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非真诚参数”在中国式“礼貌”和“面子”中的运作机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 陈杰
导师: 何兆熊
关键词: 礼貌,面子,真诚
文献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通过对顾曰国(1990)礼貌原则,尤其是其提出的“真诚原则”的证否,本文作者认定,在中国语境中具有心理现实性及独特性的“非真诚参数”,才是构建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礼貌”和“面子”两者概念的真实机制。因此,作者首先对“礼貌”的源起,即“礼”进行考察,提出政治型“礼”和大众型“礼”的区分,并指出许多语言学家或混淆、或忽视的“礼”与“礼貌”的本质区别;然后,借对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面子”(“脸”、“面子”)及其内在关联的明晰,来各个阐明“礼”、“礼貌”和中国式“面子”的内涵及相互的有机联系。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对顾曰国文中的“邀请”案例进行语篇分析,正式提出“非真诚参数”的概念,详细论证此参数在中国式“礼貌”及“面子”中的运作过程,试图彻底揭示非真诚参数的心理机制。
论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中文摘要
0. Introduction
1.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of ‘Politeness’in Chinese
1.1 The Origin & Development of ‘Lǐ
1.2 LǐMào (Politeness) and Lǐ
1.3 Fa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3.1 Miànzi and Liǎn
1.3.2 Chinese Face Vs Brown & Levinson’s Face
1.4 Lǐ, LǐMào (Politeness) and Chinese Face
2. The Plausibility of the Sincerity Principle (SP) &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nsincerity Parameter (IP)
2.1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 Its Paradox
2.2 The Engagement of the IP in Chinese Politeness
2.2.1 The First Possibility (A++ B+)
2.2.2 The Second Possibility (A-+ B+)
2.2.3 The Third Possibility ((A+/ A-)+B-)
2.2.4 Motives of the Possibilities
3. Face for Insincerity’s Sake
3.1 The Face Theory
3.2. The Engagement of the IP in Chinese Face
4.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发布时间: 2006-12-30
参考文献
- [1].中西“面子”对比研究[D]. 赵俊.四川师范大学2011
- [2].中国人的面子维护策略[D]. 王婧瑜.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 [3].中西面子观的差异与语用策略[D]. 陈萌.复旦大学2011
- [4].中西文化中的面子对比及其语用策略探讨[D]. 陈晨.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 [5].中西面子维护言语策略及变化趋势研究[D]. 赵巍.黑龙江大学2007
- [6].身势语的损面子和留面子作用[D]. 胡冰.东北师范大学2006
- [7].会话中面子受伤害后的补偿话语研究[D]. 卫麦鹏.山西大学2006
- [8].中西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课堂师生交流的启示[D]. 史杰.云南师范大学2009
- [9].关于中美广告“面子”特点的比较研究[D]. 崔晓蕾.大连理工大学2009
- [10].中国政治电视访谈中的中美面子应对策略对比[D]. 刘津津.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中西面子维护言语策略及变化趋势研究[D]. 赵巍.黑龙江大学2007
- [2].面子心理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D]. 李春玲.华中师范大学2008
- [3].中国人和美国人的面子观—有相似之处吗?[D]. 刘丽梅.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 [4].面子问题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研究[D]. 肖丽.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 [5].中美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启示[D]. 车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 [6].在华美国跨国公司员工面子策略的跨文化研究[D]. 秦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 [7].身势语的损面子和留面子作用[D]. 胡冰.东北师范大学2006
- [8].用面子和礼貌理论分析求职面试过程中中美面试官的面试风格[D]. 杨志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 [9].会话中面子受伤害后的补偿话语研究[D]. 卫麦鹏.山西大学2006
- [10].大学生的面子观念及其在友伴中的相似性[D]. 吴铁钧.苏州大学2003