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群集昼夜垂直变化研究

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群集昼夜垂直变化研究

论文摘要

对在中国近海海域所设11个锚站的浮游植物群集进行定点采样观测,应用Uterm?hl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群集的垂直分布时间序列变化。主要内容包括: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细胞丰度和优势种情况,以及丰度和物种的昼夜垂直变化情况。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2006年10月-11月黄海冷水团附近三个站位:由北向南分别是LST-7号站(124o30′E, 36oN)、LST-15号站(122oE, 35oN)和LST-30号站(123o30′E, 33oN)的浮游植物昼夜垂直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三个站由北向南浮游植物丰度逐渐升高。物种组成由7号站的甲藻占优势,过渡为30号站的硅藻占优势。最优势种由北向南分别是裸甲藻(Gymnodinium sp.)、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i)和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垂直分布看7号站和15号站的浮游植物总丰度30 m以浅随深度变化不大,底层丰度略高于30 m层以浅,且30 m以浅甲藻丰度高,30 m以深硅藻丰度高;30号站表底层丰度高于10 m层。时间序列看,30号站的规律比较清晰,表层水体于10月19日12:00和10月20日0:00出现2个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峰,10 m水层的细胞丰度高峰期比表、底水层滞后3 hr。第二部分研究了2007年4月份黄海南部三个站位:按采样时间排序分别是BM1(123°32′E, 34°27′N)、BM2(123o28′E, 35o30′N)和BM3(123o20′E, 34oN)号站的浮游植物昼夜垂直分布情况。结果发现:按时间序列由BM1号站到BM3号站丰度逐渐减小,呈现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水华的衰退现象。物种组成看,三个站均以硅藻为主要功能群,甲藻占总物种数的比例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三个站最优势种都是中肋骨条藻。垂直分布看,BM1号站浮游植物在各层分布稳定,BM2号站与BM1号站相比丰度高值区略有下降,BM3号站丰度高值区明显下降到深水层。硅藻和甲藻在各水层随时间的分布基本呈互补现象,以BM3号站最为突出。第三部分研究了2006年8月份和10月份东海低氧区附近两个站位:QYQ-1号站(123o7′E, 32o23′N)和QYQ-2号站(123oE, 31oN)的浮游植物昼夜垂直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从丰度看夏季比秋季高,南面比北面高。物种组成看两个站位两个季节都以硅藻占优势,1号站的最优势种由8月份的脆指管藻(Dactyliosolen fragilissimus)演替为10月份的铁氏束毛藻,2号站的最优势种由8月份的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演替为10月份的角毛藻(Chaetoceros sp.)。垂直分布看,8月份两个站都出现层化现象:10 m层以上水体的丰度明显高于深水层;10月份2号站仍呈层化现象但比8月份减弱,1号站丰度由表到底均匀分布;2号站的层化现象在夏秋两季均比1号站显著。随时间分布看,2号站各层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随时间均呈现明显两个峰值。1号站各水层的硅甲藻丰度随时间呈互补现象,2号站则没有。第四部分研究了2007年8月23日-26日南海TS1号站(111o45′E, 14o15′N)的浮游植物在72 hr内的垂直分布情况。结果发现:该站物种组成以甲藻和硅藻为主要功能群。最优势种是铁氏束毛藻,其细胞丰度占总丰度的76.777 %,主要分布在100 m以浅水体。垂直分布看浮游植物总丰度最大值在表层,丰度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硅藻丰度高值主要在25 m到100 m层,甲藻丰度高值主要在50 m层以浅水体。各层最优势种组成50 m层以浅水体以甲藻为主,50 m层以深以硅藻为主。在表层铁氏束毛藻的细胞丰度随时间波动明显。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浮游植物在锚站的垂直分布特点可以很好的反映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但是时间尺度看,浮游植物总丰度随时间的确有波动现象,各站不同的分布模式表征了浮游植物群落对不同环境的不同适应策略,同时浮游植物群落/群集受到优势种个体的影响很多,其影响因子很多,各站情况不能统一而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研究背景
  • 1.2 我国近海水域浮游植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3 中国近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概况
  • 1.4 关于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昼夜分布的研究
  • 1.4.1 影响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 1.4.2 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 1.5 浮游植物水样分析的UTERM?HL 方法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2 中国黄海海域锚站浮游植物群落/群集昼夜垂直变化
  • 2.1 样品采集及分析
  • 2.2 黄海海域冷水团航次的 3 个站位: LST-7、LST-15、LST-30
  • 2.2.1 LST-7 号站
  • 2.2.2 LST-15 号站
  • 2.2.3 LST-30 号站
  • 2.2.4 小结
  • 2.3 水华航次三个站位:BM1、BM2、BM3
  • 2.3.1 BM1 号站
  • 2.3.2 BM2 号站
  • 2.3.3 BM3 号站
  • 2.3.4 小结
  • 3 低氧区夏、秋航次
  • 3.1 低氧区夏季航次
  • 3.1.1 QYQ-1 号站(夏季)
  • 3.1.2 QYQ-2 号站(夏季)
  • 3.2 低氧区秋季航次
  • 3.2.1 QYQ-1 号站(秋季)
  • 3.2.2 QYQ-2 号站(秋季)
  • 3.3 小结
  • 4 南海 TS1 连续站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群集昼夜垂直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