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候补文官属于官僚阶层中的一部分,也是清代社会群体之一。在晚清,特别是咸丰军兴以后,由于政治变迁和社会转型,候补文官群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分布于中央和地方各省,直接参与行政和社会事务,与晚清政治之间有直接、持久和深刻的互动影响。本文以晚清候补文官群体为研究对象,借助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候补文官与晚清政治的互动关系为基本框架和主线,概括候补文官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在晚清的基本状态,分析他们的职务活动,甚至非职务活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同时探讨候补官员群体在从事政治事务时,他们自身所发生的变化,并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从候补现象严重化以及候补冗官问题难以克服的角度,管窥中国专制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特征。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851—1911年。本文主体部分六章,每章基本内容提要如下。第一章:从制度文本规定出发,对候补文官狭义和广义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同时考虑制度运行的实际情况,界定了候补文官的概念。阐明了候补文官职事的性质和主要形式,并就官员候补现象,与中国专制社会的其他朝代作了纵向比较,认为文官待缺候补,并从事事务是清朝独有的现象。从时间、空间和行业三个维度,描述了晚清候补文官的分布状况及其变动,分析了造成这种分布的基本因素。从清代行政体制的结构性特点、人才的历练、官僚队伍的储备需要和官员及时自效等四个方面,说明了清代候补文官有限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解读清代的典章制度文本,勾勒出候补官员适用的分发、试用、差委和考核制度,并对这些制度做了简要评价。第二章:候补文官群体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群体,本文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候补文官群体的构成做了不同的分类,并分析了候补文官群体纵向构成的基本特点。从多个角度,概括了候补文官群体的特征。探讨了候补文官群体的社会流动,认为候补文官群体主要有体制内部、体制之间和跨体制“两栖”三种社会流动形式。本文对候补文官的俸禄制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清朝对候补文官的俸禄有特别的规定。不同的出身、选补状态、署缺、差使的有无,都对候补官员的俸禄有直接影响。不同的收入又直接决定候补官员的物质生活状态。从总的情况看,候补文官群体的物质生活比较窘迫,入不敷出、贫困是候补文官群体生活的普遍现象。候补文官群体的心态比较复杂和多样,但也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方面。第三章:论述了晚清时期传统事务出现的一些新变化,认为新变化主要体现为常规事务大大增加和突发事务大量兴起两个方面。由于清代行政体制结构性的特点,从事行政事务时,候补官员成为实任官员的补充,其职能角色就是起拾遗补缺的作用。他们从事的事务涉及到刑名、钱谷等各个领域和方面。并在晚清传统事务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官僚群体。反过来,他们在从事传统事务过程中,候补官员也获得了基本的经济来源,提高了行政能力,实现了自我价值。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概括了主要适用于候补官员的差委制的特点,即补充性和弹性。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对候补文官大量从事差使性事务的现象做了客观的阐释。第四章:晚清时期,社会变动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大量的新事务涌现。新旧杂糅作为社会转型期的共同特点,无疑也体现在新旧事务的同时并存上。候补文官参与近代实业的经营管理,投身于外交、国外考察和宪政事务,从事近代性的军事、警察和教育事务。本文从大吏、候补文官本身、观念和制度因素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候补官员大量集中于差使性事务,直接从事新式事务的主要原因。论证了候补官员对晚清新式事务所起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新式事务的大量介入,加速了候补官员群体的职业分化和社会流动。相当部分候补文官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政治、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第五章:重点对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吏治败坏的关系做了探讨。认为候补文官对晚清吏治较突出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量法外事实制度的产生对法定任用制度形成了冲击;二是候补文官素质低下、行政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和突出;三是在差委任用中,贿赂、关系网、奔竞和滥用大行其道,严重破坏官场风气;三是在职事时期,候补文官利用难得的机会,巧取豪夺。并从候补文官的个人素质与从政的动机、候补官员的数量规模与缺差的矛盾、个人价值目标的曲折表达、晚清制度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候补文官谋取私利特别集中、普遍,败坏吏治特别突出的基本原因。第六章:候补文官大量积存超过了社会的客观需要,对晚清政治、社会造成广泛深刻的影响,成为一个难以克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是晚清各种政治矛盾和问题的一个汇结点。有鉴于此,晚清官绅提出了解决候补冗官问题的各种建议,本文对这些思想和观点作了陈述和评价。晚清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作了一定的努力,从各个方面作了调整,但效果非常有限。特别是清季,朝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所谓“新政”改革,但结果是旧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涌现。候补冗官问题难以解决,表面上看,是“恶性循环政治”的产物。但是,本文认为,候补冗官不能克服,根源在于专制政治本身和落后的思想文化观念。有清一代,候补文官作为现任文官的补充角色,已经存在。他们多以署缺和差使的形式,参与中央和地方事务,是官僚阶层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群体,本文弥补了清代候补文官及其群体研究的缺失,拓展了社会群体的研究领域,进而探索了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规律,刻画候补文官群体的多面相,并给予了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考察了候补官员人事制度和候补文官群体,总结了晚清官绅改革候补冗官问题思想、观点的合理性成分,分析了晚清任官、行政体制、吏治改革等方面的得失和利弊。对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政治[J]. 领导文萃 2010(02)
- [2].从现场寻找管理的答案[J]. 中国邮政 2010(10)
- [3].民国时期天津企业家的困境(上)[J]. 中国经济报告 2013(08)
- [4].明清时期经营式农业何以发展不足:一个人才配置模型[J]. 中国经济问题 2011(05)
- [5].秦王朝的创立与新型价值观的自觉建构[J]. 晋阳学刊 2017(04)
- [6].微常识[J]. 天津中学生 2015(Z1)
- [7].试谈保矿运动中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作用[J]. 沧桑 2012(05)
- [8].章樾公园:寻找历史的足音[J]. 今日辽宁 2012(06)
- [9].官僚特权异化与制度变迁——苏共亡党的历史反思[J]. 廉政文化研究 2015(01)
- [10].未来的公共行政“后官本位”战略[J]. 企业导报 2009(01)
- [11].关于文学的几点思考[J]. 山东文学 2009(04)
- [12].国考热拷问“官本位”的当今社会[J]. 法制资讯 2012(12)
- [13].权力要忠实于人民[J]. 报刊荟萃 2011(04)
- [14].乡村还是应该乡村化[J]. 中国金融 2016(12)
- [15].锦衣廷杖与明代官僚心态[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6].《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评介[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3(01)
- [17].苏共执政时期的官僚特权演变及其历史启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 [18].为什么两汉酷吏多不能善终?[J]. 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 2011(05)
- [19].在古代 一个人很难拥有两套房产[J]. 先锋队 2016(24)
- [20].明清审判中的民意介入[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06)
- [21].官僚特权异化与制度变迁——苏共亡党的历史反思[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4(06)
- [22].“官人”的称呼很离谱[J]. 文史天地 2018(01)
- [23].俸禄是古代职业官员的重要收入[J]. 劳动保障世界 2016(14)
- [24].明清府县官施政重点与地方治理[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5].理念与现实的调和:宋代以降宗族重建思想的历史演进[J]. 北方论丛 2010(03)
- [26].论五代后唐刑事法制之变化——兼驳五代“无法”、“刑重”说[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3(02)
- [27].二期寄语[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1(02)
- [28].宋明理学之官治思想[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4(06)
- [29].《大清帝国最后十年》[J]. 陕西档案 2013(01)
- [30].寒儒之家 世守廉素——范仲淹寒素家风与其子弟之坚守[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