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农业不仅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避农业风险、保护我国农民利益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保险。各国政府将农业保险视为农村救济、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福利等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开展农业保险达到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大多数国家都由政府制定和实施农业保险计划、注入资金、负担全部或部分农业保险经营管理费用,并对投保农户的保费给予补贴。我国的农业保险自1982年恢复开办以来,一直未能有迅速的发展态势。这与保险业的腾飞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农业保险的经营不论是从法制建设、市场治理还是从保险主体的培育、保险模式的创建、财政税收的扶持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使农业保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农民分散农业风险的需要。文章通过论证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提出我国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在分析比较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模式设计、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方案、政府补贴政策的制定以及保险公司经营技术的改进方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绪论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0.1.1 研究背景0.1.2 研究目的0.1.3 研究意义0.2 相关研究综述0.2.1 国外研究概况0.2.2 国内研究概况0.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0.4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及预期的学术水平1 政策性农业保险概述1.1 农业保险的概念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界定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分析1.3.1 农业保险的特点1.3.2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1.4 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1.4.1 来自需求主体的因素1.4.2 来自供给主体的因素1.4.3 来自政府的因素2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2.1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2.1.1 萌芽期(1949 年—1957 年)2.1.2 停滞期(1958 年—1981 年)2.1.3 复苏期(1982 年—1992 年)2.1.4 负增长期(1992 年--2004 年)2.1.5 快速发展期(2004 年—至今)2.2 我国农业保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3 现行市场中典型的试点经营模式2.3.1 上海安信模式2.3.2 吉林安华模式2.3.3 黑龙江阳光互助模式2.3.4 新疆建设兵团模式2.3.5 浙江“共保体”模式2.3.6 法国安盟模式2.3.7 各试点经营模式的比较3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国际比较3.1 美国模式3.2 日本模式3.3 法国模式3.4 菲律宾模式3.5 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3.5.1 法律制度提供保障3.5.2 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3.5.3 因地制宜选择经营模式3.5.4 通过再保险制度保障运行4 中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4.1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4.1.1 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结构时应遵循的原则4.1.2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结构的构建4.1.3 再保险制度的建立4.1.4 巨灾风险基金的建立4.2 政府的作用4.2.1 加强立法4.2.2 财政补贴4.2.3 税收优惠4.2.4 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教育投入4.2.5 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保险意识4.3 公司经营4.3.1 产品开发与创新4.3.2 经营技术改进4.3.3 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政策性农业保险论文; 准公共物品论文; 财政补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