下地壳古元代变沉积岩物质。夏河淡色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强列分异((La/Yb)N=300-486),极度亏损HREE(YbN=0.1-0.2),表明源区有大量的石榴子石残留。本次研究中的石榴子石的成因类型复杂多样,具有不同的成分环带的特征,记录了从源区、混染或不同熔体相互作用的重要的岩石成因信息。根据其内部结构、包裹体类型及成分特征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Ⅰ型石榴子石为岩浆型石榴子石:Ⅱ型石榴子石是直接从准铝质的安山岩在高压环境下结晶出来的,I2型石榴子石是原来的准铝质安山质岩浆发生同化混染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过铝质岩浆后结晶出来的;Ⅱ型石榴子石多与黑云母集合体共生或主要成群分布在富云泥质岩包体中,具明显的成分环带,其核部为变泥质岩转熔作用形成的;Ⅲ型石榴子石多呈单颗粒、不规则状,成分多变,为捕虏晶。(3)本研究共对西秦岭地区32个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对其中的4个样品又进行了SIMS测定,不同方法获得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并整理了近年来发表的19个锆石U-Pb年龄数据,建立和查明了整个西秦岭地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年代学格架和时空分特征。西秦岭印支期岩浆活动可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1)第一期为~245-230Ma,属于印支早期,主要分布在西秦岭的中部和西部:(2)第二期为~230-205Ma,属于印支晚期,在整个西秦岭地区均有分布。(4)根据西秦岭地区岩浆岩的年代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等,可将西秦岭印支期岩浆活动分为印支早期闪长岩类(包括暗色微粒包体)、低Sr/Y花岗岩类和高Sr/Y花岗岩类(C型埃达克岩)及印支晚期花岗岩类和暗色微粒包体等几种重要类型:印支早期闪长岩以谢坑辉石闪长岩为代表,谢坑辉石闪长岩可分为高铝闪长岩和高镁闪长岩两种类型,它们均是由先前被板片熔体交代过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的。高铝闪长岩是含水玄武质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发生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并伴有斜长石的优先堆晶作用形成的;高镁闪长岩是玄武质浆岩发生橄榄石的分离结晶并伴有辉石的优先堆晶作用形成的;印支早期的低Sr/Y花岗岩类属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类,ISr=0.7063-0.7098,εNd(t)=9.2~-3.8,T2DM=1.46-1.74Ga,其源区为中、古元古代富钾的镁铁质下地壳。其(La/Yb)N=10.0-30.6,Eu/Eu*=0.31-0.79,表明源区有角闪石和斜长石残留;西秦岭高Sr/Y花岗岩类与低Sr/Y花岗岩类的Sr-Nd同位素的组成范围重叠,表明它们的源区相同,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29,亏损HREE,(Yb)N小于7,高Ba.Sr和Sr/Y的特征,表明其源区有石榴子石残留,表明其是由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部分样品出现中等程度的铕负异常,与岩浆演化中斜长石的分离结晶有关;印支早期的低Sr/Y和高Sr/Y花岗岩类的大部分样品均表现出高Mg#、Cr和Ni的特征,是幔源物质加入并在源区发生岩浆混合作用造成的,加上同期闪长岩类的出露和暗色包体在花岗岩类中的大量发育,表明西秦岭印支早期存在着一期广泛的幔源岩浆底侵事件;西秦岭印支晚期花岗岩类整体具有比印支早期花岗岩类低MgO(Mg#),Cr和Ni和富集K2O、Rb和更高的ISr的特征,表明印支晚期的岩浆主要来自于壳源岩浆,幔源岩浆贡献较少,源区物质的成熟度更高。(5)西秦岭印支早期和晚期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也反映了它们的形成可能对应着不同的演化阶段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阿尼玛卿洋至少在晚二叠末已闭合,西秦岭印支早期的岩浆作用形成于后碰撞早期的构造环境之下,可能与俯冲的阿尼玛卿洋壳发生断离作用有关。板片断离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秦岭印支早期岩浆岩线性分布的特征和西秦岭中三叠纪地壳的快速抬升。印支晚期岩浆活动不仅发生在西秦岭地区,且在其周缘如东昆仑-柴北缘地区、东秦岭、扬子西北缘和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区均有出现,表明在印支晚期这些地区均已共同进入后碰撞造山阶段,西秦岭印支晚期的岩浆岩的形成可能与区域上广泛的局部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西秦岭中部的江里沟钾长花岗岩呈现出了类似铝质A型花岗岩的性质,其形成时代为210±2Ma,与秦岭环斑花岗岩、东昆仑-柴北缘铝质A型花岗岩和在松潘-甘孜年保也则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相近,该期岩浆事件的同时出现可能代表了中央造山带造山期的结束,中国大陆完成最终的拼合,从而转入区域岩石圈构造仲展体制。(6)西秦岭印支早期岩浆活动主要发育在西秦岭造山带的中、西部,然而东秦岭的岩浆活动以印支晚期为主,表明东、西秦岭在印支早期的构造演化上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阿尼玛卿和勉略缝合带是中国大陆在印支期完成拼合过程中最重要的缝合带,西秦岭的中、西部对应阿尼玛卿缝合带所处的空间范围,而西秦岭东部和东秦岭造山带对应为勉略缝合带的位置。关于阿尼玛卿带和勉略缝合带是否连通还存在一些争论,造成分岐的原因主要是在中段玛曲-兰坪一线并没有发现与原古缝合带相关的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出露,而此段也刚好对应西秦岭岩浆岩带的中带与西秦岭东部岩浆岩带间隔缺失岩浆活动的位置,这可能意味着阿尼玛卿洋和勉略洋有着不同的演化史,在空间上可能并不相连。

论文目录

  •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酸性岩浆岩类研究进展
  • 1.2.2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分析方法
  • 1.4.1 全岩地球化学
  • 1.4.2 锆石U-Pb年代学
  • 1.4.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1.4.4 石榴子石单矿物分析
  • §1.5 论文依托项目及实际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阿尼玛卿-勉略缝合带
  • 2.2.1 阿尼玛卿缝合带
  • 2.2.2 勉略缝合带
  • §2.3 西秦岭岩浆岩研究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第三章 Ⅰ型花岗岩类复式岩基成分多样性的成因:以西秦岭美武岩基为例
  • §3.1 引言
  • §3.2 野外关系和岩相学
  • 3.2.1 石英闪长岩
  • 3.2.2 花岗闪长岩
  • 3.2.3 暗色微粒包体
  • 3.2.4 英云闪长质包体
  • 3.2.5 黑云母花岗岩
  • §3.3 锆石U-Pb年代学
  • 3.3.1 石英闪长岩(09104和09108)
  • 3.3.2 花岗闪长岩(MR-1和SLG-2)
  • 3.3.3 暗色微粒包体(09101和0911)
  • 3.3.4 英云闪长质包体(09113)
  • 3.3.5 黑云母花岗岩(09116)
  • §3.4 全岩地球化学
  • 3.4.1 石英闪长岩
  • 3.4.2 花岗闪长岩
  • 3.4.3 暗色微粒包体
  • 3.4.4 英云闪长质包体
  • 3.4.5 黑云母花岗岩
  • §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3.6 讨论
  • 3.6.1 年代学解释
  • 3.6.2 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
  • 3.6.2.1 石英闪长岩
  • 3.6.2.2 暗色微粒包体
  • 3.6.2.3 英云闪长质包体
  • 3.6.2.4 花岗闪长岩
  • 3.6.2.5 黑云母花岗岩
  • 3.6.3 美武岩基的侵位顺序和模式及对其成分多样性的影响
  • §3.7 小结:美武岩基建造和成因演化的综合模型
  • 第四章 西秦岭中部过铝质含石榴子石岩浆岩和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 §4.1 引言
  • §4.2 野外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4.3 石榴子石在岩石中的赋存状态及成分组成
  • 4.3.1 石榴子石岩相学及分类
  • 4.3.2 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
  • §4.4 锆石U-Pb定年
  • §4.5 全岩地球化学
  • §4.6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7 讨论
  • 4.7.1 石榴子石的成因
  • 4.7.2 过铝质含石榴子石岩浆岩的成因
  • 4.7.3 过铝质淡色花岗岩的成因
  • 4.7.4 对过铝质岩浆岩岩石成因的启示
  • §4.8 小结
  • 第五章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岩浆岩的岩石成因
  • §5.1 引言
  • §5.2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带
  • §5.3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相学
  • 5.3.1 合作地区
  • 5.3.2 夏河地区
  • 5.3.3 同仁和双朋西地区
  • 5.3.4 玛曲-迭部地区
  • §5.4 锆石U-Pb年代学
  • §5.5 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组成
  • 5.5.1 印支早期闪长岩类
  • 5.5.2 印支早期低Sr/Y花岗岩类
  • 5.5.3 印支早期高Sr/Y花岗岩类
  • 5.5.4 印支晚期花岗岩类
  • §5.6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的成因和源区
  • 5.6.1 印支早期闪长岩类
  • 5.6.2 印支早期低Sr/Y花岗岩类
  • 5.6.3 印支早期高Sr/Y花岗岩类
  • 5.6.4 印支晚期花岗岩类
  • §5.7 小结
  • 第六章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形成的深部地球动力学
  • §6.1 西秦岭及邻区印支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
  • 6.1.1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的年代学格架
  • 6.1.2 与邻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对比
  • §6.2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6.2.1 印支早期
  • 6.2.2 印支晚期
  • §6.3 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6.3.1 印支早期
  • 6.3.2 印支晚期
  • §6.4 东、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岩浆活动存在异同性的原因
  • §6.5 西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岩浆作用及深部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