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解性德育

论理解性德育

论文摘要

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使个体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理解是个体道德品质生成的基础。德育必须以理解为建立之基础。可是,当下学校德育实践却在一步步远离“理解”。封闭性的德育内容将学生的“前理解”拒斥在外,灌输式的德育方法扼杀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愿望和能力,表浅化的德育目标使学生由于自我理解的缺失而陷入生命无意义的迷惘之中。没有理解的德育必然是低效的德育。德育必须关注个体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理解,在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和理解不同思想观点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理解性德育应运而生。理解性德育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逻辑——理智理解能力,更注重学生体验理解能力的提升。它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础是作为学生“前理解”的全部生活经验。它期望在促进学生理解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信仰危机、网络社会对德育的冲击和多元化社会对德育的挑战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理解性德育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当代德育对象健康发展的吁求和克服传统德育模式弊端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分析了理解性德育产生的德育实践背景。以此论证理解性德育产生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对理解的寓意,即作为理性认知活动、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这样一个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得出本论文中的理解的内涵、特性:情感性、自我性、语言性和超越性。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解是个体道德生成的基础、道德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选择的前提和通向道德自由的桥梁这四个方面对理解的德育意蕴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主要对理解性德育的含义和性质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理解性德育是指以个体的整个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激发个体进行体验理解为核心,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生成个体的理解品质,最终达到提升个体道德境界的教育。它具有开放性、情境性、生活性、互动性和享用性这五个方面的性质。第四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理念更新、原则遵循和策略探寻这三个方面对理解性德育的实施进行了论述。指出要使理解性德育得以实现,就应该树立开放性的德育文本观、“存在性”的师生关系观、体验性的德育过程观和以幸福为指向的德育功能观;应当遵循主体间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审美化原则和超越性原则;可以采纳启导性策略、反思性策略、渗透性策略、陶冶性策略和叙事性策略。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挑战与应对:理解性德育出场的语境
  • (一) 时代背景
  • 1. 社会转型与信仰危机
  • 2. 网络社会的冲击
  • 3. 多元化社会的挑战
  • (二) 德育实践背景
  • 1. 当代德育对象健康发展的吁求
  • 2. 克服传统德育模式弊端的需要
  • 二、理解:理解性德育的存在基础
  • (一) “理解”的寓意演进
  • 1. 理性认知活动
  • 2. 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
  • 3. 人存在的基本方式
  • (二) “理解”的内涵与性质
  • 1. “理解”的内涵
  • 2. “理解”的性质
  • (三) “理解”的德育意蕴
  • 1. 理解是个体道德生成的基础
  • 2. 理解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 3. 理解是道德选择的前提
  • 4. 理解是通向道德自由的桥梁
  • 三、理解性德育的理论分析
  • (一) 理解性德育的含义
  • 1. 基础:个体的整个生活经验
  • 2. 核心:激发个体进行体验理解
  • 3. 目的:生成理解品质提升道德境界
  • (二) 理解性德育的特征
  • 1. 开放性
  • 2. 情境性
  • 3. 生活性
  • 4. 互动性
  • 5. 享用性
  • 四、理解性德育的实施
  • (一) 理念更新——理解性德育实现之前提
  • 1. 树立开放性的德育文本观
  • 2. 树立“存在性”的师生关系观
  • 3. 树立体验性的德育过程观
  • 4. 树立以幸福为指向的德育功能观
  • (二) 原则遵循——理解性德育实现之必需
  • 1. 主体间性原则
  • 2. 实践性原则
  • 3. 审美化原则
  • 4. 超越性原则
  • (三) 策略探寻——理解性德育之具体落实
  • 1. 启导性策略
  • 2. 反思性策略
  • 3. 渗透性策略
  • 4. 陶冶性策略
  • 5. 叙事性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职对话性德育的理念与范式[J]. 职业教育(中旬刊) 2019(03)
    • [2].理解性德育实现的理念基石与策略保证[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18)
    • [3].浅谈开展活动性德育实践课程的重要性[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05)
    • [4].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性德育”理念的思考[J]. 职业 2017(28)
    • [5].志性德育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1)
    • [6].让体验性德育绽放时代光芒[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11)
    • [7].实践性德育是语文学科育人的必经之路[J]. 家长 2019(09)
    • [8].“学导行”实践性德育路径探幽[J]. 教书育人 2020(11)
    • [9].追寻诗性德育——写在《中小学德育》首发之际[J]. 中小学德育 2011(01)
    • [10].让实践性德育文化浸润学子心灵[J]. 甘肃教育 2019(16)
    • [11].诗性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 江苏教育 2015(43)
    • [12].积极探索情感性德育,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J]. 文教资料 2009(28)
    • [13].探究性德育实践视域下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教师 2016(35)
    • [14].提高中职学校实践性德育活动实效的思索[J]. 新校园(阅读) 2016(09)
    • [15].教育戏剧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妙用[J]. 新课程(综合版) 2017(02)
    • [16].超越知性德育 走向生活德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7(06)
    • [17].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初探[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5(12)
    • [18].实施主体发展性德育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06)
    • [19].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 网络科技时代 2008(12)
    • [20].“自主性德育”思想应用于高职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19(11)
    • [21].“知性”与“体验”:两种历时性德育范式的共时性界说[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2].活动性德育课程中的技术探析[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7(05)
    • [23].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体制的构建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S1)
    • [24].柔性德育:让情与思在合时应景中润泽心灵[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0(01)
    • [25].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11)
    • [26].关于诗性德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2)
    • [27].高职院校诗性德育初探[J]. 时代教育 2018(07)
    • [28].试论知性德育在我国的兴起、贡献及其局限[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1)
    • [29].高校知性德育模式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7)
    • [30].网络环境下的开放性德育[J]. 文学教育(下) 2013(05)

    标签:;  ;  ;  

    论理解性德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